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學與邏輯的一點思考

2021-02-08 小城與候鳥




當我們有信仰的時候,上帝把水變成葡萄酒;當我們失去信仰的時候,人們把葡萄酒變成水。


宗教作為一種超驗性質的道德戒律,其規範性隱藏於社會意識之中。當它「依法」存在,人們就會自覺的領受其恩惠,而一旦其合法性被取消,則行惡的(或者非善的)邊界就會被拆除,人們就會「順其自然」的敗壞自己的德性。即便在社會制度形制和宣教方面有堂皇而完備的理論,人們在僅僅保有現世的情況下,也很難從一而終的維護所謂的公共良知。當然,所有這些對道德準繩的逾越都是一種微妙且持續的蠶食,當人們注意到這種破壞的發生的時候,實際上道德體系已經是全面的頹敗了。通俗方面講,當沒有了生死邊界的後顧之憂,也就意味著失去了永恆的怙恃,那麼,此時人們既可以無限的行善,也可以無限的行惡。而行惡,則往往更具吸引力,這對於多數人來說幾乎是顯而易見的。




按照克爾凱郭爾的說法,真正的宗教皈依是源於愛而非源於恨。但實際上多數人趨近宗教的出發點是厭倦、絕望,甚至是恨。由此,宗教極容易退化為一種功利性的交易——人們將自己奉獻出去,以便獲得某種補償。這實際上背離了宗教的本質,其深刻的愛的倫理重新被世俗化,墮落為「欲」的高級代名詞。或者,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思維騙局,它從「欲」開始,又在「欲」中結束。這其中不論經歷怎樣的曲折變通,最終都會簡化成一種舍與得的易手,這無疑是一個死循環,人們絕無可能從中求取到永恆和救贖。由此我們看到,真正在宗教中修養為高能大德的人鳳毛麟角,而這其中的大多數都是從「大愛」之中走向宗教的。他們懷抱無以為求的寬闊心境,以容世無我的態度浸淫於信仰之中,雖然單純,但卻不是簡單的虛妄和無為,因為這其中又充滿愛和憐憫——在精神層面達成一種普世價值的全面照應。



宗教倫理與世俗倫理是相互隔絕的,其本質的區別就是「祂」是否在場。按照世俗的邏輯是無法根本性理解宗教邏輯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亞伯拉罕敬獻自己的兒子以撒。這個故事按照世俗的解讀是講不通的:如果亞伯拉罕知道最後一刻上帝會阻止他殺掉以撒,那亞伯拉罕的燔祭就是不誠的;而如果沒有上帝在最後一刻的勸阻,亞伯拉罕就是個弒子的兇手。而這兩種可能放在一起,就會成為一個閉環的矛盾,無法解決,除非上帝在場,而且始終在場。在這整個邏輯鏈中,只有保持信仰不容置疑的客觀性,才能通順的理解這個故事,否則就是一個錯亂的流言蜚語。相似的,還有一個在中國廣為流傳的佛教故事:一個和尚為了向菩薩表明自己的獻身精神,在夏夜赤身於山野,任蚊蟲噬咬。菩薩感念其誠,決定給予最終考驗,於是化身猛虎飛奔過去。和尚驚見餓虎撲來,嚇得魂飛魄散,慌忙逃竄……這個諷刺故事與亞伯拉罕的故事異曲同工,但有所不同的不是結局的差異,而是講述者身位的差異——亞伯拉罕的故事始終在宗教的語境之中,而中國和尚的故事則完全是宗教之外的視角。也就是說,要想理解一個真正的宗教邏輯,無論事件本身還是其敘述環境,都必須保持信仰的常在,任何環節的脫離,都會使得邏輯本身失去其嚴肅性,從而重新落回世俗的圈套。


