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貝這座聞名遐邇的古城,位於義大利西南沿海坎帕尼亞地區(Campania),歷史悠久,是當時羅馬帝國經濟、政治、宗教的中心之一。公元79年8月24日的中午,龐貝城附近的活火山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火山灰、碎石和泥漿瞬間湮沒了整個龐貝,火山爆發後的18個小時內這座古羅馬最繁華的城市,就徹底消失了。
災難頃刻間毀滅了一座城,卻也因此保留了大量古羅馬帝國的建築遺蹟和藝術文物,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古城遺址。古城挖掘始於1748年,至1960年接近完成。兩個世紀多的努力,讓這座深埋在地底的古城才被挖掘出土而重見天日。
龐貝曾經的侈靡繁華和頃刻顛覆的悲劇色彩,形成了鮮明對比,不斷探索還原神秘面紗背後的歷史真相,從龐貝去看古羅馬帝國,也催生了很多以此為背景的優秀影視劇作品,比如《龐貝末日》《角鬥士》等等。
所以我們對羅馬,對龐貝的印象還是停留在遺址圖片反映的慘烈悲涼,以及藝術化作品裡的盪氣迴腸,無可奈何。
最後一日的悲劇之外,換一個視角,鮮活真實悠久的龐貝,那生機勃勃的每個人的日常,又是什麼樣的呢?
英國著名古典學家,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瑪麗·比爾德,在她的著作《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與死》一位細緻耐心,博學專業的學者型導遊,帶領讀者身臨其境,用大量確鑿的證據,旁徵博引,幽默風趣地進行科普,有條不紊地敘述真實歷史,嚴謹地提出假想,打破刻板印象和過度幻想:從房屋、職業、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娛樂和宗教,由表及裡、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當時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展示了,那也曾經是無數人生活的地方,那也是人生。
(一)龐貝的色彩,關於藝術和審美
歐洲曾掀起一陣廣泛的「羅馬風」室內裝修熱潮——純粹的「龐貝紅」牆面,輔以幻想般精緻的建築圖案,配合古典神話中的場景仙物,追求一種極致外露的奢華。
這,也許是人們看過龐貝遺址後,形成的表面印象,因而由此形成了簡單粗暴的刻板印象——套用上述萬能公式,就能得到一個「龐貝」?
真正的龐貝審美,是什麼樣的呢?
龐貝的建築喜歡用壁畫作為裝飾,遺址中尚未完成的「溼壁畫技法」,可以推斷龐貝的畫師至少三人一組——必須在打底灰泥層幹透前快速作畫。許多設計圖案,結合了當時流傳的神話場景,甚至還非常成功地實現了建築結構裡的「錯視效果」,展現出向遠處延伸的景觀。
雖然典型特徵是,設計圖案在垂直方向被一分為三:寬闊的中央部分是主要的人物場景,下方是牆裙,而頂部則有著更多的裝飾圖案。龐貝除了「紅」,還有黑色,白色和黃色。而且畫師和他們的僱主的想像力豐富,可以彌補結構的限制。
精緻的風景畫,動人的肖像圖,細緻的靜物圖,有氣勢的狩獵圖,各種獵奇的圖案生物,還出現了現代壁紙風格的裝飾——大片反覆出現的幾何圖案和動植物圖案,或者是黑白條紋。覆蓋整個花園的大型繪畫,為整個花園增色不少。
「古代狩獵之家」的花園牆壁, 該房屋由此繪畫得名。
現代學者將羅馬壁畫被劃分為龐貝第一、二、三、四風格。
第一風格為鑲嵌風格,即在牆上用灰泥塑好建築細部,做出凹槽分割牆面,塗上顏色,造成彩色石板鑲嵌的幻覺效果;第二風格為建築風格,即在牆面上用色彩畫出建築細部,用透視法造成室內空間比實際上要寬敞得多的幻覺效果,並在牆面中央安排場面較大的情節性繪畫;第三風格是埃及風格,強調平面感,描繪精緻,在牆面用彩色繪製小巧玲瓏的靜物和小幅神話場面,具有典雅的裝飾感;第四風格是龐貝的巴洛克風格,與17世紀歐洲流行的巴洛克風格相近似,在牆上描繪一層層非常逼真的景物,又繁瑣,又富麗,具有空間感和動感,色彩很華麗。
(二)被神話為奢侈無度,神仙般的羅馬飲食,到底有什麼?
