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教育」的悲劇:有6種教育方式,父母可能會「毀」了孩子

2020-12-07 媽之道

教育方式應該因人而異。

執筆:木子

定稿:蘇子後

在中國,孩子對每個家庭來說都十分重要,在教育方面更是不能懈怠,無論家長吃多大苦,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

可有些時候,上一代流傳下來的,刻在骨子裡的那些傳統觀念,也影響著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就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落個悲劇結尾。

案例:「中國式教育」下產生的悲劇

林女士家裡的兒子上了五年級,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夫妻倆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就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因為工作的原因,夫妻倆原本就十分忙碌,還要抽出空餘時間料理孩子,每天上班下班就像是打仗一樣,要趕著時間去接送,等到孩子放了學,回到家之後,除了一堆家務事,還要輔導孩子完成課後作業,家長群裡的各種通知也是一個接著一個來,讓夫妻倆頭疼不已。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兒子的成績倒是還不錯,每次考試都能第一,各項才藝也是出類拔萃,在同齡人中,也算是十分優秀的了。

前段時間,夫妻倆好不容易抽出時間,說帶孩子一起出門遊玩,可沒想到,兒子看到家裡的車,居然露出嫌棄的表情,說其他同學家裡都有豪車,自己的父母卻只買得起這種便宜車。

林女士夫妻倆又氣又怒,怎麼也沒想到,如此優秀的兒子,居然會說出這種話來,更沒想到,在夫妻倆沒注意的時候,兒子的品性居然成了這個樣子。

俗話說:養不教,父之過。

子女之所以三觀不正,主要原因可能出在父母身上,或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長過程,才會落得最終這個結果。

以下6種教育方式,父母可能會「毀」了孩子

①、包攬一切

在中國,很多父母都習慣為孩子安排好一切。

有人形容現在的孩子,像是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而之所以會造成這個結果,也多半是父母「為了孩子好」的教育方式。

為了孩子,有些父母會提前扛下所有風雨,但這種包攬一切的教育方式,也讓孩子失去了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甚至喪失生活的興趣,並且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脫離了父母的無能孩子,迎來的必是慘澹一生。

但每個孩子都是有獨立思維的個體,父母應該領導孩子做正確的選擇,而不是代替他們或者逼迫他們做選擇,這樣容易剝奪孩子的自我意識,導致孩子產生較強的依賴感。

②、予給予求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每位父母也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一切,可是,寵愛並不意味著予給予求。

有些父母出於寵愛,總是會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就算口頭上否決了,孩子撒個嬌,哭訴一番,最後還是會如了孩子的願。

這種教育方式下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不懂得感恩,甚至會把父母的付出當成是理所當然,以後長大成人,可能也不願意對父母盡孝。

③、慣常比較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喜歡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動不動就在孩子面前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試圖用這種對比的方式激勵孩子。

但這種方式不僅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心理的反叛因子更加強烈,最後產生自暴自棄的念頭。

身為父母,應該明白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必要讓孩子變得像誰,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不需要按著框架來,有獨立的思想往往更重要。

④、從不認可

國內很多父母不善於表達愛意,也很少當著孩子的面說出誇獎的話,相反,但凡孩子做錯了什麼事,就會非常嚴厲地給予批評。

「你真棒」這類認可孩子的話,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往往都是一句難以啟齒的話,即使孩子做得再好,最後得到的可能也只是一句「繼續保持」,這似乎是中國父母的通病。

但是對孩子來說,若是始終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那自然會產生自卑感,甚至會懷疑自我,不僅影響性格的形成,也不利於日後的成長發展。

⑤、只會命令

這也是很多父母慣用的教育方式,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會覺得他們沒有思維能力,更沒有自制力,所以時常用命令性的語氣跟孩子溝通,久而久之,也就養成了一種習慣。

很多時候,父母在孩子面前都只會命令,從不會與之溝通,而孩子之所以聽話,多半也只是因為命令,並非是心甘情願,甚至有時候,還會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

時間一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會逐漸生疏,而孩子這種教育方式之下,也養成了毫無主見、唯唯諾諾的性子。

⑥、當眾指責

別以為孩子還小,父母當眾指責也沒什麼,事實上,小孩子也有小孩子的自尊心,如若父母在公共場合提出批評,那孩子自然不會無動於衷,有些孩子內心敏感又脆弱,甚至可能會因為父母的訓斥而做出過激的行為。

因此,身為父母,還是應當留心孩子的心理狀態,並時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為什麼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有句話說:最好的教育是家教,最好的氣質是教養,最好的愛是懂得感恩。

中國向來重視家教和門風,而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學會尊重和懂得感恩是極為重要的人生準則。

