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之人,怎麼管理書籍才好?書評人印南敦史為我們支招

2020-12-21 格子書屋w

「整理收納師」,這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職業,幫助客戶將凌亂無序的家恢復煥然一新的面貌,成為物質豐富時代的,一個非常接地氣、很受歡迎的職業。

因為對紙質書的熱愛,因為讀書的情懷,未來的我們,也將擁有300本、500本、700本書……並且隨著讀書活動的進行,書籍還在不斷增加。

迎面而來,如何選擇、管理書籍,做一名合格的「書籍整理歸納師」,就成為一個新的技能擺在面前。

印南敦史,《快速閱讀》的作者。1962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一名音樂人、書評人。

印南敦史曾經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廣告代理公司做廣告文案撰寫員。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身兼兩職,同時做起了音樂評論人;因為對閱讀的熱愛又辭去固定工作,成為自由撰稿人、書評人。

最開始閱讀時,他讀一頁書要花5分鐘,現在基本上是一周10--14本、一個月50--60本、一年700本的速度在閱讀書籍,每個月都要為4家網站撰寫60本書的書評。

印南敦史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給出了七條管理書籍的建議,前四條是如何選擇書籍,後三條是如何管理書籍。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一是制訂一周閱讀計劃,是管理書籍的常規任務

應用快速閱讀術,可以大大加快我們的讀書速度,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讀書的目標:一周6本,一個月25本,一年300本,進入一種「多讀生活」的狀態。

也就是說,一天讀一本書,空餘的一天自由安排。在自由日裡,不必強求自己讀書,但必須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制訂下一周的讀書計劃。每周的自由日,最好固定下來,制定的計劃一定要嚴格執行,讓讀書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進行。

讀書有了計劃,管理才會有秩序。

二是:打破興趣壁壘,增加喜歡的書籍

讀書時,如果只選擇自己想讀的書籍,讀書就會千篇一律。就仿佛我們使用電子讀書平臺,當搜索過什麼內容後,關注過什麼內容後,平臺會大量推送相關的信息,時間長了,閱讀面會變得很窄。

實際上,從自己本來並不感興趣的書中獲得感動,才是閱讀的妙趣之一。

三是如何正確閱讀不能快讀的書籍

書籍是多種多樣的,並非所有的書都適應於流水式閱讀方法,需要細讀、深度閱讀的書籍可以安排在自由日進行。

或者本人自由時間較多,可也在平時進行,就是曾經提到的快讀書與慢讀書的結合應用,以豐富我們的讀書生活。

四是獲取書籍的來源要不拘一格

網絡時代,書籍的來源方式增多,比如網站、電子書的app等等,還有我們熟悉的實體書店、圖書館、二手書店等等。這些來源渠道都各有特點,我們要綜合運用,不要把自己禁錮在一個模式中,多渠道獲取書籍,也就增加了發現喜愛書籍的機會。

五是熱愛讀書之人,方能與書籍圓滿告別

書架不是貨架、書房不是庫房,斷舍離也應該是讀書人的理念之一,就比如「一行精華」一般,留住精華。只有捨棄不需要的書,才會更加愛書,因為留下來的書一定是精挑細選、最想保存的書籍,這是破而後立的基礎。

六是「可以處理的書籍」的判定方法

哪些書籍是可以丟棄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但做法卻都可以採用「書架的流水式管理方法」,將所有的書按出版時間排列在書架上,顯露出書脊,排列的過程中,就是整理取捨的過程,必定會發現不需要的書籍。

七是讓書架成為自己的鏡子

整理書架這項工作一定要持續下來,最好每隔三個月就整理一次書架。理由有如下三點:最近三個月讀的書裡也會有不需要的書籍;三個月前的新書,已經不是新書了;過去保留的書籍,現在不一定還需要保留。

