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mself大表姐:
今天的文章,我認為有孩子的父母,必看。
一、不說教,只有極致到教育瞬間的體驗;
二、不迷信國外,裝了一肚子「中國式家長的問題」,並一直致力於尋找答案;
三、作者,周軼君,一位有豐富閱歷、有國際視野、有見地的記者、主持人……
也是,一位積極思考孩子教育,並實踐於生活的高知母親。
她不想讓孩子承受太多壓力,但更不想,讓孩子輸在未來。
在焦慮與矛盾的衝擊下,她沒有隨波逐流,下定決心做了一件事:
我要用我的資源、我的身體、我的經歷,親自去解答。
總結成一句話:
雖然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但現在,你完全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模式,讓孩子更優秀的同時,更從容。
文 | 周軼君
整理 | 風眠
孩子需要教育嗎?
我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冒出一個念頭:
我可不要小孩,否則還得把學車的過程再給他們教一遍,太煩人了。
今天我有兩個孩子,3歲和6歲。
「重複」是我的主要動作。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我曾經莽撞地行走在世界各地。有了孩子後,以為會停頓下來,但很快發現在過去經驗的「小世界」裡容易陷入困境。
首先是語言的貧乏。「媽媽,你不要走。」兒子趴在拉杆箱上,計程車已到樓下。
臨時來替班的外婆對外孫說:「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給你們買玩具買好吃的?」
咦,媽媽工作只是為了錢嗎?媽媽工作你們就可以不斷要玩具?這麼說是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可恥?
我想擺脫「上一代」的語言,卻沒有新的詞彙。如何在十秒之內有力說明媽媽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人父母都是無證駕駛。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幾乎都是「自然主義教育觀」:
「看,不也把你們養大了嘛!」
「你們不都挺好嘛!」
我覺得有些事情隱約不對,卻沒有答案,連問題本身有時都難以描述。
「爸爸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養你」是個非常糟糕的說法,卻沒有新的語言去回應。
我們以慣性教育下一代。我們需要新的溝通方式
一位印度爸爸說起,他出生在偏遠地區,小時候聰明過人,一家人傾盡所有送他去好學校念書。
學成之後通過一場難度極高的資格考試,「通過那次考試之後,我知道自己一定會被大公司聘用,這一輩子不用愁了。」
果然他成了跨國公司高管。
他的兒子今年十歲,一出生錦衣玉食,入貴族學校輕鬆學習。
可是,你不會想到,這位爸爸說,「我兒子的人生將比我更難。因為我知道自己通過一場考試,這輩子就獲得了成功,獲得了安全感。
可是他要面對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考試』在哪裡,什麼時候才是競爭的終點。」 未來不再有標準答案了。很快不再有穩定的高薪職業了。
我們下一代的難題不是學什麼,
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學習」
去年被問起有沒有任何做紀錄片的想法,我很快在咖啡廳一張餐巾紙上寫下了《他鄉的童年》標題和目的地。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用了十分鐘,似乎醞釀已久。
並沒有,或許只是我的職業習慣:
去大世界裡解困惑。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五個各具特色的國家。
我不是專家,開始這個項目之前對他們的教育體系了解甚少。
但我追求的不是實操層面的育兒經驗,解決問題的ABC妙招。我從「社會」這個更大的面向,尋求啟迪:「芬蘭學校不考試,孩子為什麼在國際測試中成績那麼好?一個小國家,為什麼全球知名的創意設計那麼多?對他們來說,競爭意味著什麼,成功如何定義?」「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教育』,跟我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嗎?」「印度的公共教育並不值得稱道,為什麼跨國企業中印度CEO那麼多?印度人不滿意教育體系如何自救?」「以色列生活在四鄰的敵意中,為什麼反而成了『創業之國』?每年有那麼多中國企業去考察猶太神話,有沒有看一看他們是在怎樣的觀念中長成的?」「數量龐大的中國家庭選擇英國私校留學或遊學,當我們談論『英式貴族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遊歷五國之後,我回到中國。
今天我們面對世界面向未來,又格外提倡傳統文化。
我們的傳統,能為世界的未來貢獻什麼?
什麼值得今天的孩子去學習?
