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2020-12-15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毋庸置疑,父母都愛著自己的孩子。可是,為什麼每年都有如此多的青少年,因為父母和家庭的原因,草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呢?這或許和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01中國式家長的愛,正在"養廢"孩子

央視有一部名叫《鏡子》的教育紀錄片,聚焦傳統的中國式家庭和中國式教育。它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紀錄片裡的主人公之一澤清說過:"我是一面鏡子,我要把父母喚醒。"

輟學兩個月的14歲男孩澤清出自於書香門第,但是他卻日夜沉迷於網絡,還辱罵、甚至毆打媽媽。他曾拽著媽媽的頭髮,用"賤"這個詞形容將他養育長大的母親。

在這個家裡,媽媽脾氣暴、愛嘮叨,而爸爸冷漠、暴力又自大,孩子雖然討厭這樣的家庭,但卻漸漸和爸爸媽媽越來越像。澤清的父母雖然總是貶低澤清,覺得他沒出息,但還是為他買好了新房,還準備好了供他去澳洲留學的費用。

02為什麼父母的愛會"養廢"孩子?

澤清的父母跟大多數中國式父母一樣,陷入了一個極大的誤區:他們以"為孩子好"為理由,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表達愛意,卻從未傾聽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他們的"愛"對孩子來說,是讓人喘不過氣的壓力,也是甩也甩不掉的累贅。

父母們卻不知道,他們所強加給孩子的,不一定就是孩子所需要的。正如《小歡喜》裡的英子母女,英子媽媽為了孩子考上清華北大而付出了金錢、時間、精力,可是她卻忘了,孩子的愛好是天文。

父母的這種單方面的付出,最終卻是感動了自己,害苦了孩子。

03父母該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愛"?

一、學會傾聽

傾聽孩子的想法,是父母們必須要學會的第一課。《鏡子》裡有一位男生表達出了厭學的情緒,父母們理所應當地認為是早戀導致的。殊不知孩子內心一直都想考大學,但是學校裡的壓力讓他喘不過氣。

學不會傾聽的父母,永遠不知道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

二、控制情緒

冷靜是溝通的前提。發脾氣這件事,對孩子來說,就像是父母拿起武器,跟孩子站在了對抗面,這時候溝通就失去了意義。父母們需要學會冷靜、客觀地面對自己與孩子的矛盾,這樣才能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

三、尊重孩子

孩子並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有自己獨立的意識和思想。所以,父母們需要尊重每個孩子身上的個性化差異,不能因為孩子跟自己的期望有所差距,就表達出失望與怨懟。打擊孩子的自尊心,除了給孩子留下陰影以外,什麼也得不到。

04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反思自己

大多數孩子,用半輩子去等父母說一句道歉;大多數父母,用一輩子等孩子學會感恩。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沒有生來就完美的身份,雙方發生矛盾以後,都需要去反思自己,而不是篤定地認為對方就是錯的。