做好這七條,我們就可以搖身變做自己的「書籍整理收納師」,讓我們的書架常保清爽,書房常留清香。

相關焦點

  • 《快速閱讀術》:一年閱讀700本書,印南敦史是如何做到的?
    對此,日本書評家印南敦史也曾苦不堪言。過去的印南敦史讀一頁書需要5分鐘,閱讀速度極慢。然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他的閱讀速度不斷飛躍,每個月能為60本書撰寫書評。如今的印南敦史每年可以閱讀700本以上。短短幾年間,他是如何做到的?
  • 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讀書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印南敦史的《快速閱讀術》這本書,我今早才拆的封,書很薄,讓人感覺很輕鬆,瞬間就對它產生了好感。讀過目錄和第一章後,心中更是歡喜,如果把書比作美人,這本書絕對算是第二眼美人,因為「她」很樸素,雖然第一眼並不驚豔,但內容太走心了。
  • 《快速閱讀術》教你一年讀700本(印南敦史)
    關於作者印南敦史:這是一個每個月為4家網站寫60本書評,每年的閱讀量超過了700本的人,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小的時候腦袋因為事故被摔過,從此產生了"腦子記不住東西"的感覺,不難想像,他曾經是一個慢讀者,據說他一頁書要讀5~10分鐘。讀了後面忘了前面,後來,他竟然通過不斷地閱讀,成為一天讀兩本書的快讀者。
  • 從邂逅1%,到10年7000本書的世界在向你招手,您準備好了嗎?
    老師推薦了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給我。希望我在書裡找到答案。我像一個尋寶者,帶著這些問題踏上閱讀之旅,翻開了印南敦史寫的《快速閱讀術》。印南敦史是什麼人?印南敦史是一位日本的作家,書評人。他是一位慢閱讀者。
  • 讓閱讀從低眉垂睫,到精燦灼人!
    有人說,蔣勳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那麼今天閱讀的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就是教我們用簡單方法滿足我們對快速閱讀的渴求,並讓其成為一種習慣。也許有人說:每天這麼忙,哪有時間讀書呢?作為職場人士,白天上班,晚上回來已經精疲力盡,還要操持家務,確實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留給閱讀,但關鍵是,你想閱讀嗎?
  • 誠品敦南店
    1995年,誠品敦南店搬遷至現址,內含10萬種書目、23萬冊書籍,提供愛書人更專業、豐富的閱讀選擇。1999年,誠品敦南店開創24小時不打烊的書店創新營運模式,開啟民眾零時差的城市閱讀生活。20多年來,誠品由書店發展為以文化創意為核心之複合式經營模式,強調「人文、原創」的誠品敦南店商場,引進臺灣和國際知名居家生活用品、設計師服飾配件,以及主題餐廳、創意美食、誠品酒窖等,提供消費者閱讀以外的生活享受。今天,誠品敦南店熄燈,搬遷至信義誠品店。📖為什麼要追逐世俗的價值?
  • 程章燦:書籍史研究的回望與前瞻
    這套專題譯叢包括《書史導論》《莎士比亞與書》《書籍的秩序:14至18世紀的書寫文化與社會》《工具書的誕生:近代以前的學術信息管理》《圖書館的故事》《版權的起源》等[8],從各自不同視角展現了西方的書籍史研究。此外,其他出版社對西方書籍史也有一些介紹,但規模性和系統性不及商務印書館。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大批日本人撤離,大堆大堆用得上用不上的書都被遺留下,並被人們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逐漸發展為舊書街。關於牯嶺舊書街的形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日僑遣返回國以後,牯嶺街旁曾空蕩了一些時候,到1949年陸續有人前來擺攤,大約在1954年,才開始成為臺北有名的舊書街。這裡附近是文教氣息濃厚的住宅區,還有建國中學,不僅提供書籍來源,建國中學的學生也是這裡的常客。」
  • 快速閱讀術(印南敦史)
    其實通過流水式閱讀,邂逅讓自己動心的1%,去蕪存菁,才可以利用有限的時間品嘗到閱讀的樂趣。否則長時間困在無趣的99%中,既浪費時間,又因疲憊不堪而無法尋獲那動心一刻。流水式閱讀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閱讀速度緩慢的人,就是那些難以擺脫讀書時一本正經態度的人。「存儲式閱讀」 注重將內容存儲在腦子裡。
  • 臺北誠品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大批日本人撤離,大堆大堆用得上用不上的書都被遺留下,並被人們在牯嶺街和南海路兜售,逐漸發展為舊書街。 關於牯嶺舊書街的形成,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日僑遣返回國以後,牯嶺街旁曾空蕩了一些時候,到1949年陸續有人前來擺攤,大約在1954年,才開始成為臺北有名的舊書街。 這裡附近是文教氣息濃厚的住宅區,還有建國中學,不僅提供書籍來源,建國中學的學生也是這裡的常客。
  • 歇業倒計時——臺灣誠品書店敦南店,那個讓人安心做書蟲的地方
    以前,我們會把去書店叫做「泡」書店,現今卻是去書店打卡的人越來越多,看書的人越來越少。浮躁的現代社會裡,我們刷手機的時間越來越長,「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些話,早已爛熟於胸,可認真讀完一本書卻覺得越來越難,你還記得上次去書店是什麼時候嗎?
  • 誠品敦南最後一夜:5萬人向90年代臺北告別
    說白了,他想要開創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有書,有音樂,有咖啡香氣,有各種能讓人好奇和開心的小玩意兒,有各種能啟發人的文化活動。當然你也可以什麼都不買,也不看,就坐在角落,感受須臾蓬鬆與自由。以至於到了後來,在臺北的人沒地方去,就會去誠品。有人來臺北,就為了去看一眼誠品。尤其是24小時的敦南店,已然成為了遊客眼中的文化地標,臺北人心裡的城市港灣。
  • 誠品敦南店昨夜熄燈,讀書人的夜晚該何去何從?| 文化消費目的地
    敦南24小時,是臺北的一種習慣敦南,是第一家誠品的落腳點。吳清友選中了面向仁愛路圓環的店鋪,一樓賣代理的歐洲瓷器與玻璃,地下室則經營著藝術書店與畫廊。紅磚牆、黃銅把手、Cassina燈具,好一副標緻的「貴族相」。
  • 誠品敦南店熄燈,為什麼全臺北為它送別?
    再後來到1999年,因著誠品十周年,敦南把全日營運的模式延長到三個月,一連串推出了許多深夜活動,譬如司馬中原講鬼故事,大學教授講金瓶梅,來吸引夜貓子們的注意。結果,就算當天沒有活動,晚上10點至次日2點的人流量仍比一整個白天來得多——這燈一開啊,就再沒關上。
  • 敦南真愛----用我們的真愛獻給您的珍愛
    從奼紫嫣紅的春季走來,在碧波蕩漾的夏季成長,在碩果纍纍的秋天成熟。 臺灣老師親授臺灣特色美食的製作學習,現場氣氛熱烈如熾,我們願意舉辦各種各樣別具一格的活動,將臺灣文化更多傳播到祖國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