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2020-12-15 西部網

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

「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

大概就是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

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她曾是新華社戰地記者,也曾是全世界唯一駐加沙的女記者,後來活躍於《圓桌派》《鏘鏘三人行》等談話類節目,開專欄,出書,作品《在埃及數駱駝》進了小學語文課本。

周軼君。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她還有一個身份——兩個孩子的媽媽。教育,也是她的切身之惑。

行萬裡路,閱萬裡人,她帶回《他鄉的童年》。紀錄片播出後的這一年,世界發生了超出以往的變化。在片子拍攝階段,團隊討論過「居家學習」這個題材,當時覺得太過小眾化,最終沒拍。沒人想到,轉眼間,「居家學習」突然變成了家家戶戶都要面臨的普遍現象。

「這部紀錄片是我的解惑之旅,但我拍它絕不僅僅是表達自我,它具有公共價值。」周軼君說。

存不存在「最好的教育」?

教育,是一個人的迷茫,一代人的困境,還是全球性的共情?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教育的問題很困擾我,似乎也困擾著很多家庭。」周軼君說,「我做過多年國際新聞記者,對我來說解決困惑最好的辦法就是走出去看。」

這一看,像是打開了萬花筒。

在日本,幼兒園小朋友在坡地上攀爬奔跑,通過大聲喊叫解放身體,課程教育和習慣養成教育都強調從小培養集體性,甚至有些幼兒園的門都設計成關不嚴的樣子,提醒小朋友隨手關門,養成嚴謹、有始有終的習慣。

在芬蘭,小學五年級前沒有考試,不鼓勵競爭,崇尚平等,信奉「獨立是自由學習的基礎」,可以穿著女巫裝上課,也可以腿掛在課桌上、摳著肚臍眼兒讀書。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因為每所學校的質量都一樣高。

在印度,你會看到培養出眾多CEO的土壤,「大學的目的是把馬帶到水邊,並讓馬覺得口渴。」也能窺見全社會異質、矛盾又統一的橫斷面。

在以色列,十幾歲的孩子在聲光電交錯的實驗室設計、製造機器人,為自己的項目與贊助商談合作、忙公關。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創造著創造本身——這裡是創業之國,是風投、高科技、共享經濟和創業者的樂園。

……

周軼君把天下父母尋找教育之道的行為,形容成「神農嘗百草」:父輩的經驗、「別人家的孩子」、育兒暢銷書、天才養成術,還有自己的經歷與教訓……有句話說,家長都是天然的教育者。

可疫情停課期間,「神獸」歸籠,很多家長深感「本領恐慌」。周軼君面對家中倆娃,也經歷了一場「磨性子」的修行。

「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本是互為補充的關係,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家校教育的比例失衡了。」周軼君認為,孩子居家學習,家長應扮演助教的角色,如何培養孩子的自覺性、提高學習效率,需要家長和孩子共同摸索,慢慢磨合,隨時調整。「最重要的是幫孩子找到最適合的學習模式,而不必糾結於孩子在多長時間內完成功課。」

同樣是講課,在家上網和在教室坐著聽,為什麼差別這麼大呢?「這次停課也讓我們發現,通過網絡傳輸知識點並不是教育的全部,孩子們在課堂裡的互動,學校教育的實體環境,這些都特別重要。這也促使我思考,面對面的教育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麼呢?」周軼君發問。

孩子停課期間,周軼君自己給社區小孩們上課,「講課本上不會教的東西」。

比如,周軼君借疫情大流行給孩子們講全球化。這些孩子七八歲,還有年紀更小的。「之所以課本不教,可能是理所當然認為這是成人才該學的東西。其實孩子們能從身邊的事物去理解全球化,比如餐桌上的食物,還有經歷過的旅行。」

為人父母,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存在嗎?

「存在,最好的教育就是最適合這個孩子的教育。」說起來容易,可什麼才是最適合的?

周軼君覺得,首先家長應該「站在孩子身後半步」。「你要有耐心去觀察他,有能力去理解他。」做到這兩樣就非常不容易,可以避免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

其次,家長的責任是把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特質,「再往前推進一步」。無論生於怎樣的家庭,都不該生活在父輩的光環或陰影下,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立的,都是「璞玉」,可磨成器。

拍過這麼多國家,哪裡的教育最好?

「我覺得都不完美。哪國的教育,都是利與弊的一個平衡。很多人嚮往芬蘭的教育氛圍,但也有人認為這種環境裡成長的孩子走到其他國家,也許在競爭環境下很難適應。」周軼君說。

你會在孩子20歲時,對他\她說什麼?

在日本一集中,蓮花幼兒園秋田園長面試家長時有一道題:您會在孩子20歲時對他\她說什麼?

周軼君的答案只有四個字:出去看唄!