1.異想天開的睡鼠大餐
在留存下來彙編與公元4到5世紀的食譜中,就詳細記載有釀陷睡鼠的烹製方法。但這畢竟有悖於今日人們的認知。直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龐貝露天競技場附近的一間小房子出土了一個奇怪的陶土物件——睡鼠罐,一切猜測才有了更可信的依據。
睡鼠罐有點類似今天的倉鼠輪,罐子內部有螺旋軌道,人們將食物和睡鼠一起放置進去,可以吃,也可以跑上跑下,罐上有通風小孔,罐頂也有防止逃跑的蓋子。這一切都很符合公元前1世紀的記載:「把睡鼠放入罐子,在一片黑暗中養肥他們。」
2.我們印象中酒池肉林般奢華的羅馬飲食習慣是真實的嗎?
大家對羅馬奢靡宴會的刻板印象,就是男男女女解放天性,肉體橫陳,躺著等待著成群的奴隸將葡萄和美餵入口中。菜品也是顛覆常理,稀奇古怪。比如用做成小豬形狀的蛋糕當做配菜裝點的野豬,剖開肚子飛出來畫眉鳥。
這些想像,在龐貝確實也發現了類似風格的牆繪:身份尊貴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在酒與美食中過度放縱,一旁服侍的奴隸都被刻意畫小身型,體現出分明嚴格的等級制度。在「米南德之家」發現的118件精緻的銀器,大部分是餐具,其中還有成套的餐具,似乎也能佐證富人飲食生活的精緻。
然而現實和他們的牆繪是一致的嗎?
對富人而言,奢華風是日常,但牆繪上更像是一種理想中的宴會形態——一是看似慵懶的姿勢不對,很難把握,也不便進食;二是龐貝用餐場所,除了個別大型的餐廳外,其他房間的基礎設施和空間,並不能完全實現牆繪上的「宴會典範」。三是菜品也會更方便用餐變成小塊易抓取,而不是大型菜餚。
對普通人而言,就更有煙火氣息了。龐貝市中心一座連著酒肆的房子的中庭牆壁上,刻著一份採購清單:這個龐貝人,非常有心地進行了日常記帳:每一天,花了多少阿斯,買了什麼東西。從採購種類,數量和金額來看,都是精打細算會生活的人。食材很豐富,營養搭配得當,蔬菜,蛋白肉類,脂肪油脂,都充分攝取,放在今天看,也是一份不錯的健康有機餐。
來自「貞潔戀人之家」麵包坊的大餐廳的繪畫。
(三)龐貝的經濟——普通人的營生是什麼樣的?
羅馬帝國的經濟狀況是一代又一代歷史學家爭議的焦點——到底有沒有貿易與工業,財政制度,信用體系以及財富利潤的存在?
