明清青花瓷器花觚,古人生活的中的追尋的藝術美

2020-12-26 樣子收藏

花觚是夏商周時期流行的青銅器的造型,元明清時期慕古之風盛行開始了瓷器花觚作為陳設瓷器。到了明清時期花觚青花瓷器廣泛流行甚,因瓷器造型雋秀,線條變化十分豐富,除了陳設,民間還用於插花、布置廳堂。時代變遷,審美也在變化,花觚造型脫離了青銅器造型,開始隨著人們的審美在改變

明代青花瓷器花觚特點

明代早期的花觚完全仿造青銅器的造型,上面是喇叭口,中間是鼓腹,下部是鳳尾三段式的。

明代中後期花觚造型就比較隨意了各種樣式的都有,不拘一格。

青花出戟花觚,高31.8釐米,口徑10.3釐米,足徑10.2釐米。青花出戟花觚瓷器四方形,撇口,長頸,腹部四方呈弧形微鼓,四稜飾凸起的4條花邊戟,高足外撇。頸通體青花裝飾四面繪洞石花卉,一面口沿下方欄內自右向左署青花楷體「天啟年米石隱制」七字橫款。腹部四面分別繪折枝花,各託輪、螺、傘、蓋4件寶器。腹部之下四面繪折枝葡萄,頸下近腹部及足邊各繪火焰紋一周。花觚整體造型修長秀美,其紋飾採用勾邊填色,技法精湛,色澤淡雅。

明萬曆青花異獸紋花觚

明萬曆青花異獸紋花觚,高76.5釐米,口徑22.6釐米,足徑19.3釐米。觚葵瓣式,敞口,沿上折,長頸,頸中部起凸稜,腹部鼓出,足部高長,微外撇。外口沿下橫書楷書「大明萬曆年制」六字款,外圍以雙方欄。頸部繪洞石、花卉及草蟲紋,凸稜之上繪雙龍穿花及纏枝蓮託八寶紋,頸最下部繪回紋一周,腹部八面皆繪異獸,足脛部位從上至下八面分別繪8組折枝花卉、松柏、異獸及花卉紋各一周。

明萬曆青花龍鳳紋出戟花觚

明萬曆青花龍鳳紋出戟花觚,高21.9釐米,口徑15.7釐米,足徑11.3釐米。青花花觚瓷器撇口,長頸,鼓腹,兩側對應出戟,高圈足外撇。通體青花裝飾。腹部主題圖案繪雲龍和雲鳳紋。頸部繪洞石牡丹兩組。足上繪雲朵、折枝花和圓點紋。圈足內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明萬曆年制」 雙行六字款,外圍青花雙線圈。

此觚為宮廷陳設用器,仿商周青銅器式樣,造型端莊,雄渾古樸。青花呈色藍中泛紫。圖案寓意吉祥,龍鳳紋組合描繪寓意「龍鳳呈祥」。

到了明代晚期青花花觚瓷器開始變粗大了,沒有那麼纖細了,出現了束腰型花觚,跟傳統青銅器花觚造型大相逕庭。

青花束腰花觚造型端秀,撇口,束腰,足部外撇,平底。紋飾邊緣暈散,亦是典型的崇禎朝青花發色。外壁以青花為飾,腹部繪洞石花鳥紋,花團錦簇,蝴蝶翻飛,鳥兒嬉戲。生機盎然,閒情逸趣。紋飾下方一周纏枝花卉紋。近口沿處暗刻一周纏枝花卉紋,青花紋飾下方暗刻- -周錦地紋。筆法飄逸自如,青花發色濃淡分明,頗有過渡期瓷器的幽靜素雅之美。

明代崇禎朝為明、清過度交替之際,崇禎青花瓷器除具有明代風格外,有些還孕育著清初瓷器特徵。近口沿處與腹部兩周暗刻紋飾,為崇禎瓷器的典型裝飾紋樣,時代特徵鮮明。

清代青花花觚瓷器特點

清代早期青花花觚瓷器比較高大,粗獷沿襲了明代花觚瓷器特點,造型規整、挺拔。

釉裡三色花鳥紋花觚,清康熙,高44.2釐米,口徑20.2釐米,足徑15釐米。花觚瓷器撇口,長頸,鼓腹,高脛,近底處外撇,圈足。通體釉裡三色(青花、釉裡紅、豆青)裝飾。頸部繪孔雀、山石、牡丹。腹部繪螭龍、靈芝。脛部繪山石、玉蘭、菊花、蝴蝶。外底署青花楷體「大清康熙年制」。