2020.10.28


個人詩集。歡迎垂詢購買。微信號:huarrysun

相關焦點

  • 哲學經典問題「我是誰」(一 邏輯基礎)
    靈性成長說--我是什麼哲學裡的終極問題之一便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那裡去」。所以理論上講,這個問題的邏輯基礎首先是要有一個「我」存在。因此,目前我們暫時在哲學的層面上討論這個問題,至於在宗教神學及靈性層面上,我們可以另闢文章來專門研究——儘管未來,也許是不遠的未來我們就能看到科學、哲學、宗教、神學的大一統。第二個假設是,「我」有一個身份「誰」,這意味著在思維上可能會受到一定局限。
  • 與文學展開跨學科對話的藝術、宗教、哲學和當代技術
    本屆論壇共設「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宗教」、「文學與哲學」和「文學與當代技術」四個分論壇,在兩天的時間內共進行了32個相關領域的主題報告,展示了文學與哲學、宗教、繪畫、電影、生態、科技、法律等學科交流碰撞所激發的火花。
  • 關於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和過程哲學時拜讀過您的許多大作。每次和您談話,我都能感到您的深邃洞見和人格魅力。眾所周知,您在哲學和神學兩個領域都是大家。由於您的這種雙重身份,作為一個哲學家和神學家,您是如何理解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的呢? 科布:哲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在幾乎所有宗教傳統中都是非常密切的。
  • 哲學史:霍布斯的哲學,宗教懷疑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結合
    他打算要寫的哲學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討論物質,第二部分討論人性,第三部分討論社會。然而,第三部分以《利維坦》的形式寫就,結果成了最先完成的。霍布斯是在英國內戰的動亂時期寫成此書的。霍布斯哲學的其餘部分,包含在其他不同的著作裡。今天,由於《利維坦》(或者《國家、教會和公民的內容、形式和權力》,165)一書,霍布斯主要是作為一名政治理論家而被紀念的。
  • 關於世界本質的另類哲學思考(下)
    這種探討超出了幾乎所有學者的思考範圍。人類的理性多麼偉大呀,純邏輯的思考可以達到宗教的結果,它能夠認識到最高真理。對黑格爾哲學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指責我是不同意的。遨遊於黑格爾的精神世界,我感覺到了與宇宙的同一,與眾生的同一。(27)物質的宇宙是有限的,在空間上有限,在時間上也有限。這只能稱作小宇宙。
  • 哲學,是藝術的靈魂!
    所以,藝術和宗教與哲學一樣,是真理的負荷者。一旦藝術開始拒絕思想和真理,它就開始在拒絕自己了。即使不把藝術視為賺錢的生意,但完全不知藝術需要哲學和思想,而以為藝術就是技巧操練的問題,藝術還是一樣會衰退和死亡。
  • 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雖然他沒有長期在中國生活的經歷,但他在精神世界上,長期與古代中國的哲學與宗教思想密切對話,如同遊弋在哲思之海上的一葉扁舟,在東方智慧中汲取心靈的能量。榮格之所以能理解中國「直覺式」的哲學思維,與他常年對夢的解析與研究密不可分。儘管我們不能將榮格的思想與弗洛伊德簡單做對比,但不可否認的是,弗洛伊德對榮格早期的研究影響極大,可以說是「精神教父」。
  • 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哲學類 · 255種
    這種智慧追尋,吸引了歷代先賢鍥而不捨地對世界本原、人的認識以及人的存在等提出問題並進行思考,這些思考構成了極輝煌的哲學史。「漢譯名著」目前已收錄的哲學著作,大多為西方哲學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名著,整體上大略能展示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到現代的發展歷程。
  • 思考哲學,你也配?
    可以說,任何一個試圖梳理導演敘事邏輯的想法和行動都會迎面撞上一塊合金打造的厚牆板。電影裡有「死神的三次約會」、 「1943」、「查理十二世」、「智人」等四個場景提示字幕,但這一點也不能讓暈乎乎的觀眾們稍微清醒一些:觀眾依然不知道這四組詞彙在一起是個什麼鬼。
  • 《三體》裡的哲學思考,是對霍布斯自然狀態的重寫?
    直到2017年秋季,我寫完了與丁耘兄討論「生生」的文章,稍微輕鬆一點,才第一次翻開了《三體》的電子版,出乎意料地被它徵服了。作者:吳飛反覆參詳,我越來越覺得,劉慈欣和霍布斯之間的差別很可能意味著相當重大的不同,指向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我很懷疑劉慈欣在寫小說的時候,真的想到了霍布斯。書中不斷提到的是達爾文,也談到了不少其他的啟蒙思想家,卻唯獨沒有談霍布斯。與霍布斯的這種異同,很可能都不是自覺的,而是沿著故事的脈絡自然發展出來的。真實的生活經驗面對真實的問題,就會產生真實的哲學思考。