不過孩子20歲之前,家長應該做什麼?對這道「題」,周軼君的答卷很長。「在孩子出去闖蕩之前,我能做的事情是養成他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比如,要有好奇心,要知道怎麼去觀察,怎麼去找到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還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堅韌正直的品格,對人性的認知,等等。」周軼君說。

當下,越來越多「小皇帝」「小公主」當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間都用於練鋼琴、解奧數、學編程。特長一列一長串,但連打個雞蛋都不知如何下手。

「這不僅僅是自理能力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孩子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缺失。」周軼君說。

媒體人的身份,讓她一直是一個客觀理性的觀察者。「除了生活教育不足,我認為當今孩子們普遍體育鍛鍊不足,美育也不夠。」周軼君坦言,除了孩子,家長也存在問題。

「我們總把孩子視為未成年人,認為他沒有資格去理解成年人的世界,他不足以分辨對與錯。成年人不相信孩子的直覺和選擇,這是對他們的信任不夠。另外,我們的童年教育是一個『催促長大』的過程,似乎孩子把童真、混沌的東西儘早拋棄就是好的,如果3歲就會做大學題,那就是最好的孩子。」周軼君發問,「家長這麼做對嗎?」

《他鄉的童年》印度一集中,女孩伊什卡·戴伊懷揣演員夢卻不被家人支持。中國也曾有調查顯示,新生代中很多孩子的理想是「當網紅」。

「孩子想當網紅,家長要和孩子討論,他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是名聲,還是超越同行的業務能力?」周軼君說。

有言道,絕對的自由並不是給孩子的一個禮物,甚至可能是一種痛苦,就像一片羽毛在空中飛舞,看似自由,但實際上它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周軼君很喜歡這種說法。「孩子有夢想你要支持,但不等於說,家長在這個過程中就沒有引導,只知道妥協。」周軼君強調,引導要趁早,過晚的引導很容易變成「專制」,引發「暴政」。

成年的你,心中是否住著一個需要安慰的小孩?

《他鄉的童年》裡有一幕「出戲」的場面。芬蘭一集中,孩子們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畫畫。周軼君問一個老人學過畫畫嗎,她說她沒有,只是小時候喜歡畫畫。所有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創作裡,不用擔心被說畫得不好。這些畫不是用來競爭的,而是自由表達自己。

作為出鏡主持人的周軼君沉默了,許久沒有說話。她在旁邊看著大家畫畫,突然哭了。

女教師拉妮走過來,擁抱她。在拉妮的懷抱中,周軼君流著淚說:「我從小受的教育裡,有太多聲音說你不能幹這個、你不會幹那個,其實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最重要的是可以讓我們永遠不孤單、不會陷入絕望。」

彈幕裡,網友一同流淚,一同被鼓勵、被治癒。

直到今天,周軼君依然覺得自己拍得最開心、最感動的就是這一集。「對於我這個成年人,芬蘭之行解開了我成長中的一些心結。」她說。這一集播出後,芬蘭儼然成為眾多網友心目中的童年「烏託邦」。

英國那一集,卻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觸痛了很多人。這一集對英國私立學校的呈現,引發了觀眾對於貧富差距的大討論。

周軼君是劍橋大學研究生,在她眼中,英國私立學校的教育,有很多跟錢無關。「當你理解了它的理念,就能發現沒錢也能得到『同款』。」周軼君舉例說,「私立學校有戲劇課,但理念是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

周軼君做過一個播客節目,裡面有一位來自中國鄉村中學的校長,他曾去英國很多學校參觀過。回國後,他讓村裡那些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成立社團,運動會上按孩子們意願設置比賽項目。沒條件教「馬術」,但他們有滾鐵圈、抖空竹。校長說,只有孩子愛來學校,才可能喜歡上學習。

「很多時候不是貧窮限制想像力,而是你把錢設置成一個門檻,自己限制自己的想像力。網際網路時代,普通人也可以接觸最先進的理念,利用更好的資源。」周軼君說。

「他鄉」之石,可以攻玉嗎?

算上最後一集裡的中國,哪個「他鄉」的「童年」最受國人歡迎?

也許從不同維度看,會有不同結果。但芬蘭一集的人氣之高,還是讓周軼君驚訝。

「我以為芬蘭跟中國差異這麼大,不容易讓大家有『代入感』。結果呢,大家可能反而覺得那是一面遙遠的鏡子,照亮了很多對現實的思考。」周軼君分析。

芬蘭的教育堪稱「傳說般的存在」。芬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擺脫」學校科目的國家,從課程式教學全面轉向場景主題教學。老師會在遊樂場裡教數學,學生會從「在咖啡廳工作」場景中學習英語、經濟學和溝通技巧。