清代中期青花花觚跟商周時期青銅器造型一樣了,因為乾隆比較喜歡追求古人,仿古之風再次盛行。

這一時期青花瓷器已用兩廣料,色調穩定,沉著,渾厚,花觚外型與康熙花觚正相反,口沿敞口角度減小,中部有隆起加大,底部外敞角度加大。

相關焦點

  • 明崇禎 青花暗刻弦紋三英戰呂布圖花觚
    花觚中、下兩層分別繪人物故事及變形倒蕉葉紋,紋飾特徵均具明代風貌,畫筆嫻熟流暢,一氣呵成,青花發色明快,釉面白中泛青,肥腴滋潤,釉面潔淨,為明清之際青花瓷中的精品。      花觚是仿青銅器造型的一種陳設用瓷,人們通常把早期的花觚描述為「尊」,主要流行於明嘉靖、萬曆至清乾隆這一段時期。
  • 清代瓷器茶葉罐,從藝術到生活化的真正內涵
    在收藏清代瓷器茶葉罐中有的人一味追尋金 錢的回報,有的人一心扎進歷史的海洋,去探索研究鮮為人知的故事,有的人搞清代瓷器茶葉罐收藏則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所以往往收藏清代瓷器茶葉罐給我們帶來的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它可以使我們開心快樂,可以使我們鬱郁不振,總之收藏清代瓷器茶葉罐要有一顆平淡的心,切勿一心只想著暴富
  • 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明清青花加彩裝飾手法有幾種
    青花加彩是瓷器中的一種裝飾手法,屬於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而成的瓷器品種,是釉下高溫釉和釉上低溫釉二次燒造而成,創燒於明代永樂時期,是元代青花釉裡紅工藝的傳承和創新。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鬥彩瓷器和青花礬紅、青花釉裡紅瓷器,這種多彩點綴的青花瓷器一直被歷朝歷代喜歡,從明代一直延續到清代晚期光緒時期都有燒造。
  • 明清外銷瓷器:庭園仕女圖與宮廷女性生活
    圖 1   康熙青花瓷盤,德國德勒斯登國立藝術收藏博物館二 瓷器仕女圖與中國宮廷女性生活自明末至清初以來,外銷瓷上的仕女形象日益增多,在市場中受到追捧,在海外傳世收藏品中數量眾多6 這樣泛指的仕女在庭園中的場景,正是明清時期宮廷女性及其他官宦女眷生活場所的真實再現。三 宮廷女性的自我修養和教育子女明清瓷器上的庭園仕女圖,表現了女性才藝等自我修養及教育子女的母嬰圖案。這些仕女圖中的經典主題也是明清官窯中常見的紋樣,也體現了宮廷女性生活內容的重要部分。
  • 元明清三代青花瓷器特點詳細對比介紹
    青花瓷器備受世人喜愛,也備受世人矚目。青花瓷器的淡雅之風和優美的器型一直吸引著廣大收藏愛好者的投資目光。但是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各有時代特點,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答疑解惑,詳細介紹這三朝青花瓷器的特點對比和歷史知識,使您品鑑青花瓷器知識的同時,見證我國的瓷器文化史。
  • 【嘉德秋拍】雲閣擷珍 御府遺寶 | 張宗憲先生藏明清御窯瓷器一組
    宣德時御窯燒造的黃釉瓷器已很精美,釉面肥厚色澤嬌豔,弘治朝所制更佳,嬌嫩如新葵,有「嬌黃」之譽。在優美高貴的黃釉基礎上,衍生出了黃地紅彩、黃地綠彩和黃地青花等品類。其中黃地青花尤其精彩可愛,大約創燒於宣德年間,工藝較為複雜,需二次燒造,在青花圖案製成後,在圖案外的白釉上復掛黃釉,再經低溫燒成。幽玄凝重的青花與嬌嫩清麗的黃釉相互映襯,倍添明豔。《南窯筆記》稱「宣德有青花填黃地者」,自是一名品。
  • 「龍翔九天」與龍紋變遷,長沙博物館展元明清御用瓷器
    澎湃新聞獲悉,在長沙博物館新館開放五周年之際,「龍翔九天——元明清御用瓷器特展」12月28日在長沙博物館開幕。展覽共遴選元明清御用瓷器128件/套,囊括傳世完整器與景德鎮御窯出土器物等,旨在以獨特多變的器型,精美的紋飾展示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御用龍紋瓷器風範及龍紋的變遷。
  • 瓷器常見器型50例
    其意喻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願,希望時政「清廉」。4.蒜頭瓶瓷製蒜頭瓶始燒於宋代,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明清景德鎮窯蒜頭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藍釉、醬釉等各種單色釉品種。
  • 瓷器中的「黑美人」烏金釉
    清代既傳承了明代的青花、五彩,又在其基礎上開創了粉彩、琺瑯彩和古銅彩等多種彩瓷技術。清代各種釉色品類繁多,烏金釉就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 烏金釉也稱「鐵黑釉」,是江西景德鎮瓷工利用含鐵量達13.4%的烏金土製釉而燒出的一種光潤透亮、色黑如漆的純正黑釉。因釉的原料取自景德鎮附近的烏金土,故而得名。
  • 瓷器中的「黑美人」烏金釉!
    清代既傳承了明代的青花、五彩,又在其基礎上開創了粉彩、琺瑯彩和古銅彩等多種彩瓷技術。清代各種釉色品類繁多,烏金釉就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 著名古陶瓷專家耿寶昌先生所著《明清瓷器鑑定》中說:「烏金釉晚清民國時,仿康熙烏金釉器型有:棒錘瓶、印盒、筆筒、油棰瓶及花觚等。
