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當代工匠第24期》:溢於言「裱」
圖\文 石冰
編者按:一字一世界,一石一條心。
裝裱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裝裱過後的書畫作品便於保存、流傳和收藏;裝裱也是一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書畫作品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摺不平,經過託裱畫心,使之平貼,再配以相應的綾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才能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增添作品的藝術性。
手工裝裱大致可分為託畫心、裁切、包邊、覆背等8道大工序和諸多小工序,隨著裝裱機器的出現與應用,如今從事手工裝裱的匠人已鳳毛麟角,在長沙,張國正一直在堅持這門手藝。
張國正是長沙小有名氣的裝裱匠人。這門手藝雖不是他家的祖傳,卻是他賴以生存的「飯碗」。 年輕時候幹過木工、學過機械、搞過水電安裝、開過文化用品商店,最終成為了一名裝裱師。
他的「藝」不是學來,而是「偷師」偷來的。張國正說,開文化用品商店時,發現搞裝裱很有意思。「不外傳的手藝,沒人會教我。我便有事沒事跑到裝裱店去『瞟學』。他們見有外人在,就停下活來不幹了」。可去得多了,加上讀了一些裝裱的書,他很快就摸清了裝裱的基本套路。做手工裝裱的工具極易尋來:扶牆、案臺、排筆、棕刷、裁紙刀、界尺、切板、錐針、鑷子、啟子、砑石等,工具簡單,但活都體現在手上。「裱褙」時怎麼刷漿糊不容易起氣泡,怎樣才能做到裱出來的字畫不易變形,沒有師傅教,張國正全靠自己摸索。
字畫量尺。
裁方定位穿孔。
檢測墨跡的乾濕程度。
裁剪字畫多餘的邊角。
將字畫用水噴溼。
將噴溼後的字畫輕輕提起。
攤一幅書法在平整乾淨的裝裱臺上,將其噴溼,排盡氣泡,再用鬃刷蘸漿糊將其刷平,然後在書法背面託裱上一層宣紙,小心鋪平,在邊上塗上漿糊,上牆陰乾,待陰乾後,揭下裁邊,再根據客人要求,用絹、錦、綾等鑲邊,最後安裝天地杆……這是手工裝裱的整個過程。
張國正裝裱字畫,喜歡用最古老、最原始的方法「精裝」,即用單宣裱兩層。 「有收藏價值的字畫用這種方法裝裱不易變形、而且能長久保存」。自從夾宣出現後,很多人圖省事,用夾宣裱一層就算完事,但字畫容易變形。
將乾淨的宣紙背在噴溼的字畫上。裝裱書畫,尺寸越大越難做,需要幾人協調,夫人朱雪新,跟著他也成了裝裱師傅。
朱雪新刷起背宣紙時如水上漂,兩層宣紙頓時無縫貼合。
字畫上牆。
開漿。
夫妻二人合作將大尺度的錦布貼上牆。
白錦上牆。
一盆漿糊決定著一幅字畫的命運。
裁綾紙。
在宣紙上打磨了二三十年的砑石光亮可鑑。
裝裱就像為字畫穿上美麗的「嫁衣」。
捲軸。
一幅裱好的作品完美收工。
裝裱中最能體現功底的是名畫「揭裱」,即把老舊的字畫揭下來重新裝裱。老舊的字畫由於被氧化出現殘破,需要將畫芯揭下來修復後重新裝裱。幾年前,一位懷化顧客帶著幾幅祖傳的字畫來找他,「那是前清朝時的作品,由於保存不善,多卷幾下一抖,就成條狀往下掉」。當時這位顧客準備拿到北京榮寶齋去「揭裱」。後來經人推薦找到了張國正。這一找,還真是找對了人。張國正曾「揭裱」過與徐悲鴻、柳子谷齊名,有著畫壇「金陵三傑」之稱的著名畫家張書旗的一幅畫。「那幅畫破損得很嚴重,畫上的「魚鱗」已經碎成片片。」但到了張國正手中,卻神奇般地得到了修復和裝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