芬蘭也出現了全球最年輕的現任政府首腦馬林,她率領著女性頂起半邊天的「部長團」。「除了性別平等這個議題,馬林身上值得關注的還在於她曾是一個『壞學生』,但依然有機會重新回到正統甚至精英系統當中來。」周軼君說,「我們現在太著急了,希望孩子儘早走上所謂正確的『成功之路』。」

這似乎也是家長的情非得已。家長不讓孩子犯錯,是因為社會允許孩子走彎路的機會不多。

「教育就是全社會的一個縮影,童年教育基本上全面反映了社會所有問題的總和。」周軼君說。

所以每一集,整個團隊都會把鏡頭對準這個國家的社會背景,展現更廣闊的社會土壤。而且,沒有絕對的好與完全的差,每種教育風格和理念有它的長處,也會有自己的問題。《他鄉的童年》展現光明面,也沒有迴避另一面。

比如講日本,對集體性的培養讓孩子們懂得合作與分享,但也造成對個性的壓抑,導致成年後的心理問題。

又如講芬蘭,既有老師介紹抹平競爭的學習環境,也有校長擔憂競爭性不夠,會不會「養懶漢」。

這部豆瓣評分9.0的紀錄片,常讓網友留言感慨「好羨慕他們的成長環境」「要是我在這裡上學就好了」。

那麼周軼君和她的團隊,是來提供解決方案的嗎?

「我們只是通過記錄,希望能為大家開闊眼界。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多走多看,你就被賦能了。」周軼君說,「很多時候,開闊眼界本身就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他鄉的童年》掛在網頁上,任人看,任人評說。這就是一部為大眾創作的作品的意義。