  • 古代青花瓷器的「黃金時期」,明代青花看永宣
    瓷器收藏界這樣評論明代青花瓷器,明清青花看永宣,因為經過洪武時期的百廢待興,景德鎮瓷窯廠工藝的恢復,明代青花瓷器恢復了燒造,燒造水平逐漸恢復,雖然明代青花瓷器不及元青花,但是明代青花瓷器有自己的特點,而永宣青花則是明朝青花的代名詞。
  • 青花瓷器型欣賞
    清嘉慶·淡描青花飛天蓋碗·武漢博物館藏清·雍正青花花卉貫耳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唐代的青花瓷器是處於青花瓷的濫觴期。人們能見到的標本有20世紀70—80年代揚州出土的青花瓷殘片二十餘片。清 康熙 青花魚龍變化高足盤·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元青花瓷的胎由於採用了「瓷石+高嶺土」的二元配方,燒成溫度提高,焙燒過程中的變形率減少。多數器物的胎體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實飽滿。
  • 如何正確鑑定元青花瓷器(實戰篇)與元青花瓷器詳細分辨方法
    根據筆者近10年的調查研究和搜集大量實物標本的基礎上,在此姑且就元青花瓷器的鑑定談如下幾個重要的關鍵點:1、元青花瓷器器形的把握:元代元青花瓷器對器形的塑造是建立在一定的美學基礎之上。因為元代是宋代精緻美學的延續和各民族藝術、西域藝術及民俗藝術的大熔爐時代。但由於元代中晚期的蒙元統治者接受較高的中原傳統藝術薰陶,尤其仁宗、英宗、文宗及順帝都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修養。
  • 康熙青花釉裡紅瓷器從外表特徵看它的真偽
    釉裡紅有一個單獨的裝飾,但大多是與青花結合裝飾,稱為「青花釉裡紅」。它的特點不僅有「幽靚雅到致,沉靜」的藍白色特點,還加入了豐富瑰麗的釉裡紅,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典雅樸素的藝術風格。因此,青花釉下紅瓷已成為我國珍貴的品種之一。藏品外壁滿繪5層紋樣,由上至下為回紋、如意雲紋、變形蓮花紋、錦地紋,中間主題紋樣由如意雲紋和蓮花紋組成的百祥圖案。底部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
  • 明代永樂青花瓷器市場表現及細節鑑賞
    其中青花尤為精絕,永宣青花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青花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官窯使用的鈷料「蘇麻離青」可謂功不可沒,加之在紋飾、造型上融合了波斯、阿拉伯藝術,使青花瓷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綻放異彩。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專家認為永樂青花是「中國最美青花」。
  • 青花瓷器裡的神秘配方
    另一個問題是瓷石中氧化鋁含量不夠高,在高溫燒制中胎體多立不住,易倒塌,為此工匠們在「一元配方」的基礎上加入了新的物質——麻倉土,從而提高了胎子的硬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二元配方」。葫蘆窯解決了窯溫的問題,「二元配方」解決了胎子硬度的問題,元青花橫空出世也就水到渠成。
  • 明清御窯青花瓷作的最高水準: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明永樂青花折枝花果紋梅瓶 此件作品代表了明清景德鎮御窯青花瓷作的最高水準,用蒼翠的蘇麻離青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瓷器知識:五彩瓷器為什麼出現在明清時期?
    在制瓷工藝中,燒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環。《景德鎮陶錄》云:「白瓷加彩後,復須燒煉,以固顏色。爰有明暗爐之制。小器則用明爐,口門向外,周圍炭火,置鐵輪其下,託以鐵叉,以鉤撥輪使轉,以勻火氣。大件則用暗爐,高三尺餘,周圍夾層貯炭火,下留風眼,將瓷器貯於爐,人執圓板以避火氣,爐頂泥封,燒一晝夜為度。」
  • 青花鬥彩瓷器的前世今生
    明成化 鬥彩海水異獸紋罐 (故宮博物院藏)青花鬥彩是以釉下青花作為一種色青而與釉上多種色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圖案中的藍色部分先以釉下青花描繪並且留自,上釉燒成後再用釉上彩料彩繪其留自部分,最後入爐烘燒而成。鬥彩最早首創於明代宣德時期。而最為著名的則是成化鬥彩。
  • 明代瓷器繪畫方法明顯有別於清代,這是判斷明清瓷器的重要手段
    瓷器紋飾是瓷器表面的裝飾花紋或圖案,是瓷器構成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之一。明清兩個朝代,是我國瓷器紋飾發展之大成時代,紋飾題材日趨豐富,從人物、動物、植物、景物、吉祥圖案以及文字全部都有。我們通過不斷了解每個時代紋飾特徵,從而完善我們鑑賞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