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養育的危險關係: 父母越專制, 孩子越反叛

2021-02-15 FPE精英社

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後果,後果是觀念的果實。果實,有大有小,有苦有甜。如果說中國式養育的效果與父母的初衷南轅北轍,那麼,我們首先要反思的,不是後果本身,而是導致後果的做法及其背後的觀念。

作者:彭小華,國際註冊高級婚姻家庭指導師;本文來源:公眾號「樂見島」(ID:lepingfoundation)。

大多數中國父母是程度不同的專制主義者

有位80後父親固執地認為:孩子必須懼怕一位家長才行,夫妻之中必須有一個人唱白臉,這樣才「鎮」得住孩子。

他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個令女兒害怕的角色。孩子從小就受到他的嘮叨、打罵,如他所願,孩子確實怕他,只要他在身邊,她就緊張。8歲的她已經琢磨著如何遠離父親,請求媽媽讓爸爸搬到單位吃、住,工資也不用親自送回家,銀行轉帳就行了。

他的觀念來自他成長的家庭。他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對待的。這是他熟悉和習慣的方式。

  

他的觀念和做法在中青年父母中有代表性。

父母為什麼需要孩子懼怕自己?為什麼需要「鎮」住孩子呢?這樣的觀念背後,有著對孩子怎樣的想像?又隱藏著怎樣的親子關係認知?

其實,父母之所以需要孩子懼怕自己,無非是為了便於管理。這樣,父母就無須花時間了解孩子「不正確的」想法、體會孩子「幼稚的」情緒,不需要解釋、溝通、協商以至於達成共識。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也就是說言行不符合家長的意志,施以言語打壓、暴力處罰,就可以達到糾正的目的。

這是一種專制主義的養育方式,在養育哲學的意義上,大多數中國父母是程度不同的專制主義者。

反抗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必須

在當今世界,中青年家長很難把自己同專制獨裁聯繫起來,自我感覺良好,以為自己開明、民主。事實是,我們常常知行背離。

肖肖留學海外名校,一個學年下來,多門功課掛科,情緒崩潰,瞞著父母放棄了學業,還斷絕了與父母的聯繫。

終於在本市出租屋找到他時,父母既驚且怒,他的一句話讓崇尚自由、民主的父母無話可說:「你們什麼時候給過我自由、民主?!」

他列舉了父母在他小時候威脅不要他、扔掉他喜歡的書、強行要他去他不想去的學校等諸多「暴行」,指控他們否定他的看法,強加他們的觀點,讓他失去了朋友……以至於「聽見我媽的聲音我就感到毛骨悚然」。

專制的養育方式在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有效,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增強,很多家長在孩子小學高段、初中,就開始遭遇孩子的抵抗,有的家長甚至在孩子更小的時候就已經力不從心,驚呼孩子「叛逆」了。

所謂「叛逆」,無非犯上作亂的意思,這個詞本身已經預設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彼此權力不對等、身份不平等的意識。

其實,「叛逆」之說弄錯了親子衝突的根源,誤導了父母,是典型的父母生病,孩子吃藥。實際上,只有父母不適當地對孩子空間的介入、幹擾,不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壓制孩子的自由、天性,不講公平、正義,孩子才會不服從,進而反抗。

如果你的孩子反抗你,我得恭喜你!反抗是生命成長的必須,孩子有反抗的意識和能力,說明一切還有救。

孩子對父母有力、成功的反抗,意味著對父母遮蔽和壓迫的超越,對父母經驗、認知天花板的突破。真正在意子女成長、自我實現,而不是關心自己的權力、面子和控制的父母,一定會對子女的反對、反抗表示理解、欣賞,甚至鼓勵。

專制獨裁式養育,導致孩子人格的缺失

深究起來,專制主義的父母對孩子的想像是很負面的,認為孩子懶惰、貪玩、不求上進,因而需要打擊,需要指揮、命令、規範,必須把孩子糾正到父母認為的正確軌道上來,不然就要出問題、走彎路,甚至被毀掉。

同時,這類家長也有意無意地預設了自己的全知全能,理由無非是家長有閱歷、有知識,不僅知道什麼是成功,還知道通往成功的直路,因此,孩子只要按照自己規劃的道路走,不就萬事大吉了嗎?