如果父母一味的溺愛,只知道關心孩子吃飽穿暖,或者是只關心孩子成績高低,導致孩子不懂感恩,那即便日後走上社會,也很難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在很多中國家庭裡,父母並不是付出不夠,反而是付出太多,導致孩子把這一切都當成是理所當然,毫無回報之心,自然不懂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

嬰兒三歲以前不記事?到了這個年齡,可能會經歷「記憶大掃除」

老大老二性格差異大?專家表示:出生順序確實影響孩子性格發展

寶寶兩歲前,過早進行訓練,可能會影響孩子發育,家長別不當回事

相關焦點

  • 我7歲時曾想自殺:多少孩子,毀在了中國式父母的「打罵教育」上
    但是孩子和我們是一樣的,他們會從父母惡略的言語中否定自己的價值,也會從父母的打罵中減少對父母的依賴,慢慢只剩下恐懼。 中國式父母的打罵教育,正在極大影響孩子健康、自信的成長。 1.
  • 為什麼中國父母總喜歡打擊式教育
    在中國上一代的教育環境下,有太多的父母奉行打壓式教育,經常批評孩子的短處,故意忽視努力。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相信不少小孩都經歷過打擊式教育,但是,打擊式教育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利處可以讓孩子謙虛積極上進。弊處會強烈打擊孩子自信心。
  • 兒童教育專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學會情感引導式教育
    「情感引導式教育」是由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提出的。布雷恩不僅是兒童教育專家,還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網絡教育電視臺的創始人、雅虎的節目製作人。布雷恩所提出的「情感引導式教育」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不少人當了父母后,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有的父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有的父母喜歡用懲罰的手段,有的父母便是放縱……不學習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好,不妨一起學習一下情感引導式教育。1.
  • 「圈養式教育」對比「放養式教育」,適當的空間也能讓孩子成長
    許多家長如同王女士一樣糾結於應該圈養還是放養,那麼讓我們一起在這兩種方式的對比中,看看究竟應該採取哪種教育方式吧。一、什麼是「圈養式教育」「圈養式教育」是指父母出於為孩子著想的心理,約束孩子走上家長為其設定好的道路。遵循著規矩和秩序,符合社會的大體要求。
  • 「扒你內褲怎麼了,他還是個孩子」:寬鬆式教育,有多可怕
    中國式父母有個極端,那就是在孩子教養問題上,一味放縱,熟視無睹。   02  你爸媽覺得你沒錯 有個母親,在孩子小時候偷雞摸狗時,不加制止,反而誇他「能幹有出息」。 很多時候,只要自家孩子不是殺人放火,中國父母更願意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哪個孩子不是父母的心頭肉? 但教育本身,就是件比生孩子難上好幾百倍的事情。
  • 「平安星生活」直播教育專場 樊登為你一「抹」中國式父母焦慮
    身處充滿競爭的年代,許多中國家長即使看過諸多育兒經,依然覺得「道理都懂,但還是非常焦慮」 。而疫情導致學校普遍延遲返校,孩子在家的學習效果難以保障和評估,讓本就焦慮的父母更加不安。如何做不焦慮的父母?如何給孩子做好規劃?如何引導孩子?家庭教育的三大支柱是什麼又如何發揮作用?
  • 一個真實的故事:爸爸的打擊式教育,毀了他的一生
    傍晚,姑姑打電話來:「梁華出事了,和領導打架,將對方打傷致殘,判了6年。這孩子以後算是毀了,剛懷孕的媳婦已經寫了離婚協議書,好不容易有個家就這麼沒了。」聽著姑姑的長籲短嘆,我眼前浮現出了梁華憨憨的笑臉。梁華和他父親搬到姑姑家隔壁的時候,我讀小學五年級。
  •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從孩子吃飯的狀態就可看出,別不信
    所有父母都有同樣的心願,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未來可以出人頭地,成為人中龍鳳。因此,許多父母在孩子沒出生時便開始研究育兒的方式方法,想通過對孩子的教育,來改變孩子的人生。不過,育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裡會出現許多意外情況,有時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影響。所以,父母教育的方式是否正確,並不是父母決定的,而是通過外界他人看出來的,從一些簡單的地方就可以看出父母教育方式是否正確。
  • 「虎媽教育」下3個女兒各個成材,中國寶媽效仿卻無效,缺了什麼
    2011年,有位美籍華裔的母親蔡美兒出版了一部作品《虎媽戰歌》,這本書的出現引起了很多人的廣泛討論。 大家對於書中虎媽採用的教育方式爭論不休,有效仿的,有批判的,甚至她的這種教育方式被美國人批判為"虐童",那麼虎媽的教育方式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 感恩節:做父母的要學會感恩孩子,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課
