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性別:僅僅定義了身體
如果請你將「性別」翻譯成英文,你會翻譯成什麼?
你可能會打開詞典,搜索「性別」,詞典裡跳出來兩個單詞:
sex 和 gender
credit to freepik
為什麼會有兩個單詞?它們在使用上有區別嗎?
如果你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開始對「性別」有社會科學層面的好奇了。雖然sex和gender都有「性別」之意,但它們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性別。
Sex,又稱生理性別,指的是人類(和動物)一系列生理特徵上的不同。生理性別一般有女性和男性之分。生物學上確定生理性別主要有兩種。直接通過生殖器官判斷和通過檢測性染色體來判斷。對於第二種方式,如果是XX,則為同染色體性別,即人類中的女性;如果是XY,則為異染色體性別,人類中的男性。
credit to pngtree
但無論是使用哪種方式判斷,生理性別也並不只有男性和女性兩種類別。粗略估計,在美國,100個人中就有1-2個雙性人(intersex)1。雙性人不符合男性或女性身體的典型二元概念。他們可能同時擁有女性和男性的生殖器官,也可能有著除XY和XX以外的性染色體基因型。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通過觀察他人(尤其是成年人)的第二性徵了解對方的生理性別。第二性徵包括女性的乳房發育,骨盆寬大,聲音偏細;男性的鬍鬚,突出的喉結,聲音低沉等。所以,變裝大佬們會在打扮的時候弱化自身性別的第二性徵、強化另一個性別的第二性徵,來達到視覺上生理性別的切換。
易性者:「被上帝裝錯了身體的靈魂」
如果性別完全是通過生理結構上的不同來區分的,那只用「sex」一詞來表示性別就好,為什麼還會存在一個「gender」呢?
兩個單詞的區別使用,似乎在隱隱地告訴我們,性別並非我們想的那樣簡單。
雖然「性別」這個概念本是用來區分不同的生理結構的,但在生活中,「性別」還與社會角色、言行舉止、對他人及對自我的身份認知緊密相關。而這裡討論的性別,就是「gender」。
中文裡我們稱其為社會性別或心理性別。
credit to slate magazine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絕大部分人來說,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是一致的,這些幸運的大部分人為順性別人群(cisgender)。舉個例子,我擁有女性的身體並且完全認同「我是個女人」,那麼我就是個順性別女性。
而之所以會說順性別群體是幸運的大多數,是因為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另外一群人,他們的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並不一致。這種不一致,讓他們中的很多人深陷困惑、焦慮、甚至是自我否定的泥沼中,而這樣的痛苦常常不能被順性別的大多數人所理解。
他們,就是跨性別人群(transgender)
credit to pinterest
跨性別人群可以用「二元」(binary)和「非二元」(non-binary)大體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易性者(transsexual),他們的心理性別依然在二元的性別分類中,非女即男,但他們所被分配的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不匹配。如果出生擁有女性的身體,但認為自己是男人,他們就是跨性別男性,又稱變性男性(FtM)。相反地,如果出生擁有男性的身體,但認為自己是女人,他們就是跨性別女性,又稱變性女性(MtF)。
由於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的極大差別,易性者往往會承受相當程度的社會壓力,並且產生不同程度的性別焦慮(Gender Dysphoria)。
credit to spectrum
舉例來說,一個跨性別女孩完全不認同自己男性的身體,而對傳統的女孩活動產生極大的興趣:穿漂亮的小裙子,在過家家遊戲裡扮演母親的角色,希望別人用女性的人稱代詞「she/her/hers」(她/她/她們)、「她」而不是「he/him/his」(他/他/他們)、「他」來形容自己,並且經常表達出想成為女孩的願望。雖然她自身的性別認知為女孩,但她在別人的眼裡依然是個男孩。當一個男孩對於傳統的女孩活動感興趣的時候,常常會受到嘲笑和歧視,嚴重的可能會經歷校園霸凌。
credit to american society of plastic surgeons