進而言之,專制獨裁式家長的觀念中,父母生育、養育子女,對孩子有恩,子女從屬於父母,彼此是主從關係。實際上,不少父母在抨擊子女反叛時,都會說這麼一句:「生你、養你,吃著我的,用著我的,還不聽我的話!」

懷揣居高臨下的心態,很多父母忘了子女也有尊嚴,對子女說話,常常尖酸刻薄,卻美其名曰「恨鐵不成鋼」,以此掩蓋情緒失控、簡單粗暴的真相。那其實是不敢誠實面對自己,為自己開脫的遁詞,典型的自我美化自我感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愛孩子的初衷固然毋庸置疑,但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愛最重要的不是表達,而是感知、接受。

很多父母可以認同吼叫、打罵是專制行為,殊不知,對孩子隨時的指揮、命令、否定、論斷,同樣也是專制的一種,其對孩子的心理傷害、思想局限也會很嚴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認為,專制主義養育方式不利於兒童自由而充分的成長,壓抑兒童天性,「好比是給兒童穿上一件緊身衣,容易導致兒童人格問題、心理障礙。」

另一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區分了 「專制獨裁的良知」與 「人文主義的良知」。

前者乃是兒童將父母等外在權威確立的戒律,內化為自己的心聲。這種良知不是基於個人自己的價值判斷,而是為了獲得獎勵和害怕懲罰所採取的權宜之計——難怪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聲音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也難怪有些孩子小小年齡就成了兩面派,當著家長的面一個樣子,背著家長的面另一個樣子。

相反,「人文主義的良知」則不受父母制裁與報償的影響,是存在於兒童個人心中真正自我的心聲,是對自我的真誠關愛與肯定,有助於個人完整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

誠哉斯言!除了兩位思想家談到的對孩子個人人格的負面影響,專制獨裁式養育還導致親子關係的緊張與衝突。

當代中國父母的養育思想正處於傳統專制主義向現代人文主義的過渡階段,固然接受了一些人文主義的養育理念,實踐中仍呈現出濃厚的傳統家長制、專制獨裁色彩,而我們的孩子,有更高的自由意識和權利要求。

解決之道——人文主義養育模式

中國式養育的危機,是父母專制養育所致,解決之道是人文主義養育思想及其支撐的權威型養育方式。

  

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和世界觀,人文主義肯定了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

  

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是20世紀60、70年代在美國盛行的一種教育思潮,它繼承了西方歷史悠久的人文主義教育傳統,以現代人文主義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著重強調培養人的整體性、全面性和創造性。

西方人文主義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歷史悠久,不僅深刻影響到學校教育,也影響到父母的養育實踐。西方父母普遍把孩子視為人格上與父母平等的人,從小把孩子作為平等、獨立的個體對待,像尊重成年人一樣尊重孩子,對子女的命令、控制、指揮、壓抑比較少,孩子自主性比較大。而因為有了親子之間的平等、獨立、尊重,他們的親子關係也更輕鬆,彼此掣肘更少。

  

無論教育還是養育,中國還沒有經歷過像樣的人文主義洗禮,既面臨著清理和擺脫傳統家長制、等級制、家長專制獨裁這些基本上屬於西方古典人文主義時期的任務,也需要借鑑和整合西方現代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我們的父母敢於破除那些自以為是的自我認知和親子關係想像,尊重、平等對待作為另一個生命的孩子的人格嗎?敢於對孩子放權,敢於承認孩子離不開自己指揮的想法其實是虛妄和投射嗎?

  

史丹福大學教授特瑞·卡塞爾認為:「父母就是拿來愚弄和蔑視的……即使是最受尊敬的傳統也是用來突破的;創造力理所當然存在於個體而不是群體,在於青年而不是老人……在象徵意義上和其它方面,個人權利的伸張不可避免地始於孩子最初對家長的反叛。」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傳統經驗失靈的今天,卡塞爾的話可謂振聾發聵。孩子越對我們言聽計從,就越可能被我們的觀念和經驗局限。

  

如果可以在養育中貫徹人文主義基本精神和教育思想,允許孩子獨立、自由,不是把孩子的不同意見和感受視為需要「鎮壓」、「糾正」的行為,而是鼓勵自由思考、辯駁,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做決定、承擔責任的能力。

那麼,當今中國式養育中的主要問題、親子關係問題,可以得到極大的改善,有助於我們養育我們希望的那種孩子,收穫我們喜歡的親子關係。

   

毋庸爭辯,這同時也是為社會培養更積極有為的公民和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相關焦點

