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神童」頻頻出現,
12歲已經在研究遺傳學,基因組,基因突變,生物化學,臨床樣本分析,直腸癌,
還發現癌症突變基因C10orf67……
雖然大量研究被爆出是學術造假。
但有這麼一個實驗,卻引起了所有喝茶人士的注意。
兩位小學生,一位三年級,一位五年級,
通過建立裸鼠癌症模型,研究出了茶多酚抗癌的事實。
雖然實驗過程也同樣有家長「指導」。
但是這個實驗結果,卻讓長期喝茶的人群興奮了起來。
因為很多人喝茶,只是因為口味合適,又健康。
如果喝茶能抗癌,那歪打正著找到了養身之道,撿了大便宜。
只是大家無法確認,這個實驗結果到底是不是真實的?
實驗原理和結果
簡單說說這個實驗,
茶葉內富含大量茶多酚,而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是EGCG,
整個實驗圍繞著EGCG的抗腫瘤效果進行。
將有癌症腫瘤的15隻小白鼠平均分了三組,
分別用生理鹽水和阿黴素,以及EGCG進行藥理治療。
25天之後,將裸鼠體內腫瘤取出並對比,
發現用EGCG治療的腫瘤,明顯變小了,而且還小於另外兩組腫瘤的大小。
雖然沒有公布原理和實驗劑量,但實驗結果是明顯的。
EGCG能抑制腫瘤的生長,抑制多種化學致癌物誘致的突變,茶多酚對抗癌抗腫瘤有實質作用。
簡而言之,茶確實可以抗癌。
劑量和成分同樣重要
但是,想靠喝茶防癌,恐怕沒那麼簡單。
因為所需攝入的茶多酚劑量 ,遠高於一杯茶所含有的量。
即,日常飲用量的茶葉,是無法達到預防癌症的效果的。
雖然茶多酚的成分很有益,但劑量卻難以達到且難以把控。
而且,過度飲茶或攝入過量茶多酚也會有其他副作用。
不過在其他研究領域內,茶多酚的作用更明顯,
比如減肥,降血糖,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等等。
同樣的難題是,茶葉攝入量,如何才能吸收足夠的茶多酚。
一杯茶的茶多酚,含量高達20-35%,
人體卻只能吸收2-3%,
想健康,只能想辦法在日常飲茶時,提高茶多酚的攝入量。
比如泡茶時,水溫高一點,維持95℃,利於茶多酚的溶解。
在飲用時水溫不要高於70度,以免對口腔造成傷害。
另外,泡茶時,還可以放檸檬片,可增加人體對茶多酚的吸收率,一杯能頂13杯。
喝茶根本上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口味好,味道香,或者是因為無害,都是人們選擇喝茶的原因。
科學的飲茶方式,才能讓喝茶對人體有益。
可以按季節選擇,按年齡選擇,按習慣和偏好選擇,按體質選擇。
不管怎麼選,喝的舒服,適合自己才是真正重要。
而這些抗癌、治病的重任,千萬不要寄托在喝茶這件事上了。
我是漫說茶館,分享成都人文故事,講述老茶館往事。
關注我,一起了解我們的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