如果說傳統是現代的童年,中國古人早就提出十分先進的理念。
在芬蘭,「憤怒小鳥」的聯合創始人向我講起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不就是「快樂教育」嗎?只是我們遺失了曾經有過的。這部紀錄片註定無法解開中國父母的補課焦慮,升學壓力。
但我願與你分享,旅途上的驚喜、感動,與觀念刷新。因我堅信,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你也產生新的疑惑,去尋找就會有所獲。在芬蘭森林課堂,我以為孩子們要學習「野外生存」,或者植物們生僻的拉丁名字。老師讓他們聞樹木的氣味,然後「憑想像」講個名字。天,沒有正確答案!印度老師講到孩子使用網際網路而減少書本閱讀的問題時,竟然說「我自己就從小不愛看書,有些孩子生來就是視覺型的!」原來我們的教育體系一直是「獎賞」文字型孩子,而那些從小在課本邊緣畫漫畫的孩子只是被指責「開小差」。13歲的以色列孩子,遞上的名片是CEO(執行長)、Founder(創始人),在他們的文化中失敗並非終點,
不停嘗試就是英雄。英國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最大的分別,
在於花更多時間和金錢教授「沒有用的東西」,如戲劇表演,如修理汽車…… 最感動是日本校長的手書條幅:
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大人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教育了自己。是孩子教育了我們。一個95後女同事,和我一起去芬蘭時,開始對這個話題毫無興趣,因為她自己並不打算結婚,也不想生育。看到滿地亂爬的孩子們,一臉「這是什麼鬼」的表情。
可是她被芬蘭家長、老師對孩子的平等態度打動了。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偵探小說,可是父母一句話:「你能看點有用的書」嗎?一下子打消了她的閱讀興趣。
我也是因為對學習與生命的頓悟,淚灑芬蘭課堂。
整個旅程,是一個更新自我的過程。本意是為孩子去尋找最好的教育智慧,卻發現:
眼見種種迫我思考,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不是太窄了?我們為何輕易打擊孩子?
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定義,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安排。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在西安,一個以「養成批判性思維」為宗旨的夏令營,讓我找到了解釋「媽媽工作是為什麼」的新語言。
十幾個孩子初次聚集在一起,營規的建立來自孩子們寫清單,整理出自己(完全從個人角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直接反應。
根據大家的喜好,約法多章。
任何至上而下、未經討論的規定,會引起遵守者天然的排斥與反感,自下而上則迎刃而解。我想到,也可以讓孩子們列出「喜歡和不喜歡」媽媽出差的原因。
他們「不喜歡」,因為媽媽不在身邊,
但竟然也有「喜歡」之處,因為媽媽每次回來,都能帶來一些新的東西分享。最終兩個孩子約定我每年可以出差六次,每次不超過七天,總計42天,臨時增加可以向他們申請。執行程度看起來取決於他們數學學得好不好了。
我們還討論了錢的重要、工作帶來的滿足,女兒說她不能決定未來要當一個太空人還是畫家還是動物管理員還是足球運動員。
最近一次離開時,兒子沒有哭,只是塞給我一張恐龍抽象畫(抽象到看不出來是恐龍)帶在路上。
我們都將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們創造的未來之中。誇張一點說,教育,也是關乎我們所有人的命運。我是一個為自己解困惑的母親,與你分享旅程所見所感,一切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相互啟發。相信我的旅程終點只是你的思索起點。
寫在後面:
這部高達9.1分的教育紀錄片,我們在一年前推薦過。
很多媽媽在看完之後,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反饋。但也有很多,是延伸在影片之外的思考和疑問——
雖然很感動,但是畢竟國情不一樣,這些教育的好的方式怎麼樣才能用到我們的體系裡來呢?很羨慕芬蘭的教育啊,但是自己在施行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真的不是一般的多……想要更多具體的方法和建議。
周軼君老師的這部紀錄片,提供了一個理念,先告訴大家:關於教育,完全可以有不一樣的可能。
但究竟父母需要擁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才能幫助孩子擁有更好的視野和人生呢?
怎樣的家庭教育模式,才能幫孩子跳出現有的教育體系的桎梏,擁有快樂童年的同時,也能擁有世俗意義的「成功」呢?
……
這個問題,周軼君老師思考了一年。
也經過一年的緊密溝通,Momself請來了周軼君老師本人,結合她對中國和他國教育的洞察,以及她的教育經驗,集成一門真正聯繫「窗外事」的現實養育課。
我們其中一位主筆聽完第一節課後,笑著感慨:
這門課程,我們緊鑼密鼓地籌備了六個月,幾經波折,終於定檔在12月9日正式上線!
敬請關注當天的頭條文章。
現在,我們想聆聽你的聲音。
你對這門課程的期待是什麼呢?
作為媽媽,最希望在這門課程中得到什麼樣的幫助呢?
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你的每一個意見,我們都會認真收集考慮~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