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
「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
大概就是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
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她曾是新華社戰地記者,也曾是全世界唯一駐加沙的女記者,後來活躍於《圓桌派》《鏘鏘三人行》等談話類節目,開專欄,出書,作品《在埃及數駱駝》進了小學語文課本。
周軼君。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還有一個身份——兩個孩子的媽媽。教育,也是她的切身之惑。
行萬裡路,閱萬裡人,她帶回《他鄉的童年》。紀錄片播出後的這一年,世界發生了超出以往的變化。在片子拍攝階段,團隊討論過「居家學習」這個題材,當時覺得太過小眾化,最終沒拍。沒人想到,轉眼間,「居家學習」突然變成了家家戶戶都要面臨的普遍現象。
「這部紀錄片是我的解惑之旅,但我拍它絕不僅僅是表達自我,它具有公共價值。」周軼君說。
存不存在「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個人的迷茫,一代人的困境,還是全球性的共情?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教育的問題很困擾我,似乎也困擾著很多家庭。」周軼君說,「我做過多年國際新聞記者,對我來說解決困惑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出去看。」
這一看,像是打開了萬花筒。
在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在坡地上攀爬奔跑,通過大聲喊叫解放身體,課程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都強調從小培養集體性,甚至有些幼兒園的門都設計成關不嚴的樣子,提醒小朋友隨手關門,養成嚴謹、有始有終的習慣。
在芬蘭,小學五年級前沒有考試,不鼓勵競爭,崇尚平等,信奉「獨立是自由學習的基礎」,可以穿著女巫裝上課,也可以腿掛在課桌上、摳著肚臍眼兒讀書。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所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在印度,你會看到培養出眾多CEO的土壤,「大學的目的是把馬帶到水邊,並讓馬覺得口渴。」也能窺見全社會異質、矛盾又統一的橫斷面。
在以色列,十幾歲的孩子在聲光電交錯的實驗室設計、製造機器人,為自己的項目與贊助商談合作、忙公關。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創造著創造本身——這裡是創業之國,是風投、高科技、共享經濟和創業者的樂園。
……
周軼君把天下父母尋找教育之道的行為,形容成「神農嘗百草」:父輩的經驗、「別人家的孩子」、育兒暢銷書、天才養成術,還有自己的經歷與教訓……有句話說,家長都是天然的教育者。
可疫情停課期間,「神獸」歸籠,很多家長深感「本領恐慌」。周軼君面對家中倆娃,也經歷了一場「磨性子」的修行。
「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本是互為補充的關係,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校教育的比例失衡了。」周軼君認為,孩子居家學習,家長應扮演助教的角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摸索,慢慢磨合,隨時調整。「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模式,而不必糾結於孩子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功課。」
同樣是講課,在家上網和在教室坐著聽,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這次停課也讓我們發現,通過網絡傳輸知識點並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們在課堂裡的互動,學校教育的實體環境,這些都特別重要。這也促使我思考,面對面的教育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呢?」周軼君發問。
孩子停課期間,周軼君自己給社區小孩們上課,「講課本上不會教的東西」。
比如,周軼君借疫情大流行給孩子們講全球化。這些孩子七八歲,還有年紀更小的。「之所以課本不教,可能是理所當然認為這是成人才該學的東西。其實孩子們能從身邊的事物去理解全球化,比如餐桌上的食物,還有經歷過的旅行。」
為人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存在嗎?
「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說起來容易,可什麼才是最適合的?
周軼君覺得,首先家長應該「站在孩子身後半步」。「你要有耐心去觀察他,有能力去理解他。」做到這兩樣就非常不容易,可以避免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
其次,家長的責任是把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特質,「再往前推進一步」。無論生於怎樣的家庭,都不該生活在父輩的光環或陰影下,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都是「璞玉」,可磨成器。
拍過這麼多國家,哪裡的教育最好?
「我覺得都不完美。哪國的教育,都是利與弊的一個平衡。很多人嚮往芬蘭的教育氛圍,但也有人認為這種環境裡成長的孩子走到其他國家,也許在競爭環境下很難適應。」周軼君說。
你會在孩子20歲時,對他\她說什麼?
在日本一集中,蓮花幼兒園秋田園長面試家長時有一道題:您會在孩子20歲時對他\她說什麼?
周軼君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出去看唄!
不過孩子20歲之前,家長應該做什麼?對這道「題」,周軼君的答卷很長。「在孩子出去闖蕩之前,我能做的事情是養成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怎麼去觀察,怎麼去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堅韌正直的品格,對人性的認知,等等。」周軼君說。
當下,越來越多「小皇帝」「小公主」當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間都用於練鋼琴、解奧數、學編程。特長一列一長串,但連打個雞蛋都不知如何下手。
「這不僅僅是自理能力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孩子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缺失。」周軼君說。
媒體人的身份,讓她一直是一個客觀理性的觀察者。「除了生活教育不足,我認為當今孩子們普遍體育鍛鍊不足,美育也不夠。」周軼君坦言,除了孩子,家長也存在問題。
「我們總把孩子視為未成年人,認為他沒有資格去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他不足以分辨對與錯。成年人不相信孩子的直覺和選擇,這是對他們的信任不夠。另外,我們的童年教育是一個『催促長大』的過程,似乎孩子把童真、混沌的東西儘早拋棄就是好的,如果3歲就會做大學題,那就是最好的孩子。」周軼君發問,「家長這麼做對嗎?」
《他鄉的童年》印度一集中,女孩伊什卡·戴伊懷揣演員夢卻不被家人支持。中國也曾有調查顯示,新生代中很多孩子的理想是「當網紅」。
「孩子想當網紅,家長要和孩子討論,他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是名聲,還是超越同行的業務能力?」周軼君說。
有言道,絕對的自由並不是給孩子的一個禮物,甚至可能是一種痛苦,就像一片羽毛在空中飛舞,看似自由,但實際上它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周軼君很喜歡這種說法。「孩子有夢想你要支持,但不等於說,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就沒有引導,只知道妥協。」周軼君強調,引導要趁早,過晚的引導很容易變成「專制」,引發「暴政」。
成年的你,心中是否住著一個需要安慰的小孩?
