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毋庸置疑,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因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這或許和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它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紀錄片裡的主人公之一澤清說過:"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輟學兩個月的14歲男孩澤清出自於書香門第,但是他卻日夜沉迷於網絡,還辱罵、甚至毆打媽媽。他曾拽著媽媽的頭髮,用"賤"這個詞形容將他養育長大的母親。
在這個家裡,媽媽脾氣暴、愛嘮叨,而爸爸冷漠、暴力又自大,孩子雖然討厭這樣的家庭,但卻漸漸和爸爸媽媽越來越像。澤清的父母雖然總是貶低澤清,覺得他沒出息,但還是為他買好了新房,還準備好了供他去澳洲留學的費用。
02為什麼父母的愛會"養廢"孩子?
澤清的父母跟大多數中國式父母一樣,陷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他們以"為孩子好"為理由,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表達愛意,卻從未傾聽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他們的"愛"對孩子來說,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也是甩也甩不掉的累贅。
父母們卻不知道,他們所強加給孩子的,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正如《小歡喜》裡的英子母女,英子媽媽為了孩子考上清華北大而付出了金錢、時間、精力,可是她卻忘了,孩子的愛好是天文。
父母的這種單方面的付出,最終卻是感動了自己,害苦了孩子。
03父母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愛"?
一、學會傾聽
傾聽孩子的想法,是父母們必須要學會的第一課。《鏡子》裡有一位男生表達出了厭學的情緒,父母們理所應當地認為是早戀導致的。殊不知孩子內心一直都想考大學,但是學校裡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
學不會傾聽的父母,永遠不知道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二、控制情緒
冷靜是溝通的前提。發脾氣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就像是父母拿起武器,跟孩子站在了對抗面,這時候溝通就失去了意義。父母們需要學會冷靜、客觀地面對自己與孩子的矛盾,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三、尊重孩子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和思想。所以,父母們需要尊重每個孩子身上的個性化差異,不能因為孩子跟自己的期望有所差距,就表達出失望與怨懟。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除了給孩子留下陰影以外,什麼也得不到。
04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反思自己
大多數孩子,用半輩子去等父母說一句道歉;大多數父母,用一輩子等孩子學會感恩。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沒有生來就完美的身份,雙方發生矛盾以後,都需要去反思自己,而不是篤定地認為對方就是錯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贊同"孩子是反射父母的鏡子"這句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