學術界更傾向於一種溫和的折中觀點——經濟處於原始和現代模式之間,兼具兩者的特點。
1.貿易——供不應求,差別產品
歷史考證和龐貝遺址都可以證明,羅馬是擁有大規模農業生產的能力。
比如著名的露天競技場周圍,曾經是一片密集種植的葡萄園。這就證明農業活動,不僅存在於城外的鄉村地區,在火山爆發前幾年,龐貝城牆內的農業用地可多達10%——這還是進行城市化,減少農業後的規模。
歷史上人類社會農業的進步,都會進一步推動貿易往來,甚至出現供不應求的市場行為,追求產量,導致質量下降。
比如龐貝盛產葡萄酒,古代作家已經將一種知名的葡萄品種命名為「龐貝亞娜」,可見「龐貝=葡萄酒」的概念深入人心。普林尼曾吐槽過:龐貝生產的某些廉價葡萄酒難以下咽,歷史學者分析,這不一定是因為龐貝釀酒技術不好,很可能是屬於銷售到外地的「特供」產品——品控嚴重不穩定。
2.農業為主,工業存在,但形成一套完整的服務業。
古代龐貝有漂洗工人和紡織工人,但他們並不屬於經濟的核心推動者。但發達的農業活動,推動了龐貝這個居住人群超過3萬的大社群的服務業基礎設施的建立。
規範度量標準——官方的量器在公元前2世紀就佇立在廣場上了。標準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時常改變,雖然不能保證非常公正公平,但至少是政府對商貿的一種控制。
按產品服務種類安排日程——一家大型商鋪外牆,潦草寫著一個集市的周期安排日程表,和我們現在的「一周7天」規則很相似,而且極有可能不是一次性臨時安排,而是通用的商用日曆。
職業種類豐富,亟待探尋——除了農業,繪畫雕塑以及常見的保證最基本民生的職業外,龐貝有很多出乎意料的職業:
在一個為自己妻子孩子建造的紀念碑上,從刻在上面的測量杆,木樁和獨特的運用在規定直線的格羅馬儀(groma),推斷出這個丈夫,是一名土地勘測員。他的工作內容是:勘定土地,劃清土地界限,為土地糾紛提供建議——畢竟龐貝有那麼多地產富饒的「真土豪」。
在一個名為「維提烏斯之家」的娛樂房間裡的一系列牆面飾帶上,畫著各種各樣的小丘比特——他們在釀酒,漂布,製作香水,製造花環,加工珠寶,加工大型青銅器皿等等。由此可見,花藝師,珠寶設計師,青銅器匠人,真的應有盡有。
3. 早期個體戶經營模式——一個超大型麵包坊主的故事
龐貝的麵包坊隨處可見,甚至還有一個小區域就有7,8個麵包坊扎堆設立的情況,可見人民離不開麵包。
最近挖掘出的這個位於「阿波坦查大街」上的超大型麵包坊,擁有其他小作坊不具備的完整功能——自己研磨麵粉,自己製作麵包,二層樓的寬闊空間,集零售業和餐飲於一體——功能如此健全,不想壟斷都很難。
從二層麵包坊的布局,還可以看出當時的經營者也有一些類似現代的管理運營模式:正門進入前廳後,能看到牆上的塗鴉,麵包的清點和交易很可能就在這裡進行,大型烤爐就在前方幾米處——開放式廚房,讓顧客都能看到和聞到新烤制的麵包。封閉的工作環境,肯定又熱又悶,為了改善環境,還在牆壁上繪製了裸體的維納斯。做麵包的工人也會為自己的作品放上署名的標籤。一層主室的後半部分,用來放置磨麵粉的大石墨,其他房間還可以就餐——具備了基本的餐廳雛形。
(四)住——龐貝人的居住習慣有什麼特別之處?
1.龐貝房屋有相似的布局和明確的功能性。
龐貝有很多大型的住宅庭院,都是圍繞著中庭修建的。中庭有很多實用的家具和器具,雖然現在只能看到他們的少量殘骸;不由水道直接供水的房子裡,中庭通常會有一口大井。而採光又遠比室內好很多,所以像織布這類比較重要的技術活,都會在中庭完成。採光不好的房間,很多可能都是留給奴隸居住。餐廳和廚房這類功能區也非常明顯,只是普標存在的二樓,具體作何用,仍然是個代探求的迷。
對阿波坦查大道典型的色彩豔麗的沿街景觀的重建。最右端是一個十字路口的神龕,接著是一個開放式酒肆或商鋪
2.龐貝人不過於在乎隱私。
龐貝是有可以正常運行的供水管道,然而這些水,一般都是被用來澆灌花園和做噴泉。除了極個別房屋有私人浴室,洗澡這件事變成了龐貝人民的公共活動——公共浴室。也就是說,雖然他們掌握了取水技術,然而並未用在改善衛生環境,而是為了追求奢華和美
相反,廁所到非常常見,每個房屋都會有一個。雖然簡易,至少龐貝人沒有完全依賴灌木叢和罐子,公共區域裡都有很多應急廁所。
(五)豐富又特別的娛樂消遣
除了大家眾所周知的龐貝愛好,比如在容納近2萬人的競技場裡狂熱追逐殘忍的角鬥;以及上述提到了全城合計100多家酒吧,30多家麵包甜品店雕,花石砌的水池和精美的壁畫外;龐貝人民的日常娛樂消遣還有哪些?