《他鄉的童年》裡有一幕「出戲」的場面。芬蘭一集中,孩子們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畫畫。周軼君問一個老人學過畫畫嗎,她說她沒有,只是小時候喜歡畫畫。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裡,不用擔心被說畫得不好。這些畫不是用來競爭的,而是自由表達自己。
作為出鏡主持人的周軼君沉默了,許久沒有說話。她在旁邊看著大家畫畫,突然哭了。
女教師拉妮走過來,擁抱她。在拉妮的懷抱中,周軼君流著淚說:「我從小受的教育裡,有太多聲音說你不能幹這個、你不會幹那個,其實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永遠不孤單、不會陷入絕望。」
彈幕裡,網友一同流淚,一同被鼓勵、被治癒。
直到今天,周軼君依然覺得自己拍得最開心、最感動的就是這一集。「對於我這個成年人,芬蘭之行解開了我成長中的一些心結。」她說。這一集播出後,芬蘭儼然成為眾多網友心目中的童年「烏託邦」。
英國那一集,卻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觸痛了很多人。這一集對英國私立學校的呈現,引發了觀眾對於貧富差距的大討論。
周軼君是劍橋大學研究生,在她眼中,英國私立學校的教育,有很多跟錢無關。「當你理解了它的理念,就能發現沒錢也能得到『同款』。」周軼君舉例說,「私立學校有戲劇課,但理念是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周軼君做過一個播客節目,裡面有一位來自中國鄉村中學的校長,他曾去英國很多學校參觀過。回國後,他讓村裡那些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成立社團,運動會上按孩子們意願設置比賽項目。沒條件教「馬術」,但他們有滾鐵圈、抖空竹。校長說,只有孩子愛來學校,才可能喜歡上學習。
「很多時候不是貧窮限制想像力,而是你把錢設置成一個門檻,自己限制自己的想像力。網際網路時代,普通人也可以接觸最先進的理念,利用更好的資源。」周軼君說。
「他鄉」之石,可以攻玉嗎?
算上最後一集裡的中國,哪個「他鄉」的「童年」最受國人歡迎?
也許從不同維度看,會有不同結果。但芬蘭一集的人氣之高,還是讓周軼君驚訝。
「我以為芬蘭跟中國差異這麼大,不容易讓大家有『代入感』。結果呢,大家可能反而覺得那是一面遙遠的鏡子,照亮了很多對現實的思考。」周軼君分析。
芬蘭的教育堪稱「傳說般的存在」。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從課程式教學全面轉向場景主題教學。老師會在遊樂場裡教數學,學生會從「在咖啡廳工作」場景中學習英語、經濟學和溝通技巧。
芬蘭也出現了全球最年輕的現任政府首腦馬林,她率領著女性頂起半邊天的「部長團」。「除了性別平等這個議題,馬林身上值得關注的還在於她曾是一個『壞學生』,但依然有機會重新回到正統甚至精英系統當中來。」周軼君說,「我們現在太著急了,希望孩子儘早走上所謂正確的『成功之路』。」
這似乎也是家長的情非得已。家長不讓孩子犯錯,是因為社會允許孩子走彎路的機會不多。
「教育就是全社會的一個縮影,童年教育基本上全面反映了社會所有問題的總和。」周軼君說。
所以每一集,整個團隊都會把鏡頭對準這個國家的社會背景,展現更廣闊的社會土壤。而且,沒有絕對的好與完全的差,每種教育風格和理念有它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問題。《他鄉的童年》展現光明面,也沒有迴避另一面。
比如講日本,對集體性的培養讓孩子們懂得合作與分享,但也造成對個性的壓抑,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
又如講芬蘭,既有老師介紹抹平競爭的學習環境,也有校長擔憂競爭性不夠,會不會「養懶漢」。
這部豆瓣評分9.0的紀錄片,常讓網友留言感慨「好羨慕他們的成長環境」「要是我在這裡上學就好了」。
那麼周軼君和她的團隊,是來提供解決方案的嗎?
「我們只是通過記錄,希望能為大家開闊眼界。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多走多看,你就被賦能了。」周軼君說,「很多時候,開闊眼界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他鄉的童年》掛在網頁上,任人看,任人評說。這就是一部為大眾創作的作品的意義。
「這部片子我永遠只能完成一半,另外一半是觀眾自己完成的。喜歡什麼,否定什麼,採納什麼,拋棄什麼——這是觀眾的自由。」周軼君說。
(原題為《從新華社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 草地周刊》)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