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說道家智慧之物極必反適可而止

2021-01-21 陝西省道家文化研究會



清虛子:道家智慧認為,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要適可而止,才會擁有好的人生。在此,貧道就簡單說說……


首先,古人有言,物極必反,這是有道理的,並且亙古如斯。因此,適可而止的人生,才走向成功:人在頂峰,邁步就是下坡路;身在低谷,抬足就是步步登高。繃得太緊的弦會斷,思慮過度的人會瘋。水至清無魚,人至真無友,山至高無樹。



其次,適可而止,不是中庸,不是退縮,而是一種明智的生活態度。懂得適可而止的人生最美。人的慾念總是沒有止境,當得到一些之後,仍希望得到更多。大千世界,萬種誘惑,過度地追逐利益,往往會使人迷失方向。適可而止,便是在貪慾面前停下腳步。

其三,春秋時期的道家人物政治家範蠡,雖出身貧賤,但博學多才,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但他沒有貪圖富貴,功成名就之後反而急流勇退,化名為鴟夷子皮去經商,之後三次成為巨富,又三次散盡家財,自稱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範蠡在名聲最旺的時候選擇了退隱便是一種適度,懂得適可而止,他不僅在官場上留下了智慧的美名,還打消了君主可能因不安而產生的的殺意,保住了性命,還在商場上歷史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朱熹說,適可而止,無貪心也。範蠡沒有在最輝煌的時候選擇加官進爵,或是討要大把賞賜,反而脫去烏紗開始做生意。因此,聰明的適可而止不是退步,反而是另一種更快的進步。

其四,適可而止,便是在急於求成面前停下腳步。凡事都要講究循序漸進 。如果做事一味追求速度,逆其道而行之,可能反而會離目標更遠。如果想要快速完成某件事,其效果未必會好,甚至大失所望,所以萬不可急於求成,而要學會適可而止。


有時候,人們為了過上好的生活,大費周章,心力交瘁,卻在不知不覺中用力過猛,矯枉過正。卻不知道其實真正的人生最,不需要那麼多光鮮的門面和耀眼的字眼。吃飯只吃八分飽,倒茶七分即為滿。生活中也是一樣,行事把握分寸,說話留有餘地,待人寬容之心,處世淡泊從容,便是懂得適可而止。為人不必追尋圓滿,做事不必苛求完美。

貧道提示,有的時候不需要再加把勁兒,反而應該停下腳步,懂得適可而止才是最好。花看半開,好的人生要懂得適可而止才好。福生無量天尊!(清虛子)


