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牛津大學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香港校友會攜牛津大學Wellbeing研究,成立全球發布會」在香港金鐘港麗酒店隆重舉行。牛津大學副校長、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院長 Jane Shaw教授、牛津大學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副院長、牛津大學跨學科Wellbeing研究,主任、KSI院士Jan-Emmanuel De Neve教授、中國首控集團有限公司(「首控集團」或「集團」,股份代號:1269.HK)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事席春迎博士、聯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朱煥強博士、副行政總裁李民文女士、副行政總裁宗彬先生、財務總監王輝博士,楷思愛教育諮詢有限公司(「KSI教育」)主席Sabrina Cheung博士以及來自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校友成員及其首控集團邀請的政界、商界、學界等重要人士蒞臨參會。
圖注:全球發布會出席重要嘉賓和首控集團領導合影留念
KSI教育作為牛津大學跨學科Wellbeing研究,的,創始機構,也是牛津大學CCB的機構成員。2018年6月,首控集團完成認購KSI教育近49%的股份,是KSI教育的重要機構投資人,也是牛津大學和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在中國的重要戰略合作夥伴。此次發布會不僅標誌著牛津大學Wellbeing研究,的正式成立亮相,也是一場對人類福祉跨學科研究成果的展示與共享,實現中西文化優勢互補,思想智慧碰撞,深入探討關乎未來創新教育、幸福教育的共同課題研究。
圖注:首控集團領導、嘉賓與牛津大學領導共同揭牌
會議伊始,朱煥強博士首先對來自不同區域的牛津大學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校友以及教育、金融、新聞界人士表示熱烈歡迎,同時對牛津大學Wellbeing研究,成立表示祝賀。
他指出,Wellbeing一詞代表著健康和安樂,是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徵,事關人類的福祉。人們對福祉的追求,就是對美滿祥和的生活環境、穩定安全的社會環境、寬鬆開放的政治環境的期待和追尋。牛津大學Wellbeing研究,的成立旨在共同推進一個個社區、一個個區域、一個個國家乃至全球共同的福祉、嚮往與追求美好的工作與生活,致力於成為幫助世界各國政府將福祉置於決策核心地位的重要平臺,能夠在全球每一個區域成員的美好生活上,起到引領作用,持續發揮高端智庫對決策積極正面影響作用。
對幸福的研究與追求一直是全球人類共同的課題。而教育的目的是啟發學生對幸福內涵不斷拓展,對學習體驗不斷探究。首控集團以「金融賦能教育,教育改變命運」為使命,在教育的過程中激揚生命,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從而獲得更多的幸福感。相信牛津大學跨學科研究,對幸福的研究成果與實踐必將給予首控集團及所有從事教育的人士以啟迪,進而帶來更多鮮活豐富的案例。
當下,我們的星球正飛馳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存狀態與生活方式。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又有哪些變化與突破?人類會更加美好還是會成為智能機器的奴隸?這些疑問勢必會成為研究,的重要課題。幸福都是奮鬥而來的,無論技術如何變化,世界如何改變,人類對於真善美及幸福生活的追求永遠不會改變。我們期待通過不懈奮鬥,實現個人幸福,實現人人幸福。
圖注:首控集團與牛津大學互贈禮物
現場,Jane Shaw教授詳盡介紹了⽜津⼤學哈⾥斯·曼徹斯特學院的發展情況。⽜津⼤學哈⾥斯·曼徹斯特學院是⽜津⼤學38所學院之⼀,是⽜津⼤學唯⼀接受21歲以上並能提供本科、研究⽣、碩⼠、博⼠學位的學院。獨特的⼊學年齡形成學院特有的⽂化氛圍,絕⼤部分學生擁有與普通學生更豐富的人生經歷,他們曾在軍隊服役、領導過社會進步思潮、甚至推動過各⾃國家社會改⾰等。因此,哈⾥斯·曼徹斯特學院因其多元融合的內涵與環境,在⽜津⼤學的各學院中底蘊深厚。學院⽬前共開設21門專業,涵蓋醫學、⼯程、法律、考古學與⼈類學、神學與宗教、哲學、政治和經濟學、英語語⾔⽂學、教育學、⼼理學等綜合領域。學生可追隨世界,級教授,接受各專業領域的培養。
關於牛津大學跨學科Wellbeing研究,的設立初衷、使命及研究團隊與成果Jan-Emmanuel De Neve教授作了重要分享。福祉不僅關乎一個國家的民生,還成為每一個公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權利。十年前,不丹開始通過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來衡量其表現。從那時起,世界各國相繼效仿,並揭示GPD的弱點。當不丹在2008年正式頒布GNH作為政府的明確責任時,這一時機給不丹帶來了幸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各國政府突然尋找替代當前衡量指標的方法。