  • 養育差異還是養育陷阱?——家庭教養方式對學生發展的異質性影響研究
    其中,中產階層傾向採用協作培養式教養方式,強調理性溝通,在與孩子的交往中注重以理服人,注重孩子社交能力、語言能力、自我解決問題能力等的系統性培養,對孩子的課外活動採取系統性的規劃和組織。工人階層或貧困階層更多採用自然成長式教養方式,強調孩子的成長應順其自然,與孩子交往中多採用命令型口吻,並不特意給孩子組織課外活動,把大部分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學校[22]。
  • 孩子叛逆的背後,是父母無盡的限制!
    凱文就像每一個青春期的少年那樣,越是被約束、就越想要自由,越是被壓制、就越想要反叛。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鬥爭的對象就是父母「令人窒息的愛」和他們滿溢的期望。家長對孩子傾注的越多,孩子感受到的限制也越多,他們受到的壓抑也越多。關於這點,電視劇裡,看的最清楚的其實是最「不正經」的孫紅雷。
  • 父母脾氣越暴躁 孩子的缺點越多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為了解易怒父母會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美國心理健康專家朱麗葉·維齊對很多在此類家庭下長大的孩子展開隨訪調查。結果發現,父母脾氣暴躁對孩子性格影響很大,主要表現在以下8個方面。
  • 心理學:為什麼父母越冷淡,孩子越迎合
    為什麼許多從小不被父母寵愛的孩子,往往越懂事、越處處為他人著想、越懂得付出和貢獻?這其實是一種迎合。你過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個你母親可以輕視且折磨的孩子,因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對她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客體關係心理治療》謝爾登.卡什丹。
  • 滋養,是父母一輩子都不會後悔的養育方式,讓孩子活出最好的樣子
    如果你作為父母全心全意的奉獻給你的孩子帶來了快樂的成長和幸福,那麼你的奉獻是正確的和健康的。相反,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感到不舒服,親子關係可能會有問題,而你所謂的愛可能是有毒的,並夾雜著雜質。付出的愛越多,對親子關係的毒害就越大。
  • 危險的愛:我們越愛孩子,就越傷害孩子! | Rafa觀點
    其他父母也這樣,把一切都給孩子,因為他們相信這樣才能得到孩子的愛:「如果我給了他們一切,他/她會愛我的!」還有一些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太少,就買很多禮物來補償他們;也有父母把所有的東西都送給孩子,讓自己感到被重視,他們相信,「我為孩子做家庭作業,我為他做一切——孩子需要我、依賴我——我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父母」。
  • 父母越懂這些遊戲,孩子的寒假越幸福
    諮詢師告訴小綺媽,現在是寒假,正好可以抽空和孩子玩一些小遊戲。不僅可以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還可以增進親子關係。其中一種遊戲叫——「反彈球遊戲」:引導孩子把球扔出去,讓球反彈進入指定的區域。 反彈球遊戲,是幫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經典遊戲。這個簡單的小遊戲,背後藏著少有人知道的療愈力量。剛開始玩時,孩子可能會很用力,因為他們覺得越用力越好。
  • 孩子性格內向,父母別急,也別總想著要改變孩子
    不過,父母發現孩子性格內向,不主動與他人交道,還真不能一概而論,總想著怎樣改變、矯正,如果這樣,還真可能適得其反,種瓜得豆。 第一個問題,父母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有些孩子天性樂群,有些孩子天性孤僻,後者嚴重的反映為泛自閉障礙,除了典型自閉症,還包括更為普遍也更接近正常發育的阿斯伯格症候群。有些孩子雖然還不到泛自閉障礙的程度,但性格偏內向、孤僻完全可能與生俱來。
  • 雙向養育導師說|因為愛,所以愛
    晨心老師(雙向養育高級導師)三天的課程培訓,再次把雙向養育的理念、課程體系/架構、養育目標等表達梳理的非常清晰明確,特別是在養育的三種方式、勇敢做出改變、解釋受害者—施救者—迫害者、溝通的三種方式:命令式、提問式、陳述式、懲罰的弊端.理論+體驗通過角色扮演互動的方式,把書上的內容,生動形象地讓我們一起上課的學員們因為感動因為共鳴在哭哭笑笑中體會和感悟到養育的真諦
  • 歐美國家嚴苛管控的「危險玩具」,中國父母卻樂此不疲地買給孩子
    在所有自然關係中,親子間的關係算得上是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向來濃烈,無私。然而,有一部分父母卻有些過分溺愛孩子了。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都不應該毫無底線的縱容孩子。孩子想要的東西,不管有沒有危險,都要為他們弄來嗎?
  • 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決定孩子的婚戀觀丨越乖的女孩越不受歡迎