    而媽媽則心滿意足的享受著,並把餅乾遞給了孩子,還不忘誇讚孩子有禮貌。這位媽媽我經常見到,她每次都會要求孩子說「謝謝」,但自己卻沒有任何回應,哪怕只是簡單的「不客氣」。這一幕看起來沒什麼問題,但我腦海中卻回想著一位做教育的朋友說過的話:「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的課!」
  • 不管鷹式教育還是佛系教育,適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當幼鷹長到足夠大時,鷹媽會把它們推下山崖,鷹學會了飛翔,這就是典型的鷹式教育,對於鷹式教育,家長要有足夠的狠心。鷹式教育典型的代表是那個早產兒多多,鷹爸何烈勝也足夠「冷酷」,多多出生沒多久,洗澡的水溫就保持在25度,不分寒暑,並在零下13度的暴雪中裸跑等,歷經各種「極限訓練」,終於有所成。12歲時拿到大學文憑。這種教育方式,人們爭議很大,也在保持關注。
  • 放養式教育、圈養式教育,到底怎麼選
    孩子到底要「圈養」還是「放養」,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眾家長也有各自的看法:圈養的孩子更懂禮貌,在社會上也更有規矩,跟父母的關係也會更好。其實,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最需要掌握的就是在這兩種教育方式中正確拿捏好一個度,學會收放自如。什麼是放養式教育?
  • 適合父母陪孩子一起欣賞的5部教育題材電影,父母必看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在自己的人生當中,尋找教育孩子的真實目的,這個過程艱辛而多變。隨著閱歷、知識的不斷增加,價值觀的不斷重塑,教育孩子的方法不斷改變,意義也更多維屬於正常現象。在別人的故事裡總結自己的經驗也是一種捷徑。
  • 「圈養式教育」「放養式教育」?適當空間帶來的結果,出乎意料
    文丨大白奶爸plus(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針對 「圈養式教育」和「放養式教育」這兩種教育模式,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呢?其實這兩種教育模式像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那我們是選擇「圈養式教育」還是「放養式教育」呢?
  • 教育孩子,比「打罵」更可怕的,是父母的這2個行為!
    這不禁讓我們思考,教育孩子,「自由」與「管教」,我們應該如何平衡?控制型的「偽自由」,正在傷害孩子網上曾有一篇閱讀量2000萬+的帖子:「孩子考到了約定的成績,可我不想兌現給他遊戲充值的許諾了,怎麼辦?」原來,這位網友的孩子讀五年級,以前成績穩定班級前十名左右,父母並不是很滿意。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毋庸置疑,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因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這或許和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
  • 傷害孩子有多簡單?羞辱式教育是毒藥,別「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萌媽受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有絕大一部分父母,崇尚於"羞辱式"教育方式。通過一些偏激的言語刺激孩子,試圖立竿見影地為孩子磨練一顆有強大承受力的心。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羞辱式教育方式是對孩子"以愛之名"的傷害,甚至給孩子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
  • 「示弱式教育」:真正聰明的父母,從來不會在孩子面前逞強
    那麼父母要怎麼讓孩子獨立呢?"示弱式教育":會"示弱"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往往更優秀嗯哼,霍思燕的兒子,自從上了《爸爸去哪兒》之後,人們都被這個高情商又獨立懂事的小暖男圈粉了。尤其是很多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嗯哼一樣暖。在羨慕霍思燕和杜江有這麼一個優秀的孩子之餘,人們又好奇他們是怎麼把孩子教育得那麼優秀?
  • 減少學生跳樓悲劇,從提升教育專業度入手
    「教育」家長一番之後,才順便說了一句,提醒孩子遲到只需到校辦公室登記一下,並強調這種登記程序只是出於安全考慮。遲到,大家都知道,對於學生來說是個違規行為。我至今猶記得小時候,遲到的學生會被要求在教室外面罰站。這種示眾式罰站甚有威懾力,令我戰戰兢兢總是很早到校。反過來,我又以一年都沒有遲到過感到臉上有光。
  • 這幾種「中國式禮貌」,正逐漸毀掉孩子,家長卻還誇孩子懂事?
    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要學習禮儀,懂禮貌,但是因為一些太固執的傳統觀念,有些父母會把一些"文明禮儀"強加給孩子,強制性讓孩子做不喜歡而父母認為正確的事情,讓孩子覺得很被動,很抗拒。孩子不願表演就是沒禮貌?令孩子反感的"中國式禮貌"何時休?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父母常常借著教導孩子的說法,用許多禮儀去規範孩子的行為,讓他們養成"中國式禮貌",其實這可能不會讓孩子向著文明禮貌的方向發展,反而會毀了孩子。這幾種"中國式禮貌",正逐漸毀掉孩子,家長卻還誇孩子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