經研究發現,人類幸福感研究正成為最重要的跨專業學科。而跨學科研究,是在跨學科領域以科學研究為基礎,促進世界各國領導⼈將民生與社會發展置於國家進步的核⼼,在影響⼈類詮釋並追求幸福的同時,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將研究成果與⽂化資產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價值,成為世界前沿跨學科 Wellbeing 實踐基地。研究中⼼旨在促進跨學科Wellbeing領域的研究,以促進對人類福祉的理解為己任,成為全球經濟及教育政策制定的風向標。其中,以如何衡量個人和社區幸福感、獲得幸福生活的關鍵驅動及因果關係、提高人們幸福感的幹預措施及幸福的未來發展為研究主題,並匯集了來自全球的專家學者研究團隊及世界,科學家和企業家組成的強大顧問委員會。首控集團董事局主席席春迎博士憑藉超高的學識與在教育、金融領域的研究,成為哈裡斯·曼徹斯特學院終生創院院士、攝政委員會委員及顧問團成員之一。
圖注:首控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董事席春迎博士發言
席春迎博士表示,幸福研究是人類永恆的追求,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標誌,也是值得探討的永恆話題。他認為,幸福是生活的一種態度,是對價值的判斷。首先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個人的一種主觀評價。當人們遇到困難,樂觀的人報以積極的心態當成一件幸福的事情,而悲觀的人則將當作一件悲觀事情對待,這是每個人對幸福的心理暗示與主觀判斷。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幸福的五要素即:積極情緒(Positive Emotions)、投入(Engagement)、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成就 (Accomplishment)。其中,積極的情緒是一種主觀的評價,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與評價積極與消極的情緒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幸福的人和幸福的人一樣,身邊都有許多積極的事情發生,但兩者的差別是,幸福的人有意識地在美好事情發生時歡迎這些時刻,不讓它們匆匆溜走。
投入是一種專注,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而感到的一種幸福。正如很多人對應試教育的業界標杆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產生質疑,認為學生在學校太吃苦,管教太嚴厲,太殘酷。但衡水中學的學生卻在專注學習與投入中獲得快樂與學業的成就感、滿足感、幸福感。其中,意義是一種對生活、人生的感悟。人生的意義有很多種形式,它可能來自於對自己孩子的愛、為他人突破障礙、擁有一項他人急需的技能並為他人服務,或者是給他人帶去希望,因此他們是幸福的。我們處在社會的圈層裡,在對幸福的研究中,最有力的成果之一是如果某人沒能與他人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係,便不能認為是具有豐盈生活的人。,,成就並不是關於勝利或者奪得第一名,而是對現實目標的追求得以實現的過程裡獲得成就感。
研究幸福對教育有什麼意義?首控集團在專注教育的研究中,一直在探索教育的目的、本質與意義。在研訪國內外眾多優質名校中,伊頓公學與哈佛大學作了一項研究,其中發現,不是成績好就一定幸福,而是入選伊頓公學首先學生獲得了幸福感,從而促進學業的成績提升。這就存在關於幸福的因果關係。
作為教育工作者來說,研究幸福課題對於教學工作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對於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堅毅的性格,讓其獲得幸福,擁有健康美麗的心靈,也是學生必備的綜合素質。首控集團旗下西山學校也正在積極開展快樂課堂、自主學習的課題研究與實踐。
關於教育的本質,席春迎博士表示,教育就是挖掘人的潛力、激發人的學習興趣,培養幸福的人生觀。教育是生命對生命的呼喚,正如首控集團「教育激揚生命,學習改變命運」的理念一樣,首控集團希望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夠認識到教育的本質,通過對幸福教育的研究,能夠使自己獲得快樂、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幸福。
會議,,在各界領導、嘉賓的共同見證下,席春迎博士、Jane Shaw教授、Jan-Emmanuel De Neve教授與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編輯李大宏先生為研究,揭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登、轉載的各種稿件、圖片均有可靠的來源,目的是為了傳播更多的信息, 並不代表新訊網觀點,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本站自動屏蔽違反《廣告法》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