  • 人們對主要宗教的10個誤解:比如佛教,更多的理解是一種哲學!
    1、佛教主要是一種哲學宗教,很少有超自然的信仰當大多數人想到佛教的時候,他們會想到穿著長袍的僧侶們在奇怪的姿勢中冥想和伸出手臂,也許同時會發出奇怪的嗡嗡聲。許多人想像一個寺廟,僧侶們穿著長袍,基本上只是花時間沉思宇宙,並獲得真正的武術好。佛教在西方世界已經很流行了,很多人會告訴你,它實際上根本不是一種宗教,而是一種哲學。
  • 哲學——難道真的只是精神病人喜歡思考的問題?
    當然,我既不是生理學家、也不是心理學家,所有只能依靠邏輯推理而無法給你一個精確的答案。從精神層面上來講,P值的顯示到底怎樣屬於正常,參數多少才算準確?影響這方面的因素太多。譬如人們所說的;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 《哲學的故事》~赫伯特·斯賓塞
    斯賓塞是一個積極參加政治運動的哲學家,這一點與叔本華的悲觀不同。斯賓塞是一個積極的,善於思考的人,當斯賓塞終於確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找到進化這個中心思想——日後他的作品將圍繞這個主題展開,他的腦袋就變成了一塊磁石,吸引著一切相關材料,而且憑藉卓越的整理能力對令人眼花繚亂的材料進行分類。
  • 在哲學家中,愛因斯坦為何特別推崇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是17世紀的荷蘭哲學家,近代西方哲學的三大理性主義者之一,與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齊名。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生活的年代,是宗教狂熱的時代。但是,喜好思考的斯賓諾莎,自幼便對宗教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 趙汀陽:心事哲學
    作為思維和行動的技術,理性心智的可能性在科學、數學和邏輯中已經基本上被說清楚了,但是由於對心事一向的出賣,心事變成了「廢地」(the waste land。Eliot用語,也譯「荒原」)。人一直沒有能夠理解自身,一個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我們的哲學只是一種無心的哲學(philosophy with no heart)。
  • 薦書丨維根斯坦說邏輯與語言-「享書社」
    他在生前出版的著作不多,包括有書評、兒童辭典,以及《邏輯哲學論》。所以,任何在時間裡的思考都是無法不朽的。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裡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話:「如果不把永恆理解為無限的時間延續,而是無時間性,那麼活在此刻的,也就永遠活著。」我們只有在時間之外思考,才能得到永恆。但是我們自身就在時間之中,我們的思考使用的語言也不過是符號的時間序列,我們如何可能在時間之外思考呢?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學科,連續3年排名中國高校第1!
    哲學院擁有哲學、倫理學、宗教學、PPE(與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合辦)4個本科專業,相互促進,彼此融合;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10個碩士點和博士點,囊括所有哲學二級學科;建設有「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北大哲學,讓你的獨立絕不孤獨
    在這裡,你可以精專哲學、科學哲學與邏輯學、宗教學,也可以同時跨學科領略中國古典學、西方古典學、思想與社會。 你參加講座聆聽大師教誨,也同樣在小班課上暢所欲言。你以思想為進路,用反思的深度與關切的溫度,關注人類命運的現實問題。
  • 趙修義:做哲學的基本功就是要講邏輯
    就西方哲學來說,就是從馬克思主義來源的角度,主要研究德謨克利特與柏拉圖的對立,以及法國唯物論和德國古典哲學。按照史達林時代意識形態權威日丹諾夫的哲學史觀,德國古典哲學是對法國唯物論的反動。史達林去世以後,蘇聯哲學界開始重視列寧的《哲學筆記》,發現其中對黑格爾哲學有很高的評價。於是黑格爾哲學的研究,就有了一定的空間,康德始終沒有多少地位。
  • 約翰·洛克:研究哲學能讓我們明白許多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從這以後,認識論逐漸成為了哲學的核心,哲學家們不再關心「世界因何而存在」等宗教性的問題,而是要重點思考「我們的理智究竟能不能夠正確認識這個世界?」「人類的知識起源於何處?」「要怎麼改進我們的認識能力?」等科學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