相關焦點

  • 物極必反,凡事都要懂得適可而止
    儒家一直秉承著這個觀點,提倡凡事適可而止,不用苦苦追求極致。有道是「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東西忌諱完美無瑕,事情忌諱極致周全,人忌諱春風得意。過於追求極致,最後只會導致物極則反。世上本無完美,很多所謂的極致和完美僅僅存在於想像和理論之中。
  • 成語故事:物極必反
    【成語】:物極必反【拼音】:wù jí bì fǎn【解釋】:極:頂點;反:向反面轉化。事物發展到極點,會向相反方向轉化。奏疏上說:「太子現在的年紀已經很大了,才德也不錯,你卻還貪戀著皇帝的寶座,而忘了母子的情分,時間已不能讓你拖延下去,我以為上天和百姓們,都是傾向李家的,你現在雖然還平安的坐在皇上的位子,總要知道物極必反,器滿則傾的道理吧!」鸌冠子一書曾有「物極必反,命曰環流」這句話,就是說一件事情到了極端的時候,一定會產生變化,而造成全然不同的結果。
  • 道家智慧:光而不耀,功成不居
    「光而不耀」是道家的人生智慧,語出老子《道德經》。所謂「光而不耀」,是說人在順境即在光彩、得意之時,也就是在「有權」、「有錢」、「有名」之時,既不要過度地炫耀自己,也不要以強光耀眼他人,要求以平常心低調做人。知進不知退,是不成熟的表現,必然會招致不好的結果。
  • 道家智慧,就是九個字:倒過來、反過來、做減法,悟透有福
    道家是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靈寶道君,佛家是佛陀,另外還有上帝、安拉等等。這一切說法,都是指最初的那個「一」,原始的那個「道」。也就是天。道家認為,宇宙本源的那個「一」,也就是天,是無為的。正因為無為,才無為而無不為。雖然無為,但是世界萬物都離不開天道,都按照天道規則運行。
  • 《莊子》10句名言,感受道家智慧!
    莊子,是道家學說的二號人物,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道家學派的主要創立者之一。 《莊子》又名《南華真經》,篇幅很長,原本有十萬餘字,今天流傳下來的33篇,也有六萬五千字,裡面有很多寓言和名句。
  • 六個成語,彰顯老子智慧
    而下邊這六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想起一句很喜歡的話:「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02.物極必反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給生命中留一點白;當一件事物完美到極致時,必然會走向反面。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佛陀石像在這裡問天眼,聯繫上下的經文,我們可以理解為,佛陀真正要問的是:如來有沒有可以看穿物質世界的天眼,或是洞察一切眾生的智慧。須菩提是深明此意的,當然回答:有。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粗若細諸色莫不能照,天人及修禪定者所具之眼。
  • 高情商人在人際交往中,懂得凡事不能太過,有2點要「適可而止」
    人性之複雜,是都有切身體驗的,有的明明是好事,但是往往缺乏全局意識,有一利就有一弊。就像現在城市開展的「地攤經濟」,瞬間就一窩蜂地到處都是。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相應的管理要是跟不上,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比如每天散市後,到處是垃圾,一片狼藉,嚴重地影響了環境衛生。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智慧精髓】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
  • 別愛太滿,物極必反(深度好文)
    結果卻啼笑皆非,任正非批示說道:「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一個還沒有職場實戰經驗的畢業生,就否定了公司多年打拼制定的規則,這種沒有腳踏實地的聰明,只會弄巧成拙。真正聰明的最高境界是大智若愚,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彌天真。
  • 道家養生之道:貴生、樂生、養生、生生不息
    養生理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以柔為貴、弱者變強,重人貴生,這是道家的養生理念。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學說,是以老、莊為代表的。老、莊是先秦時代的思想家,他們的哲學思想對中醫養生產生過重要影響。道的規律仍為自然無為,必然要逆人慾之所為。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過對社會矛盾的觀察和思考提出來得的。無論在政治或人生態度上,都主張自然無為,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發地達到生存和發展的最佳狀態。這種觀念稱為「生態智慧」。「是謂深根固抵,長生久視之道。」這說明人的生命活動要符合自然規律,「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能分離,得「道」即可長生,違「道」只能短壽。
  •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人的命運總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人的命運不同,是因為不同的人遇到的問題時的選擇不同而不同。
  • 解讀易經的智慧五.(一)(水天需卦,適可而止)
    《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人不可能沒有需要,如果人完全沒有需要,人還會能生存嗎?還繁衍嗎?不會的。所以什麼都不要的人也不見得好,因此我們發現世界上沒有人主張縱慾,主張人要儘量地有欲望,儘量去滿足,那是很危險的,但也沒有人喜歡禁慾,倡導絕對不可以有欲望,說欲望都是可惡的,那也是過分的。
  • 用英語闡釋道家智慧
    道家講求「無為」,就像這棵一無是處的樹一樣,正是「無為」,才保全了自身。「無為」可以用Inaction來表達。>inaction 無為suitable: 適合的crook 扭曲,變形fragile 脆弱的sink 下沉highly likely 極有可能……領略中國文化智慧
  • 九天宮-道家養生功的好處
    道家養身功是道家最為重要的貢獻之一,傳承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至元代丘處機祖師創立道教龍門派,經十二代傳到牛金寶。道家養生功以收心求靜為基礎,這叫做修性;以養精固本為歸宿,這叫做養命。修性必須落實到養命之上,故此功稱為性命雙修養生功。這是本功區別於其他氣功的根本之點,也是它有特殊養生功效的原因所在。
  • 凡事要懂得適可而止
    有些人之所以受人尊重和愛戴,就是因為他們凡事懂得適可而止。溫文爾雅,知書達理,有原則有底線,明辨是非,內心坦蕩,尊重他人,心存善念,樂於助人,把溫暖和美好傳遞給了大家。批評他人要懂得適可而止。被批評者如果是一個性格極度內向,心胸異常狹隘之人,他甚至就會覺得你的批評是對他的故意刁難,進而產生叛逆和報復心理。稱讚他人也要懂得適可而止。稱讚他人的目的是為了激發他人的鬥志,激勵他人不斷努力,不斷創新,進而創造出更好的佳績。
  • 道家的人生哲學
    據《史記•老莊申朝列傳》載,孔子曾問禮於老子,老子這樣說:「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後來,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據此演繹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據此,我們可以認定,道家的處世觀,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道家歷來主張「濟物利人」、「扶危濟困」和「追求大同」,「入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 道家的無為與佛家的無為--奘園茶話鋪之一百一十八
    它無為而無不為,這就是我們道家的最寶貴的、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無為而無不為。所以你看在諸葛亮沒有輔佐劉備的時候,劉備這哥三個,劉關張,他們是過的什麼日子?寄人籬下、顛沛流離,對不對?然後等到三顧茅廬之後,開始有轉機,然後借荊州,完後怎麼著,逐漸地從最弱的最小的實力,爭取到了三分天下得而得其一的局面。諸葛亮用的核心思想是佛家的、道家的、還是儒家的?
  • 人到中年無論貧富,讀懂《增廣賢文》4個處世之道,過好後半生
    讀《增廣賢文》明白這四句處世之道的名言,餘生也能安穩一點。第一句,殺人一萬,自損三千,傷人一語,利如刀割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殺死一萬個敵人,自己的士兵也會損失三千餘人。你說一句傷害人的話,就好比拿刀子割人的身體。處世之道貴在和氣生財,總是因為語言暴力而發生矛盾是不可取的,你在上海被人的時候自己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