由於需要面對巨大的社會壓力,以及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強烈反差,許多易性者會選擇變性手術來改變自己的生理性別。易性者是跨性別人群裡最受關注的,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都有對於易性者生活的描寫。2015年,英國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導演的《丹麥女孩》講述了主人公埃納爾·韋格(Einar Wegener)在偶然的機會下,發現了自己內心的女性人格,並開始厭惡自己男性的身體,在妻子的鼓勵下接受了變性手術,成為了真正的自己,並改名為莉莉·艾爾比(Lili Elbe)的故事。她也是世界上最早有記錄的接受變性手術的人之一。
(在《丹麥女孩》中飾演埃納爾·韋格的「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
性別酷兒:「我不屬於非男即女的世界」
跨性別人群中還有另一個不太被關注的類別,他們認為自己不完全屬於男性或者女性的類別,是在二元性別分類以外的存在。他們,就是性別酷兒(genderqueer),又稱非二元性別者(non-binary)。常見的性別酷兒有以下3種:
雙性別者、無性別者、流性者
雙性別者是指擁有兩種社會性別認知的人群。通常情況下,雙性別者擁有的是男性和女性兩種性別認知,但也有部分雙性別者擁有其他兩種社會性別。如果你認為「我既是男孩也是女孩」,那麼你很可能就是雙性別者。
credit to 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
無性別者是指沒有性別認同,或是認為自己性別為中性,認為性別不是主要特徵的群體。無性別者通常不會有社會傳統定義的女性或者男性的表現。如果你認為「我既不是女孩,也不是男孩」,那麼你很可能就是無性別者。
credit to everyday femenism
流性者不傾向於認同某一種性別,而是在不同的性別中流動。雖然幾乎每個人的性別都有流動特質,但是大部分人不會自我認同為流性者。如果你對於「我的性別認知不是固定的,隨時都可以改變」有很強烈的贊同感,那麼你很可能就是流性者。
credit to Le Forum Economique Mondal
和易性者不同的是,性別酷兒往往不會對自己的生理性別產生焦慮,也很少會產生要做變性手術的想法。但是,他們面臨著其他的問題。我們所處的仍然是一個以二元性別分類為主流的社會。對於想要尋求性別認同感的性別酷兒們,常常會陷入無路可走的窘迫中。例如,在填寫非正式或非醫學用的個人信息的時候,只能在「男」和「女」中糾結徘徊。
這就好像問你最喜歡什麼顏色,然後只給了「紅」,「黃」,「藍」三個選項,但這三個顏色你都很討厭,而你最喜歡的白色,卻並沒有出現在選項裡。
更令人困擾的是,關於性別的信息,通常是必填的,所以也並沒有「我什麼都不選」這樣的可能。
除此之外,在性別酷兒的成長過程中,那些常見的性別刻板印象教育可能會更加難以忍受。無論是「你是個女孩,要會打扮,要溫柔一點」;還是「男子漢怎麼可以哭臉呢?」;又或是「你看你不男不女像個什麼樣?」,這些對於言行舉止的指指點點會將性別酷兒們推向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深淵,並在他們身上施加被社會所排擠、拋棄的痛苦。
擁抱不同,你將收穫一個彩色的世界
如果你是一個順性別者,請以平常心對待跨性別者。
大家都是人,這意味著你和他們的共性遠遠多於不同。如果你需要設計調查問卷或是個人信息表格,希望你可以區分生理性別和心理性別,為跨性別者提供更多的選擇。僅僅是加入一個「心理性別」,或是在「性別」一欄下加入一個除男/女外的「其他」,對於跨性別者來說都是一種驚喜。
如果你在生活中有幸碰到了易性者,請尊重他們的心理性別。跨性別男孩會希望你把他當成男孩,跨性別女孩會希望你叫她「姑娘」/「小姐姐」。如果你碰到了性別酷兒,請大膽地詢問他們更加傾向的人稱代詞。這不是冒犯,而是尊重。
如果你是一個正在為自己的性別認同而困惑的人,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非主流並不意味著不正常。相反地,這個世界並沒有關於「正常」的定義,你有權利以最舒服的面貌活著。
credit to freepik
那些對你的嘲諷或歧視絕不是你的錯,而是他們的愚昧和傲慢。如果你經歷著這些痛苦,請不要害怕向你信任的人或是當地的性少數維權組織傾訴。他人的陪伴與支持會是你擁抱自己最大的動力和底氣。當然,也不要忘了海螺在聽隨時歡迎你!海螺將會用最溫暖的包容、理解和鼓勵讓你不再害怕身份認同,從而收穫從裡到外的自我肯定。
就像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彩色一般,性別的世界裡也不是非男即女,而是充滿了不同的可能性。
1. 數據來源:
https://www.plannedparenthood.org/learn/gender-identity/sex-gender-identity/whats-inters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