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不願意和人打交道的人是知天命順自然的智者。
也有人說這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部分的人群被社會邊緣化後的選擇,那麼心理學上會怎麼解釋這種情況呢?
開放vs封閉
大五人格理論是目前心理學家公認的用於描述一個人的個性特徵和健康程度的人格理論。
這個理論分別有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性這五大維度。涉及到和人打交道的人格維度並不是外向和內向程度差別的外傾性維度,而是和開放和封閉有關的開放性維度。
這是因為和別人打交道不能等同於和他們建立比較親密的人際關係。
我們可以這麼理解,外向的人是喜歡和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內向的人是不喜歡和別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但是他們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是不差的。
和別人打交道涉及到了一個人的開放性程度,它象徵的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的態度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的人,內向是非常封閉的,甚至會透露一絲死氣。
除了大五人格理論,心理學家在研究愛的時候,也達成了相關的共識。比如弗洛姆和歐文.亞龍的觀點都是類似的。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積極的給予,而歐文.亞龍在形容愛情的時候強調了:
如果戀愛雙方眼中只有彼此,那麼他們是在食愛而亡,真正的愛都是開放性的,我們會因為愛上一個人進而去愛整個世界,而不是愛上這個人之後,選擇了放棄整個世界。
如果一個人年齡越大,他越不喜歡和別人打交道,我們在想像這個人的內心狀況的時候,就能夠感受到他的世界是非常貧瘠的。年齡越大,越不喜歡和人打交道不是一件喜聞樂見的事情。
僵化的思維方式
賈德在《蘇菲的世界》中強調大人對於這個世界是多麼地習以為常,而蘇菲卻對這個世界充滿了探索的好奇心。
有過和小朋友相處經歷的人就能深刻感受到,小朋友和大人在對各種新奇事物之間的態度區別有多大。
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形成越來越多的固定的思維模式。
我們就越善於給世界上的人劃分群體、貼上標籤、形成印象,我們理所當然地會認為對方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先入為主地拒絕和他們來往。
在這件事情上,剛入社會的大學生和社會閱歷豐厚的職場人士處理事情的差異就表現得很明顯,社會閱歷豐厚的人總是習慣用固定的圓滑的方法來處理事情。
為什麼我們會形成固定的思維方式呢?
這是為了提高我們的反應能力和決策速度,但是就像曾經醉生夢死的清朝晚期的人一樣,固定意味著僵化。
如果我們能夠隨著年齡的增長,積極地和陌生人,甚至是曾經討厭的那些人打交道,我們就會改變我們自己變得蒼老的心態,從他們身上獲得生命的啟示,感受生命的多樣性,更加熱愛這個世界。
邊緣化
你想知道一個人現在會變成什麼樣,你就看他過去做了什麼;你想知道一個人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你就看他現在做了什麼。
雖然說歲月流逝會帶走一個人的生理能量,但是我們年邁的時候的心理能量的基礎是我們在青年和中年建立的。
一個隨著年齡增長變得不愛和人打交道的人,很有可能他在青年和中年時代就是一個閉塞的人。
閉塞指的是他不會發自內心對別人感興趣,但是他完全有可能出於利益的目的和別人打交道。
一個人一旦超過40歲,他將要面臨的考驗便會增大,從這個年齡開始已經不再是社會關注的對象了。
大多數人的40歲並不是事業發展很好的年齡,反而受到養老、失業、養育家庭、和子女溝通困難以及和時代脫節這些問題的困擾,這是被社會邊緣化的群體。
和人打交道是存在被傷害的風險的一件事情。
之所以人們的交際圈總是限於熟人,是因為熟人對我們的反饋是可以預期的,而我們選擇和別人打交道的話,總是會遇到和我們觀點不同的人,還要批評我們的人。
為了避免煩惱和麻煩,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
雖然說老年是身體機能衰退的階段,但是如果一個老年人能做到樂天知命,那麼他是智者一樣的存在。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