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5 月,和 SpaceX 獵鷹九號運載火箭一起升空的,除了龍飛船和兩名太空人,還有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簡稱 NASA)停用了 22 年的舊 logo。
△ 獵鷹九號箭體上的「蠕蟲」 logo。圖片來源 | NASA
這個簡約的紅色標誌名為 NASA Logotype,通常被稱作「蠕蟲」。它的重啟也標誌了載人航天在美國本土的正式回歸。
不過很多人也許都沒有意識到,這個標誌其實從 1992 年就在 NASA 內部正式「退休」了,因為它和 NASA 的藍色圓形 logo 「肉丸」一樣,近年來總是頻繁出現在各大品牌的「聯名款」上。
△ 街頭潮流品牌 Heron Preston 為慶祝 NASA 成立六十周年設計的 2018 秋冬系列。圖片來源 | dezeen
但別忘了,NASA 是美國聯邦政府下屬的獨立機構 —— 為什麼一個政府機構的標誌會成為炙手可熱的時尚元素?
1.
誰不愛經典設計呢
2015 年,平面設計師傑西 · 裡德(Jesse Reed)和哈米什 · 史密斯(Hamish Smyth)在眾籌網站 Kickstarter 上發起了重新印發 NASA 平面標準手冊(NASA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的眾籌項目,NASA 隨後在官網上發布了整本手冊的 PDF 格式,供公眾免費下載。
△ 眾籌項目重新印發的手冊。圖片來源 | Kickstarter
這本初版於 1975 年的手冊,詳細說明了「蠕蟲」標誌及其配套平面圖形系統的使用規範。在眾籌項目中,發起人寫道,「作為設計迷,我們認為『蠕蟲』幾乎是完美的,它背後的系統是現代主義設計和思維的精彩典範。」
「蠕蟲」誕生的契機是1970 年代尼克森在任期間推行的聯邦平面改進計劃(Federal Graphics Improvement Program)。通過這項計劃,包括 NASA 在內的 45 個聯邦機構都在知名設計師的幫助下,革新了原有的圖像標誌。
在「蠕蟲」之前,NASA 從 1959 年到 1975 年的官方標誌一直是藍白紅配色的 NASA Insignia(通稱「肉丸」)。「肉丸」 經歷了包括阿波羅計劃在內的多個重要項目,也曾和阿姆斯特朗一起登上月球,但逐漸被認為不夠現代,也過於複雜,不便印刷和複製。
△ 「蠕蟲」和「肉丸」。圖片來源 | Kickstarter
在「蠕蟲」的設計者理察 · 丹尼(Richard Danne)和布魯斯 · 布萊克本(Bruce Blackburn)看來,原標誌的老式科幻風格不足以體現 NASA 的科學精神。丹尼表示,「蠕蟲」 與 「肉丸」相反,「它簡潔、進步,從一英裡外就能看清楚,而且在所有媒介上都易於使用」。
「蠕蟲」的最大特色在於其流暢的曲線,以及沒有了水平筆畫的「A」 —— 這讓整個 logo 呈現出一種空氣動力學的未來主義美感。水平筆畫的刪減給「A」帶來了垂直的推力感,頂部的圓弧也像是火箭的頭部。
△ NASA 平面標準手冊內頁。圖片來源 | Wired
雖然「蠕蟲」在 NASA 內部並不是太受歡迎,但憑藉其現代的幾何標誌和嚴格的視覺標準,它在 1984 年拿下了總統設計獎(Presidential Award for Design Excellence),時至今日也仍是平面設計界公認的經典 —— 不然,手冊的眾籌也不會成功籌得近 100 萬美元。
2.