1.150多個小餐館和酒肆:提供快餐服務,同時也變成一個滋生各種社會問題的複雜生態環境
2.龐貝經營很多合法妓院:
研究曾經遺留的痕跡,也是一種真實的社會意識形態的反映:這是一種男高女低權力的象徵,也是一種社會階級分層之後形成的特殊需要。牆面上著名的各種圖畫,也能反映出很多信息:比如當時的社會形態是如何影響當時的戲劇等藝術作品的創作。
3.爽快的公共洗浴:
清潔身體只是一部分,龐貝的洗浴更像是綜合娛樂活動,包含:排汗,運動,汗蒸,遊泳,日光浴,球類運動等等。當不分身份高低大家共同進入這裡,又能產生很多身份的碰撞,有片刻的平等,也會引發陰暗問題,甚至是衛生問題。
4.擲骰子:
具體玩法暫不可考,但類似於今天各種小桌遊,比如跳棋。重要的是,如果在家那屬於怡情,在公開酒肆裡用金錢作注,就是羅馬當局嚴厲打擊的賭博行為。
5.追星也瘋狂:
當時可容納5千人的大劇院火爆上演的戲劇,也是壁畫中的重要內容,因為熱愛,所以快速激發了創作靈感,各種戲劇和衍生的壁畫創作得到了極大發展。
在「悲劇詩人之家」的中心,這幅鑲嵌畫描繪了一組準備登臺的演員。上演的將是一出薩梯劇。
這部獲得了2009 年沃爾夫森歷史獎的《龐貝》,結合考古發現、文獻史料、現代科技,完美還原龐貝古城面貌;融合考據、推理、敘事,書寫如偵探小說般好讀的羅馬城市生活史。
更難得的是,作者比爾德時刻都在提醒我們注意,對於龐貝的古代生活,我們既知之甚多又一無所知;充滿感性理解,但運用了更理智冷靜的客觀角度去考證分析推斷。
突如其來的災難在毀滅了龐貝的同時也使得當時的古城風貌,躲過了歲月的侵襲,得以永生,正如偉大的詩人歌德所說「在世界上發生的諸多災難中,還從未有過任何災難像龐貝一樣,它帶給後人的是如此巨大的愉悅。」
這當然不是讚頌災難。而是清醒認識到:災難是無情的,在時間和自然面前,人類的能力始終很渺小。
在龐貝出土的一幅壁畫中寫到「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永恆」,那個時代的龐貝人們意識到這一點,還是努力生活,努力留下文明的印記。
我們生活中總會遭遇不可抗力,無能為力,求而不得,然而人類沒有一次因為災難性的打擊,就停止繁衍進化和延續文明,不會因為面對死亡和未知的命運,就放棄今天的努力和耕耘。我們從龐貝身上,不僅僅要看到對自然的敬畏,人世無常的客觀規律,更應該看到永不放棄的希望。
作者:小冒,熱愛閱讀,平均年讀110+本書。
用刻意練習寫出多平臺10w+的野生寫作者。立志通過寫作改變人生,堅持工作、娛樂、閱讀、寫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誤。
部分圖片摘自豆瓣書評,後浪出版社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