今日互動話題:你贊同"孩子是反射父母的鏡子"這句話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鏡子》是一部由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推出的,關於家庭教育類的紀錄片,具有很強的現實評判意義。該片歷時十年策劃、兩年拍攝,選材來自於武漢的一家專門針對問題少年的心理輔導機構。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 央視高分紀錄片《鏡子》:你正在用這種手段,一步一步的摧毀孩子
    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分享了觀看《鏡子》的感受:「我覺得這部片子值得中國的家長們看一看,因為對於孩子教育的啟示還是蠻深刻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這部僅有三集總共90分鐘的紀錄片,讓央視「社會與法」頻道花了十年時間策劃,兩年時間拍攝,到底向我們傳達了一些什麼呢?
  • 解讀央視紀錄片《鏡子》:中國式親子關係,比起改造不如培養逆商
    中國式親子關係總被認為成是最不合理、最不科學,誤區最多的親子關係。也的確,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遠流長,在親子教育這方面,儒家思想影響比較深厚。顯然,當家長們開始重視親子關係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弊端。所以,家長開始追求以孩子為中心的親子關係。最後發現,弊端更多。
  • 央視教育記錄片《鏡子》,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
    《鏡子》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紀錄片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但它的內容和表達的思想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心痛。 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
  • 央視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有多少父母病了,卻讓孩子拼命吃藥
    記得之前看過一部紀錄片,跟父親打孩子的情節不同,紀錄片中記錄了3個孩子的成長,情節也沒有波瀾壯闊,但對我心靈帶來的震撼卻絲毫不亞於那位毒打孩子的「父親」。這部紀錄片是由央視CCTV-12頻道歷經10年醞釀、2年攝製打造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
  • 紀錄片《鏡子》讓你感受到孩子這面鏡子帶給你的震撼和反思
    近來,看了一部央視的紀錄片《鏡子》,這部紀錄片一共三集,每集三十分鐘。但是,一共90分鐘的紀錄片,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卻花了10年策劃、兩年攝製,才最終完成。紀錄片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少年的父母,將孩子送到一個訓練營,幫助他們解決孩子的問題。
  • 央視紀錄片《鏡子》:原本想改造孩子,最後發現最該改造的是父母
    在2017年,央視推出了一部據說是耗時10年進行謀劃、耗時2年進行拍攝錄製的紀錄片——《鏡子》。這是一部觀察親子相處矛盾的紀錄片,希望從不同的主人公身上探索出家庭教育的內核。正宛如紀錄片的名字一樣,父母和孩子們都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的模樣。
  • 教育|紀錄片推薦——日本教育
    日本有著完善的教育體系和先進的教育理念,日本教育在全球享有盛譽,日本對於教育有一個形容——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有這樣的鄰居一直處在中國的側畔,我們一刻都不能懈怠。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為了讓孩子們知道食物來之不易,懂得珍惜,廚師們會用他們在學校菜地種的蔬菜來做午飯。一般在日本的幼兒園裡會有一片小菜園,還會養有兔子或小雞。
  • 「笨得跟豬一樣」,中國家庭的「羞辱式」教育,正在毀掉孩子一生
    這樣看似不痛不癢的話語其實便是中國家庭「羞辱式」教育的雛形。在傳統的中國家庭中,鮮有父母會經常性的當面誇獎孩子。在父母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好、最令他們滿意的。在我國,又有多少孩子從小因為虛無縹緲的「別人家的孩子」陰影而被迫接受父母的「羞辱式」教育呢?
  • 《中國式家長》玩家化身老父親養女兒,這樣的養成遊戲,你愛嗎?
    《中國式家長》這款遊戲一經上線就收穫了許多好評,因為它勾起了一代人的回憶,裡面有著許多我們經歷過的元素,只不過當初是孩子,在遊戲裡則是家長養孩子的角度。而《中國式家長》這個遊戲之後也是更新了養女兒的版本,不過只是養的從兒子變女兒,許多玩家的心態就有變化了,紛紛化身老父親。
  • 《小歡喜》引爆教育話題 映射中國式家長控制欲
    由黃磊、海清、陶虹、王硯輝、詠梅領銜主演的現實主義題材大劇《小歡喜》正在熱播。該劇圍繞三個不同家庭的教育現狀,直擊中國式家長的強控制欲、教育焦慮、親子關係等熱點話題。首播收視雙臺即破1,收視率持續登頂,豆瓣評分達到8.1。
  • 「中國式教育」的悲劇:有6種教育方式,父母可能會「毀」了孩子
    教育方式應該因人而異。執筆:木子定稿:蘇子後在中國,孩子對每個家庭來說都十分重要,在教育方面更是不能懈怠,無論家長吃多大苦,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可有些時候,上一代流傳下來的,刻在骨子裡的那些傳統觀念,也影響著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有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就很有可能會「毀」了孩子,落個悲劇結尾。案例:「中國式教育」下產生的悲劇林女士家裡的兒子上了五年級,為了孩子的未來考慮,夫妻倆可以說是殫精竭慮,就想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 傷害孩子有多簡單?羞辱式教育是毒藥,別「以愛之名」傷害孩子
    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萌媽受中國傳統教育觀念影響,有絕大一部分父母,崇尚於"羞辱式"教育方式。通過一些偏激的言語刺激孩子,試圖立竿見影地為孩子磨練一顆有強大承受力的心。殊不知,這種簡單粗暴的羞辱式教育方式是對孩子"以愛之名"的傷害,甚至給孩子留下無法磨滅的陰影。
  • 富養,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不會做最簡單的飯菜、不會做家務、連自己的內衣褲都還要父母代勞去洗……童憶成長的小熊認為,當前社會有一種現象不容忽視:越來越多家境並不優越的家庭正在向子女提供超負荷的物質供養,並且有意無意地剝奪孩子正常的吃苦歷練。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教育光影
    這是一部特別注重以思想創新、文化文明和高質量精神生產為主線回顧中國歷史文化的傑出作品。——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國史學科專家組成員 王子今紀錄片《中國》向我們展示每一個時代,那些有能力主宰國家發展方向的人所做出的努力。——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 權家玉這是一部以「人」為核心的歷史紀錄片。
  • 教育專家議消除家長教育焦慮 讓孩子免於童年恐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作報告。 餘佔江 攝中新網北京12月13日電 (記者 馬海燕)「不提作業母慈子孝,一提作業雞飛狗跳」「不給孩子報班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式家長的焦慮已經無處不在。
  • 放養式教育:放的是思維,養的是習慣
    什麼是放養式教育?放養式教育是指讓孩子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中成長,讓孩子從小就接觸自然、社會,而不是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教條式的應試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採用「放養式教育」來培養孩子,其實,放養式教育本身可行的,但是很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卻發生了質的變化。他們認為,放養式教育就是放任孩子自由,讓孩子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學習上也是如此,想幹嘛就幹嘛。孩子在沒有壓力、沒有鞭策、沒有引導的教育環境下,很難明確自己的目標。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可疫情停課期間,「神獸」歸籠,很多家長深感「本領恐慌」。周軼君面對家中倆娃,也經歷了一場「磨性子」的修行。「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本是互為補充的關係,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校教育的比例失衡了。」周軼君認為,孩子居家學習,家長應扮演助教的角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摸索,慢慢磨合,隨時調整。
  • 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你好,未來人類》紀錄片的最開始,有一句話是這樣的:「我們正在用19世紀的體制,20世紀的知識,來培養21世紀的人才。」那麼今天的孩子,到底能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在中國,很多個和陳一佳一樣,有著同樣的煩惱的爸媽。中國的一項調查顯示,82%的受訪家長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在3歲或者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 iPad。
  • 「圈養式教育」對比「放養式教育」,適當的空間也能讓孩子成長
    許多家長如同王女士一樣糾結於應該圈養還是放養,那麼讓我們一起在這兩種方式的對比中,看看究竟應該採取哪種教育方式吧。一、什麼是「圈養式教育」「圈養式教育」是指父母出於為孩子著想的心理,約束孩子走上家長為其設定好的道路。遵循著規矩和秩序,符合社會的大體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