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學的創始人程頤最早提出「物極必反」一詞。
他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故萬物本身包含著對立,以至互相摩蕩,形成往來屈伸的運動。其運動達於極點,即向反面變化,故萬物呈現為盛極必衰、動極必靜等情況。
程頤覺得物極必反是陰陽平衡的結果,我不這麼認為,至少在人類發展歷史進程中,不能歸結為陰陽平衡。
物極必反是人性使然。
在斯文·貝克特博士的著作《棉花帝國》一書中,他站在全球視角下觀察600年來棉花帝國的興衰歷史,正好對此觀點做了印證。
這本書中,作者從棉花的自然產地開始記述,從亞非拉美棉花產地起源的手工紡紗,到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機械紡織大生產,再到棉花帝國退出歐洲發達國家重返南方,時間跨越600年,地域涵蓋全球六大洲三大洋。
在棉花帝國從興起到強盛,再到衰亡過程中,作者深刻剖析勞動力、土地、科技、資源、政治在全球的發展變遷,從一個小小的棉鈴剝開近代全球史的真相。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這是人類發展過程呈現出來的現象,隱藏在表象之後的是我們無法跨越的人性。
02 盛極必衰源於人性的懈惰
棉花對生長環境一點都不挑剔,只要溫度經常維持在15.6攝氏度以上,最低溫度不低於10攝氏度,它都能生長,因此亞洲、非洲、南北美洲都有野生棉花的身影。
最早把棉花紡成線,有據可查的是在大約5000年前,印度次大陸和今天的秘魯海岸一帶。
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印度的手工紡織技術優先發展起來。
不管是去除棉籽的輥式壓花機、清理和理順軋過棉花的弓、手工紡車、各種新型織布機以及垂直型整經機等,全部起源於亞洲。
中世紀的歐洲人還沒見過棉花,他們道聽途說來棉花的樣子,還停留在「樹綿羊」的層面——棉花是樹上結出的綿羊,小綿羊白天長在樹上,夜間彎腰到地面喝水。
同一時期,印度的手工棉紡織品已風靡世界,羅馬帝國、東南亞、中國、阿拉伯世界、北非、東非地區,都從印度購進棉紡織品。
歐洲旅行家馬可波羅在13世紀到達印度,他在旅行傳記中驚嘆:「(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出產的棉布是世界上任何地方所能找到的最精細最美麗的棉紡織品。」
事實上,很長一段時期,軋光印花布和細白布都是印度梵語的變體,最後都在世界上用來形容某種特定的棉布風格。
奧斯曼帝國的一位官員抱怨道:「有太多的財富用來購買印度商品……世界的財富聚集在印度。」
世界各地的商人攜帶巨額財富來到印度,仍然一布難求。
擁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棉紡織手藝,印度商人足不出戶斂取全球財富,可以任性地漫天要價,還可以想賣給誰就賣給誰,處於財富中心的印度人開始膨脹懈惰。
懈惰的表現是對現狀極度滿足,對地位極度得意,即不用累積的財富去探索世界,又不思提升紡織技術。
這點正落在人性的圈套之內,趨利避害,好逸惡勞。處於業界巔峰位置的人,傲視全球沒有競爭對手,誰都會覺得該慢下腳步歇一歇,品茶飲酒聽曲縱樂,歲月一片靜好,懈惰與日同長。
這個時候,若有人跟他們說,印度的手工棉紡織技術會被歐洲人打敗,別嘚瑟太早。
印度人一定會寬容一笑,原諒這人蚍蜉撼大樹自不量力,心裡覺得壓根兒不存在這種可能性。
結果這顆大樹真讓蚍蜉撼倒了。
03 絕地求生是人性的原始動力
印度的手工紡織品傳入歐洲可謂歷盡艱辛。
先要阿拉伯商人乘船跨越印度洋,到達印度國土,費力討好印度商人,從而獲得優質印度棉布。
拿到貨物之後,阿拉伯商人真正的創富之路才站在起點上。
阿拉伯商人要用船把棉布運過印度洋,踏上阿拉伯的土地後換乘駱駝,用駝隊背著貨物穿越阿拉伯半島的大沙漠,到達地中海沿岸,之後再從駝峰上卸下貨物,搬上貨船跨越地中海才能到達歐洲港口。
地中海沿岸的歐洲國家非常有限,遠離港口的英國、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國家,想買到印度棉布,還要再受一次盤剝。
看著天價奢侈品被阿拉伯商人把持,歐洲人壓抑到了極點。他們不是沒嘗試過種植棉花,可惜歐洲大部分地區的溫度偏低,空氣溼冷,不適合棉花生存,只有法國和義大利有少部分土地可以種植。
沖天一怒為棉布的歐洲人開始嘗試遠洋航運,發誓要越過阿拉伯商人,親自跟印度貿易。
達伽馬帶著他的船隊做到了,1497年他們從葡萄牙出發,歷時10多個月,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達印度。
遠洋航線的開闢,徹底繞開了阿拉伯商人對印度棉布的壟斷,大批量優質印度棉布迅速湧入歐洲,成為國家新貴競相追逐的流行品。
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不斷刻苦學習印度手工棉紡織技術和印染技術,但始終無法超越。
再加上販奴貿易中,非洲的統治者對印度棉布情有獨鍾,眼看著滔天財富紛紛湧入印度,把持印度棉紡織貿易的英國商人如坐針氈,他們深覺「即便是難以實現,以國內生產的棉布取代從印度進口的棉布是優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財富的巨大落差刺激了英國的紡織業主,他們自發開始改良技術,最終鐵疙瘩勝過純手工,生產效率被英國提高了370倍。
中國有句老話,叫知恥而後勇。
被生活蹂躪到塵埃裡時,人性中不屈服不認輸的種子就會悄悄萌芽,逆天改命的種子會幫助我們鑽開泥土,觸底反彈超越對手。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項羽破釜沉舟勝秦軍,勾踐臥薪嘗膽終復國,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顯示出人在逆境面前強大的反彈力。
物極必反的力量不是來自於陰陽平衡,而是來自於人性中不服輸的因子。
04 在懈惰和奮起的人性支配下,
人類呈波浪線軌跡前進
《三國演義》開篇提到一句話:「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分合合的車轍上,哪一次不是被懈惰和奮起推推擠擠,歷史終究是被人推著前進,肯定不能脫離人性的支配。
棉花帝國600年,先是印度依憑地緣優勢脫穎而出,之後英國絕地突擊扶搖直上,接下來英國躺在棉花帝國的暴利上洋洋得意,美國德國又眼紅登場,科學聯合工業齊頭並進迅速反超英國。
努力奮起造就了翹楚地位,懈惰放鬆又滑入平凡,盛衰榮辱皆逃不過人性的操控。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說:「一切行為都來源於人性,而人性從來是老樣子——可以改變,但沒法完美,有所搖擺,但不會進步。」
我們該做的是以史啟智,了解人性的弱點並著力克服,深陷絕境不絕望,攀及巔峰不膨脹,勝不驕敗不餒,平常心竭盡力,坦坦蕩蕩趟過人生河。
作者:曉鶴,人生一世如白駒過隙,不喜歲月靜好,獨慕碼字奔波。寫走心的文字,過有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