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收納師」,這是近幾年出現的一個新職業,幫助客戶將凌亂無序的家恢復煥然一新的面貌,成為物質豐富時代的,一個非常接地氣、很受歡迎的職業。
因為對紙質書的熱愛,因為讀書的情懷,未來的我們,也將擁有300本、500本、700本書……並且隨著讀書活動的進行,書籍還在不斷增加。
迎面而來,如何選擇、管理書籍,做一名合格的「書籍整理歸納師」,就成為一個新的技能擺在面前。
印南敦史,《快速閱讀》的作者。1962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一名音樂人、書評人。
印南敦史曾經在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廣告代理公司做廣告文案撰寫員。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身兼兩職,同時做起了音樂評論人;因為對閱讀的熱愛又辭去固定工作,成為自由撰稿人、書評人。
最開始閱讀時,他讀一頁書要花5分鐘,現在基本上是一周10--14本、一個月50--60本、一年700本的速度在閱讀書籍,每個月都要為4家網站撰寫60本書的書評。
印南敦史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給出了七條管理書籍的建議,前四條是如何選擇書籍,後三條是如何管理書籍。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一是制訂一周閱讀計劃,是管理書籍的常規任務
應用快速閱讀術,可以大大加快我們的讀書速度,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讀書的目標:一周6本,一個月25本,一年300本,進入一種「多讀生活」的狀態。
也就是說,一天讀一本書,空餘的一天自由安排。在自由日裡,不必強求自己讀書,但必須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制訂下一周的讀書計劃。每周的自由日,最好固定下來,制定的計劃一定要嚴格執行,讓讀書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進行。
讀書有了計劃,管理才會有秩序。
二是:打破興趣壁壘,增加喜歡的書籍
讀書時,如果只選擇自己想讀的書籍,讀書就會千篇一律。就仿佛我們使用電子讀書平臺,當搜索過什麼內容後,關注過什麼內容後,平臺會大量推送相關的信息,時間長了,閱讀面會變得很窄。
實際上,從自己本來並不感興趣的書中獲得感動,才是閱讀的妙趣之一。
三是如何正確閱讀不能快讀的書籍
書籍是多種多樣的,並非所有的書都適應於流水式閱讀方法,需要細讀、深度閱讀的書籍可以安排在自由日進行。
或者本人自由時間較多,可也在平時進行,就是曾經提到的快讀書與慢讀書的結合應用,以豐富我們的讀書生活。
四是獲取書籍的來源要不拘一格
網絡時代,書籍的來源方式增多,比如網站、電子書的app等等,還有我們熟悉的實體書店、圖書館、二手書店等等。這些來源渠道都各有特點,我們要綜合運用,不要把自己禁錮在一個模式中,多渠道獲取書籍,也就增加了發現喜愛書籍的機會。
五是熱愛讀書之人,方能與書籍圓滿告別
書架不是貨架、書房不是庫房,斷舍離也應該是讀書人的理念之一,就比如「一行精華」一般,留住精華。只有捨棄不需要的書,才會更加愛書,因為留下來的書一定是精挑細選、最想保存的書籍,這是破而後立的基礎。
六是「可以處理的書籍」的判定方法
哪些書籍是可以丟棄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判斷標準,但做法卻都可以採用「書架的流水式管理方法」,將所有的書按出版時間排列在書架上,顯露出書脊,排列的過程中,就是整理取捨的過程,必定會發現不需要的書籍。
七是讓書架成為自己的鏡子
整理書架這項工作一定要持續下來,最好每隔三個月就整理一次書架。理由有如下三點:最近三個月讀的書裡也會有不需要的書籍;三個月前的新書,已經不是新書了;過去保留的書籍,現在不一定還需要保留。
做好這七條,我們就可以搖身變做自己的「書籍整理收納師」,讓我們的書架常保清爽,書房常留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