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作為感情動物,大部分時候其實是非理性的。我們的喜好愛憎,對一個人,一件事的看法,往往帶著很強的個人感情色彩。這也就是為什麼,對於同一件事,不同人會有不同看法的原因。
小區入口處的一段路,交房都好幾年,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有移交給政府,不是每天有人打理,所以總是有些髒兮兮的,路邊的地還被人挖開來種菜,和周圍的環境非常得格格不入。為這條路,小區的居民沒少抱怨,少投訴,但就是一直沒人來處理。我也極其反感那裡的樣子。
今天路過那裡時,我又抱怨道:這裡真是太難看,太煞風景了,就打掃打掃,稍微種些綠植就能解決的事,也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解決。
先生看了看說道:還好呀,路不就這樣的,總會有些泥,有些落葉什麼的,小區的路天天掃,還很多落葉呢,旁邊的籬笆不用管它的,我覺得不難看。
我立刻白了她一眼:懶得跟你說,話不投機,一點審美都沒有。他笑了笑不說話了。
歌德說:人們所見到的,正是他們所知道。說明人的主觀意識是很強的。一位智者說:人自己就是一面鏡子,他的言行能夠反映出他對待他人,對待生活的態度,一個地方可愛與可怕,其實全在於自己。
後來想想,以他怎樣都好,輕易不給自己添堵的個性,他是真覺得那就算永遠沒人來打理,也是無所謂的。
這其實沒什麼不好,但因為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問題上,他與我產生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情緒,我便覺得與他話不投機,不想理他了,甚至覺得他沒有美感。因為按我的想法,每個人都要覺得那裡很醜,很髒,很亂才對。
當我冷靜下來時,就發現我這是心理學上典型的「投射效應」,按照自己的標準來判斷他人和其他事物,當得不到認同時,就覺得別人有問題,不理解自己,其實是十分要不得的。
認真想來,只要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生活中這樣的事情還是很多的:
比如當一個人總是和你意見相左的時候,你就會對他越來越反感,覺得他不理解你就算了,還老和你作對,真是太討厭了,有時一個忍俊不禁,大概「sb」之類的詞就從心裡蹦了出來。
再比如,當你喜歡一個人時,就會覺得怎麼那麼可愛,連缺點都帶著光芒一樣;可是當你討厭一個人時,就會覺得這人怎麼越看越醜,越看越噁心,到最後可能出現一種連一眼都怕見的感覺。
前些日子一親戚的兒子又辭職了,一個外企,工作環境,待遇什麼的都不錯,我問他好好地怎麼就辭職了呢?
他聽了笑笑說道,跟我們主管吵架了,然後越看他越彆扭,越看他越陰險,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最後受不了乾脆不幹了。
我聽了忍不住笑了,這些其實都是投射效應在作怪。它讓我們對其他人的知覺時產生失真,帶上了濃濃的自我色彩和有色眼鏡。
總之,投射效應容易讓我們產生一些錯誤的判斷,不是把一些事情美化了,便是把一些平常的事情醜化了,而失去了客觀性。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多從別人的角度想問題,更好地避免認知偏差,才能更好地處理事情和各種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