    金莎的父母無疑是開明的,所以金莎可以隨母姓。 金莎的父母也沒有逼金莎結婚,這也使得金莎在以父親為藍本,希望找到一個自己喜歡也真心愛自己的完美丈夫。這也是原生家庭對子女婚戀觀影響的一個典型案例。 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李玫瑾:方法不對,你越管,孩子越叛逆?父母做好這3點才有用
    線往什麼地方飛,孩子能飛多高,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有一定關係的,育兒是有方法的。孩子身上遺留的壞習慣和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有一定的關係,要麼是父母沒有給孩子及時的糾正,要麼是父母用的方法不對,當孩子不聽話、哭鬧、任性和無理取鬧的時候,父母要不時對孩子說教,要麼是對孩子發火吼孩子,甚至還會對孩子動手,讓孩子長點記性。
  •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有6種教育方式,父母可能會「毀」了孩子
    可有些時候,上一代流傳下來的,刻在骨子裡的那些傳統觀念,也影響著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就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落個悲劇結尾。案例:「中國式教育」下產生的悲劇林女士家裡的兒子上了五年級,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夫妻倆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就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心理專家:養育孩子不易,合格的父母懂得療愈
    孩子在這樣的婚姻裡成長,就會導致他對婚姻的理解發生很大的偏差,他認為也許就應該一個人過,他沒有辦法跟對方建立緊密的關係,因為沒有人告訴他建立緊密的關係。 他會自己否定自己,他會覺得父母為什麼不能夠在一起呢?他會感覺到沒有愛,他很渴望父母能夠一起來愛他。
  • 新生兒體重越重智商越高?智商與出生「斤兩」的關係,父母要知曉
    比如清潔、採足跟血、打疫苗、量體重等,結束後送給外面等待的家屬也會告知孩子是「幾斤幾兩」。那麼這個體重的數據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嗎?有人說體重越高代表智商越高,真相是否是這樣的,作為父母需要了解。新生兒的體重除了與孩子出生的月齡有關係,還與染色體發育情況、寶媽孕期體重增長多少、寶媽身材高大還是矮小、寶媽營養、寶媽種族、寶媽健康情況等都有關係。其中,和智商高低關係卻不是很大。
  • 孩子喜歡扔東西,父母越說孩子越起勁?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孩子喜歡扔東西,推推拉拉?父母越說孩子越起勁?!遇到這種問題該怎麼辦呢?最近我家22個月的寶寶經常會出現一種現象,那就是「不合理的模仿」,比如當他學會了推拉這個動作,家裡的各種物品都會成為他練習的工具,凳子,玩具,桌子,無一倖免。
  • 從《包寶寶》看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們需要有邊界感的愛
    這部短片採用賣萌包子的元素,用不長的時間,藉由包寶寶將兒子的成長過程重現在觀眾面前,體現中國家庭的親子關係變化,從頭到尾瀰漫著東方溫情。影片中的母親代表了部分傳統女性的人生軌跡,在父親大多缺席的情況下,含辛茹苦一個人把孩子養大。在孩子即將離去無法挽留的時候,母親情急之下吞噬了他。
  • 孩子越長大膽子越小,往往是父母這4種行為造成的,別不在意
    有的家長總覺得自己家孩子膽子非常小,即便都已經上幼兒園了,但遇到事情還總是喜歡藏在媽媽身後。其實孩子之所以膽子小,多半跟父母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關係。孩子越長大膽子越小,往往是父母這4種行為造成的。1、家庭氛圍不和諧,父母經常吵架有些家庭,家長間老吵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通常缺少安全感,膽子小、懦弱,有的男女雙方為了孩子不離婚,但已經無愛了,這看似是對孩子的保護,其實也是在傷害孩子。
  • 中國式的親子關係,為什麼總是相愛相傷?
    也有很多研究證實了,父母不同的教育養育方式對孩子能否健康成長有重要影響。我越來越多的了解到,父母對待孩子,怎樣做是恰當的,怎樣做是不恰當的,二者之間,對孩子今後的成長,可能有什麼不同。很多父母養育孩子的做法,並非完美無瑕,甚至,給孩子的傷害可能持續終生。
  • 為什么爸爸帶孩子越長久,孩子越優秀,答案扎心了
    思前想後,我決定把超市轉掉,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就算生活壓力大,也要想辦法陪在他身邊,因為我真的害怕了。心理學家弗洛姆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這點,我特別認同,所以我想盡一切辦法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為人父母,註定是一場全力以赴的修行和漸行漸遠的離別,我們要做的就是少點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