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下午2時30分,七星關區特殊教育學校的雙胞胎姐妹嬴友飛、嬴友豔來到她們最喜歡的科目課堂,姐姐嬴友飛選的是毛筆書法,妹妹嬴友豔選的是美容美髮。
左尖橫、懸針豎、長斜撇,在老師的指導下,贏友飛的毛筆書法學得有模有樣;嬴友豔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美容洗頭按摩,手法嫻熟。
「每周一到周四下午,學校開設綜合實訓課,目的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一技之長,更好地融入社會。」七星關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務處負責人潘菊說。
嬴友飛姐妹是七星關區龍場營鄉人,姐妹倆是聾啞人,家境貧窮,一直是爺爺撫養。隨著姐妹倆逐漸長大,在龍場營小學讀到三年級就無法跟上普通的課堂進度,好在2015年七星關區特殊教育學校開始招生,姐妹倆才有機會繼續讀書。
「2013年以前,特殊教育還是一個陌生詞彙,家長、學生、包括教師對這個工作都不了解。」七星關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陳祥禹回憶,直至2015年學校首次招生,特殊教育才正式走進七星關區群眾的視野。
時光一晃7年過去,學校的殘疾兒童多功能教學教室越發全面,統合訓練室、運動康復室、律動室、多功能心理室、家政教室、美容美髮教室、蒙臺梭利教具室等在這裡一應俱全。
為幫助孩子們進行有效康復,學校分為「啟聰部」和「啟智部」。「『啟聰部』為聽力(言語)障礙兒童提供九年義務教育,開設溝通與交往、繪畫與手工、律動等課程;『啟智部』則偏重於為智力障礙、多重殘疾兒童提供康復訓練服務。同時,針對重度殘疾孩子,開設有自閉症、語訓和行為矯治康復訓練課程。」潘菊介紹道。
「啟聰部」和「啟智部」的建立,不僅增加了特殊孩子康復的可能性,也為他們進一步學習創造了機會。「針對部分輕度弱智和視障、聽障學生,學校更注重文化成績的提高,建立隨班就讀制,幫助他們進入普通學校同普通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活動。」陳祥禹介紹,這部分學生高中畢業後,成績優異的可以進入高等院校學習。
為了讓殘缺的「花兒」在特殊教育中快樂成長,近年來,七星關區不斷補充設施設備,改善辦學條件,進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建設;同時,將家庭貧困殘疾學生納入城市低保,住宿學生納入寄宿生生活補助,解決學生在校期間生活費用,保障殘疾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數據顯示,2019年,七星關區6至15周歲適齡殘疾兒童有1203人,入學率達95.01%。
「下一步,我們將提升教師專業化教學水平,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努力辦成一所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陳祥禹表示。(來源:貴州日報 記者 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