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許多從小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越懂事、越處處為他人著想、越懂得付出和貢獻?
這其實是一種迎合。
你過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客體關係心理治療》謝爾登.卡什丹。
01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的關注,從小就習慣了為家人奉獻
我想起了我媽,由於她在五個兄弟姐妹中佔老大,雖然從小就學習成績好,但卻只有小學畢業水平。聽她說她是主動給我外公說她不讀書的。在五六十年代,大多家庭都是重男輕女,我媽會主動承擔家務,照顧弟弟妹妹,所以幾乎就沒時間上學,後來長大後,我媽也是他們五個兄弟姐妹中對我外公外婆最好的那個子女,她也是最賢妻良母的那個。
我外公外婆經常給我們說,我媽小時候特別懂事,也從來都不向他們提要求,愛幹活,她幾乎就是我外公外婆誇大的孩子。在我們心中,我媽也是那個好媽媽,但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我媽愛抱怨,常常情不自禁的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她遇到事情也很消極、悲觀。
我長大後,學過心理學了,我才知道,人不可能無欲無求,只要是人,就會渴望更美好的生活,沒有誰是心甘情願的任勞任怨的,所以我更能理解我媽了。
沒有人願意接受父母不愛自己這個事實,所以就會拼命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會通過「表現好」來獲取父母的關注,所以現實中越不受寵愛的孩子反而越懂事,原因是他們對愛的渴求。
父母冷淡孩子,又是源於什麼呢?
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大多父母都會重男輕女,加上小孩數量多,對父母而言,女孩的生命分量就更輕,所以,樂於奉獻的那個小孩通常是女孩,她也很少會引起父母的歉疚感,父母甚至會覺得是理所當然。在農村老家時,經常都會聽到一些年紀大一點的人說,越勤快的那個小孩,往往挨父母的罵還更多。
02
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迎合父母的孩子,往往是他們靠近父母的唯一方式。為了靠近父母,他們只有去奉獻,為父母、為兄弟姐妹,哪怕家人對他們的付出視而不見。當家裡食物不夠的時候,也會主動的讓給弟弟妹妹吃,或者父母先吃,父母也幾乎習慣了他們的奉獻。
曾經很火的電視劇《歡樂頌》裡的樊勝美, 她家人重男輕女的思想,可以說是到了病態的地步。她對她家人的付出,她家人沒有半分感激,甚至覺得是理所當然,只會一味地向樊勝美索取,不會在乎她過得好不好,更不會在乎她的感受。
父母們不知道 ,每個小孩心裡都渴求被愛呀。渴望愛,所以不斷討好父母,卻得不到愛,於是不斷討好,如此循環。 甚至這些被父母忽視的小孩長大後,他們還是習慣於對父母百依百順,雖然他們心裡也常常對父母不滿,但每當父母繼續向他們索取時,他們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仍然一邊抱怨一邊繼續奉獻。
《都挺好》裡的蘇明玉也是這樣,總是控制不住地去幫不爭氣的哥哥,我有好幾個女同事也是這樣,她們的工資她們都會攢起來,一直是個乖乖女,從不亂花錢,攢得差不多了就一起寄回家給父母,父母也覺得養那麼大,把錢寄回家是理所當然的。從小就表現得很優秀,其實心裡是想得到父母多一點的愛,但並沒有。以前常聽村裡人說過一句話:「恨哪個,靠哪個,」意思是孩子們都小的時候,父母最不喜歡的那個,等父母老了,卻是最不喜歡的那個小孩對父母最好。
樂於奉獻的孩子們,早一點接受無論如何父母都不會更愛你的事實吧,因為只有接受了這個痛苦的事實,你奉獻的行為就可以終止了。
03
作為迎合者,我們應該怎麼做?
作為從小就練就的迎合者,常常會過分在意他人的感受,善解人意,更不允許自己給別人帶來不便或麻煩。為了改變這種慣性行為,要學著去洞察自己的心理模式,敢於承認這種討好模式不是自我的需要。要學著去放棄偽裝,勇敢表達自己。如果我們怎麼做,別人都認為是應該的,這時,我們就要選擇什麼都不做。
END。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作者,堅果媽。如果喜歡,歡迎點讚與關注,持續輸出育兒原創好文,與大家一起成長,讓孩子擁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