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卦》中有云:「物極則反,事極則變。」這句話的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走向自己的反面,走下坡路。
北宋理學家程頤對這個觀點進行了詳細論述,他認為事物的泛動都具有相同的規律,達到極限就開始逆轉,因此萬物呈現為盛極興衰、動極興靜等情況。儒家一直秉承著這個觀點,提倡凡事適可而止,不用苦苦追求極致。
有道是「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東西忌諱完美無瑕,事情忌諱極致周全,人忌諱春風得意。過於追求極致,最後只會導致物極則反。
世上本無完美,很多所謂的極致和完美僅僅存在於想像和理論之中。更多的時候,有著缺憾也是一種美,比如斷臂的維納斯雕像,就是一種缺憾美的體現。
生活本身就充滿各種缺憾和不確定性,人類又具備追逐更加美好的本性,所以人生一世,難免會遭遇各種遺憾。比如曾經有一次寶貴的機遇被錯失了,而那原本是我們唾手可得的;曾經失去過一段真摯的感情,只是因為當初沒有珍惜和重視。
這些缺憾無處不在,無時不再發生,當很多東西失去的時候,我們才明白那些已經成為人生永恆的缺憾。
每個人都沒有必要對缺憾追悔不已,因為生活本來就是由那些大大小小的缺憾和圓滿組成的,缺憾就是亙古存在的人生經歷。
有了缺憾,人們才能倍感現實的珍貴,才更應該鼓起生活的勇氣,用全新的心態去面對未來,去把握現在。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開記者招待會,期間,有位記者站起來問他:「請問您認為自己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呢?」
這位企業家沒有立即回答,只是笑了笑,示意下屬搬了塊黑板上來,然後拿起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但是他並沒有把圓圈畫滿,刻意留下一個缺口。
畫完之後,企業家反問道:「這是什麼?」臺下的記者不以為然地說:「不過是一個沒有畫圓的圓圈啊。」
企業家又笑笑,說道:「這是一個圓圈,而我卻並沒有將其畫滿。剛才那位記者把我說成是一位成功人士,這實在過獎了;如果說我取得了一點成就,那麼其秘訣就是我從來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而要留個缺口,讓其他人去填滿它。」
可以這樣說,這位企業家之所以能夠取得巨大的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懂得凡事只有適可而止,才能恰到好處。很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做事的時候會主動留一點缺憾,他們深刻懂得「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
就好比我們在看待一個人的時候,如果難以在他的身上看到缺陷,那麼我們往往不會輕易信任他。因為每個人都有缺陷,表現過於完美只能說明那個人善於隱藏,這樣的人怎麼值得信任呢?
道理簡單,遺憾的是很少有人做到,更多的人是選擇追求完美和極致,想要畫圓人生,最後留下的缺憾只會更大。
有個窮人,僅僅擁有一點貧瘠的土地,因此他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餓得面黃肌瘦。窮人望著旁邊農場主一望無垠的土地,心生抱怨,時常感嘆自己的命運不好。
一天,一位天使路過這裡,聽到了窮人的抱怨,心生憐憫,他決定幫助窮人改變命運。於是他對窮人說:「從現在起,你可以選擇不停地往前跑,你所跑過去的地方,都會成為肥沃的土地,而且都全部歸你所有。」
窮人聽完,高興得手舞足蹈,說道:「謝謝您,親愛的天使,您給了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天。」說完,窮人便興奮地向前方跑去,一刻也不願意停留,因為他想擁有更多的土地。
過了一段時間,他的體力漸漸不支,但是望著一望無垠的肥沃土地,他還是不願意停下來。後來他筋疲力盡,倒在地上,但是他還是堅持往前爬著,渴望著更多的土地。
天使對他搖搖頭,知道他完全被自己的貪慾侵吞了。窮人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往前爬動,終於累死在土地上。
窮人的悲劇終究是他自己的貪慾造成的,他不懂得適可而止,所以最後仍然是一無所有。「人心不足蛇吞象」,這就是世界上最可悲的事情。
極致是一種無謂的追求,人們常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就是一種適可而止的做事心態。待人也好,做事也罷,都不要過度地苛求。物極必反,何必去徒增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