「這部片子我永遠只能完成一半,另外一半是觀眾自己完成的。喜歡什麼,否定什麼,採納什麼,拋棄什麼——這是觀眾的自由。」周軼君說。

(原題為《從新華社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 草地周刊》)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她是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曾離死亡只有50米,如今為中國孩子尋找童年
    這是周軼君在咖啡館的一張紙巾上寫下的內容,她正籌劃著拍攝一部跨文化教育紀錄片。 接下來的日子裡,她遊歷了紙巾上寫下的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探訪三十餘所教育機構,周軼君希望:當中國父母能夠看到外面世界有不一樣的選擇,他們的想法也可能會變得不一樣。 她為這部紀錄片取名為《他鄉的童年》。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專訪丨周軼君: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作為知名戰地記者、國際議題作家、電視主持人,周軼君在有孩子之前,認為「重複」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有了孩子之後,她自然也不得不面對,做父母更像「無證駕駛」,未來沒有標準答案,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 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 周軼君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 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英國的孩子周軼君和攝製組第一站到了芬蘭,這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競爭氛圍很弱,國家免費提供教育,學校測試不提倡排名,一個片區的學校都提供一樣的免費午餐,人們認為,離家最近的學校就是最好的學校周軼君忽然哭了,那是整個紀錄片裡她唯一一次情緒失控。這讓她想起自己的童年,「我是屬於學習成績在十名左右,不是最好的,語文成績永遠是第一名的,但是因為數學差得比較遠,偏科比較嚴重,所以一直以來,在學校的整個教育過程會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小孩。」這個一度成為她和母親矛盾的根源。
  • 9.1分紀錄片記錄日本幼兒園:從日本的教育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麼
    童年,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態度和行動力。所以,要重視童年教育,是教育界默認的一個事實。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 《中國醫生》豆瓣開分9.7 攝影師深入一線造就紀錄片神話
    《中國醫生》豆瓣開分9.7 攝影師深入一線造就紀錄片神話 2020-05-21 16:55:00來源:環球網
  • 周軼君:沒有一個孩子的將來是完美的 | 尋麓書館
    今年8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線,短短三個月,收穫了豆瓣9.0的高分。導演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五個國家,從學校、老師和父母多個角度,呈現了不同社會對教育的態度和思考,更貼切的說,是他們關於「成長」的思考。周軼君說,當我們談論童年的時候,世界已經很老了。人們對教育充滿了焦慮,卻遺忘了童年。
  • 豆瓣9.7?剛一上線,它就成為豆瓣史上紀錄片之最!
    豆瓣9.7?剛一上線,它就成為豆瓣史上紀錄片之最!最近熱播的《中國醫生》戰疫版口碑竟然比超好看的第一季還要高!豆瓣打出了9.7高分成為紀錄片史上最高開分!有人說「戰疫」記錄不就是新聞報導嗎這有啥好看的?
  • 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揭秘日本強大原因,家庭早教刻不容緩
    最近在看一部紀錄片叫《他鄉的童年》,它被網友評為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播出僅3集,豆瓣評分就達到9.2的高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一位二胎媽媽、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並記錄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的教育現狀,最後回到中國記錄下自己對國外教育的見聞及一些思考。
  • 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一、不說教,只有極致到教育瞬間的體驗;二、不迷信國外,裝了一肚子「中國式家長的問題」,並一直致力於尋找答案;三、作者,周軼君,一位有豐富閱歷、有國際視野、有見地的記者、主持人……也是,一位積極思考孩子教育,並實踐於生活的高知母親。
  • 豆瓣9.3,這可能是今年最震撼的國產紀錄片
    最近就有一部紀錄片真實展現了醫生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 今天首席影評官發表的是入駐影評人光影傳視的文章—《中國醫生》。 《中國醫生》是中國首部以醫護群體為主角的醫學人文紀錄片,共九集,於1月27日在愛奇藝獨播。
  • 豆瓣9.4分與BBC跪著看系列,這些紀錄片人生必看
    從熱帶雨林到高原,從巖石群到河流,從天空到陸地,帶領人們展開一場滌蕩心靈的自然之旅。除了動物類紀錄片,人文類型也是同學們關注的焦點。通過這些紀錄片,觀眾們可以足不出戶地了解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世間百態,也能在濃縮的有限時長裡,一覽人類千百年發展史中的重要事件。
  • 周軼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今年8月,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優酷獨家播出了。但是關於童年,關於教育,可以討論、需要討論的,遠不止如此。它可以理解為基礎教育,或者孩子跟自己,跟家長,跟學校,跟這個世界最初的相處。一個不分國界與年齡的命題。這樣一個看問題維度的改變,直接原因是我的身份轉換。自從成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仍然關注國際大事,但與此同時,個人成長變成了我每天要回答的必修課。我試著用觀察、分析天下大事的方式,去研究孩子的成長,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 周軼君:父母對我的人生方向從不設限,這是他們給我的最大財富
    一個拿字典看小人書的孩子,一個看電影忘記回家的孩子,一個長大了想當冬寶、戈玲的孩子,一個想上北大中文卻學了外語的孩子,一個為了看張楚讓同學去接媽媽的孩子…………一個在中東採訪過政要的戰地記者,一個離開體制內、在鳳凰衛視重頭再來的主持人,一個真實記錄、在乎讀者感受的作家,一個為尋找更好的教育去拍紀錄片的導演……她曾是全球唯一長駐加沙的國際記者
  • 不止《藍色星球2》,BBC高分紀錄片全收錄!全都是豆瓣9分以上!
    他們十幾年前製作的《藍色星球》就震撼過大家一次了,目前在豆瓣的評分高達9.5除了《藍色星球》系列, 還有《地球脈動》系列,2006年的第一季在豆瓣的評分是9.7,去年推出第二季,評分達到了9.9豆瓣網友一向以苛刻、眾口難調聞名,但在BBC的紀錄片面前,大家意見一致:不給滿分,是擔心他們太驕傲。
  • 50部豆瓣高分紀錄片,涵蓋8個方面 帶寶寶看遍大千世界 建議收藏
    這幾年,前前後後陪小川看、為大家推薦了不少紀錄片。這兩天,我把這些紀錄片整理了下,竟然多達50部。又把它們歸了下類,發現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囊括了生物自然、人文歷史、科學藝術、人體奧秘、數理邏輯、博物館、兒童哲學啟蒙、成長教育8大領域。
  • 【生涯談】豆瓣9.0的紀錄片:人生再沒有比高考更純粹的事!
    今天給大家分享豆瓣評分9.0的央視紀錄片《高考》,希望我們跳出高考的思維和框架,從更全面的角度來審視高考,以一個更加客觀的視角,看看那些同樣年齡的人,面對人生轉折路口時的種種選擇。豆瓣評分9.0的央視紀錄片《高考》,記錄了多個同樣年齡的人,面對人生轉折路口時的種種選擇。這部六集的社會現實類紀錄片截取深具代表性的社會橫斷面,運用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廣泛記錄,為我們留下了這個時代關於高考意味深長的現實記憶。時至今日,它依然是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的教育類影片。
  • 豆瓣9.5分紀錄片《人生果實》:看完突然不害怕變老了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網購,五穀不分。」我們會一個人過完一輩子嗎?等我們老了之後會怎麼樣呢?紀錄片《人生果實》,就記錄了兩位耄耋老人的田園牧歌生活,這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人生可能。這是一部豆瓣評分9.6的高分紀錄片,又被譯為《積存時間的生活》,由日本導演伏原健之拍攝,他三顧茅廬,終以四封信讓隱居山林建築師90歲的津端修一與87歲的津端英子夫婦同意出鏡。他們生活在鄉間的一個小庭院裡,過著陶淵明式的隱士生活。
  • 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解析日本網紅幼兒園,家長必看
    最近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火得不要不要的,成都某幼兒園還特設演講專題,分享其中的所見所悟所感。記者周軼君先後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記錄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幼兒教育理念。園助今兒想聊聊第一集《日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