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聽說釋迦果,還是在朋友那兒。他告訴我有一種水果長得像佛祖的頭,第一反應是「納尼,水果還有這麼神奇的外形嗎?」
外形似心臟,表皮凹凸不平,果實上很多的凸起像鼓起的一個一個小包,真的,那些小包真的跟佛祖捲起來的髮髻不要太像了。這個果子叫釋迦果,物如其名,形象貼切,一下子就記住了外形與名字。
釋迦果又叫番荔枝,屬於熱帶植物,原產於熱帶美洲,現在全球熱帶地區都有栽培。以南洋和臺灣最為著名,在我國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和雲南等省區均有少量種植。不過,在我的意識裡,釋迦果還屬於小眾水果。
第一次吃釋迦果,我沒有愛上這個號稱「世上最甜的水果之一」的水果,因為我在它還沒有熟的時候就嘗鮮了。生澀之口感,比未熟的香蕉、未熟的柿子,未熟的芒果都要生澀,難吃是我對這個小眾水果的第一印象。
直到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釋迦果也是需要催熟後才能吃的。沒有熟的釋迦果雖然看起來新鮮漂亮,穿著綠油油的外衣,但是並不是吃它的時候,而是要等到催熟後,外表綠色變淺或者變黃,輕輕摸一摸會感覺軟軟的,這時候就可以吃了。
乳白色的果肉一小瓣一小瓣的,每一小瓣果肉裡都包裹著一顆黑色的核,感覺像是很多細胞拼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果實,而那一粒粒黑色核便如細胞核一樣被細胞包裹著。
如果你能吃到自然成熟的釋迦果,那是相當美妙的一件事,自然熟透了的釋迦果會像榴槤一樣自己裂開來,用兩個手指頭輕輕一捏,新鮮的果汁順著裂口流出來,25°的甜蜜猶如熱戀,甜膩而濃烈。香甜的味道像奶油、像芒果、像榴槤,軟軟的、糯糯的、還特別嫩滑。
釋迦果除了黑色的籽和果皮不能吃外,乳白色的果肉都可以吃,可以用手掰著吃,捏著果皮,將果肉和果核一同吃到嘴巴裡,然後讓果肉與果核在嘴巴裡共舞幾下,用舌頭頂出果核吐掉。也可以用勺子舀著吃,就像吃西瓜一樣的姿勢。
釋迦果的催熟也很簡單,可以放到通風溫度稍微高一點的地方,過兩天就熟了。如果想再快一點,可以把釋迦果與釋放乙烯氣體的蘋果香蕉放到一起。注意沒有成熟的釋迦果千萬別放冰箱,不然再拿出來就很難催熟,口感就不好了。
隨著時間的推演,釋迦果改育出了十多個比較優良的品種,如臺東一號(都蘭種),鳳梨釋迦,臺東二號(大目釋迦),非洲驕傲(African pride)等,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大多為鳳梨釋迦和大目釋迦。這兩個品種相對來說,個人更加偏愛臺灣的鳳梨釋迦,覺得味道更甜一些,口感更好一些。有不同意見的小夥伴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