授權制度:免費、便捷、開放,但也挺嚴格
手冊眾籌項目成功地把停用已久的「蠕蟲」標誌重新帶回了公眾視野,也吸引了品牌設計師的注意力。
蔻馳(Coach)就在最先動起「聯名」主意的品牌之列。2016 年,Coach 向 NASA 申請在時裝設計中使用「蠕蟲」標誌。由於 NASA 還未形成完整的授權制度,而且「肉球」才是當時 NASA 唯一授權的標誌,NASA 多媒體傳播部門負責人博特 · 烏爾裡希(Bert Ulrich)特意將請求傳至法律部門,由法律部門批准了使用申請。
蔻馳的太空系列就此誕生。不過,蔻馳在設計中對 「蠕蟲」 做了些改動,包括給 logo 描邊、把底色換成了五彩的漸變色等等。
△ 蔻馳 2017 限量版太空系列,融合了太空與復古元素。圖片來源 | Couture Troopers
而這並不是 NASA 希望看到的。「我們並不想授予全權,」烏爾裡希在 2017 年接受時尚網站 Racked 採訪時說,「所以我們回歸了七八十年代的'蠕蟲'使用標準,以此向設計師們致敬。」
現在,NASA 擁有一套關於商業品牌使用 NASA 相關標誌、設施及圖像的授權制度,對申請流程、標誌使用規範等都做了規定。一些具體要求包括:全彩的「肉丸」標誌只能出現在純黑色、白色、灰色或銀色背景上,而且不能描邊;一件商品上不能有多個 「蠕蟲」;「蠕蟲」的使用必須符合其時代背景(1975-1992),例如,水星計劃(1959-1963)的圖像就不能和「蠕蟲」放在一起;「蠕蟲」 和 「肉丸」 不能出現在同一件商品上。
不過,「蠕蟲」重啟後,NASA 史無前例地開啟了 「蠕蟲」 「肉丸」 兩大 logo 並行的新階段 —— 這或許意味著,我們未來會有機會見到這兩個 logo 同時出現在一件 T 恤上。
△ 蔻馳太空系列中的一款雙肩包用「蠕蟲」做了裝飾。雖然此設計在當時得到了批准,但並不符合現在的 logo 使用標準。圖片來源 | Teen Vogue
此外,自稱「NASA 聯名款」的產品其實都違反了授權制度。因為制度中明確規定,NASA 的標識、標誌、裝置、圖像等可以作為產品上的裝飾,但不應暗示該產品是 「品牌聯名」(co-branding)。服裝系列也不能把 NASA 作為系列名稱或名稱的一部分。
這樣看來,NASA 的授權制度似乎頗為嚴格。但其實,幾乎任何個人或公司都可以申請在產品上免費使用 NASA 的標誌。他們只需發送電子郵件至 NASA 傳播部門,說明使用目的,並附上產品的詳細設計圖或草圖。對於符合要求的請求,NASA 通常都會批准。
但也有一些產品是例外。鑑於 NASA 政府機構的身份,酒類、食品、化妝品、菸草、內衣、技術等領域的商品或產品都不被允許使用其標誌。
3.
是政府機構,也是營銷高手
NASA 一向很懂怎麼讓自己的品牌深入人心。1968 年,他們把有著太空夢的小狗史努比變成安全吉祥物,拯救了阿波羅 1 號測試意外後遭遇的公眾信任和機構形象危機;半個世紀後,他們在 18 個社交媒體上開設了超過 500 個帳號,把大眾化的科學傳播滲透進角角落落。
△ 1969 年,阿波羅 10 號指揮官湯姆 · 斯塔福德(Tom Stafford)在前往發射臺的路上拍了拍史努比毛絨玩具的鼻子。圖片來源 | NASA
除了常規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NASA 甚至還設立了 Soundcloud 帳號,你可以在那裡聽到多個太空主題的播客,以及來自太空的聲音。
△ NASA 的 Soundcloud 主頁。圖片來源 | Soundcloud
烏爾裡奇也在 2017 年的採訪中證實,「社交媒體前所未有地推動了我們的發展。「
除了社交媒體,NASA 品牌的樹立還要歸功於近幾年的熱門太空主題電影。在《星際穿越》《火星救援》《隱藏人物》等影片中,「蠕蟲」和「肉丸」都以或微小或顯眼的方式出了場,而這些影片的故事本身也不斷激發著觀眾的太空夢。
△ 《隱藏人物》劇照。圖片來源 | 豆瓣
美國太空史學家德維恩 · 戴(Dwayne A. Day)認為,這些電影「在各異但積極的語境下,將 NASA 品牌暴露在廣大民眾面前。這些電影有助於證明,NASA 的品牌可以同時具有懷舊和未來主義,愛國和非政治性。」
面對電影、電視節目等媒體對於 NASA 標誌和各類素材、設施的使用需求,NASA 也提供了詳細的授權指引。
有趣的是,很多人對 NASA logo 的喜愛中還包含著懷舊情緒:懷念美國載人航天的黃金年代,大膽無畏的宇宙探索,還有兒時暢遊太空的夢想。
如今,全新的商業載人航天時代拉開序幕,除了懷舊,NASA 的 logo 將承載起更豐富的意義與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