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2021-01-16 Momself

Momself大表姐:


今天的文章,我認為有孩子的父母,必看

一、不說教,只有極致到教育瞬間的體驗;
二、不迷信國外,裝了一肚子「中國式家長的問題」,並一直致力於尋找答案;
三、作者,周軼君,一位有豐富閱歷、有國際視野、有見地的記者、主持人……

也是,一位積極思考孩子教育,並實踐於生活的高知母親

她不想讓孩子承受太多壓力,但更不想,讓孩子輸在未來。

在焦慮與矛盾的衝擊下,她沒有隨波逐流,下定決心做了一件事:

我要用我的資源、我的身體、我的經歷,親自去解答。

總結成一句話:

雖然沒有完美的教育方式,但現在,你完全可以選擇另外一種模式,讓孩子更優秀的同時,更從容。

文 | 周軼君

整理 | 風眠

孩子需要教育嗎?


我十幾歲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冒出一個念頭:

我可不要小孩,否則還得把學車的過程再給他們教一遍,太煩人了。

今天我有兩個孩子,3歲和6歲。

「重複」是我的主要動作。

正是為人父母乏味的一面,讓「教育」這件事情默默成了一個不太討好的話題。

它引發焦慮,尋求速決,很少令人身心愉悅。我曾經莽撞地行走在世界各地。有了孩子後,以為會停頓下來,但很快發現在過去經驗的「小世界」裡容易陷入困境。

首先是語言的貧乏。「媽媽,你不要走。」兒子趴在拉杆箱上,計程車已到樓下。

臨時來替班的外婆對外孫說:「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給你們買玩具買好吃的?」

咦,媽媽工作只是為了錢嗎?媽媽工作你們就可以不斷要玩具?這麼說是不是讓孩子覺得自己很可恥?

我想擺脫「上一代」的語言,卻沒有新的詞彙。

如何在十秒之內有力說明媽媽工作是為了什麼?為人父母都是無證駕駛。

我們這一代人,接受的幾乎都是「自然主義教育觀」:

「看,不也把你們養大了嘛!」
「你們不都挺好嘛!」

我覺得有些事情隱約不對,卻沒有答案,連問題本身有時都難以描述。

「爸爸媽媽不工作,怎麼有錢養你」是個非常糟糕的說法,卻沒有新的語言去回應。


   我們以慣性教育下一代。我們需要新的溝通方式

一位印度爸爸說起,他出生在偏遠地區,小時候聰明過人,一家人傾盡所有送他去好學校念書。

學成之後通過一場難度極高的資格考試,「通過那次考試之後,我知道自己一定會被大公司聘用,這一輩子不用愁了。」

果然他成了跨國公司高管。

他的兒子今年十歲,一出生錦衣玉食,入貴族學校輕鬆學習。

可是,你不會想到,這位爸爸說,「我兒子的人生將比我更難。因為我知道自己通過一場考試,這輩子就獲得了成功,獲得了安全感。可是他要面對的世界,你根本不知道『考試』在哪裡,什麼時候才是競爭的終點。」 未來不再有標準答案了。很快不再有穩定的高薪職業了。

我們下一代的難題不是學什麼,

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學習」

去年被問起有沒有任何做紀錄片的想法,我很快在咖啡廳一張餐巾紙上寫下了《他鄉的童年》標題和目的地。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只用了十分鐘,似乎醞釀已久。

並沒有,或許只是我的職業習慣:去大世界裡解困惑。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五個各具特色的國家。

我不是專家,開始這個項目之前對他們的教育體系了解甚少。

但我追求的不是實操層面的育兒經驗,解決問題的ABC妙招。我從「社會」這個更大的面向,尋求啟迪:「芬蘭學校不考試,孩子為什麼在國際測試中成績那麼好?一個小國家,為什麼全球知名的創意設計那麼多?對他們來說,競爭意味著什麼,成功如何定義?」「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教育』,跟我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嗎?」「印度的公共教育並不值得稱道,為什麼跨國企業中印度CEO那麼多?印度人不滿意教育體系如何自救?」「以色列生活在四鄰的敵意中,為什麼反而成了『創業之國』?每年有那麼多中國企業去考察猶太神話,有沒有看一看他們是在怎樣的觀念中長成的?」「數量龐大的中國家庭選擇英國私校留學或遊學,當我們談論『英式貴族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遊歷五國之後,我回到中國。

今天我們面對世界面向未來,又格外提倡傳統文化。

我們的傳統,能為世界的未來貢獻什麼?
什麼值得今天的孩子去學習?

如果說傳統是現代的童年,中國古人早就提出十分先進的理念。

在芬蘭,「憤怒小鳥」的聯合創始人向我講起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那不就是「快樂教育」嗎?只是我們遺失了曾經有過的。這部紀錄片註定無法解開中國父母的補課焦慮,升學壓力。

但我願與你分享,旅途上的驚喜、感動,與觀念刷新。因我堅信,當你眼界寬闊,看待這些問題會有不同的答案。當你也產生新的疑惑,去尋找就會有所獲。在芬蘭森林課堂,我以為孩子們要學習「野外生存」,或者植物們生僻的拉丁名字。老師讓他們聞樹木的氣味,然後「憑想像」講個名字。天,沒有正確答案!印度老師講到孩子使用網際網路而減少書本閱讀的問題時,竟然說「我自己就從小不愛看書,有些孩子生來就是視覺型的!」原來我們的教育體系一直是「獎賞」文字型孩子,而那些從小在課本邊緣畫漫畫的孩子只是被指責「開小差」。13歲的以色列孩子,遞上的名片是CEO(執行長)、Founder(創始人),在他們的文化中失敗並非終點,不停嘗試就是英雄。英國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最大的分別,在於花更多時間和金錢教授「沒有用的東西」,如戲劇表演,如修理汽車…… 最感動是日本校長的手書條幅: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大人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實際上教育了自己。是孩子教育了我們。一個95後女同事,和我一起去芬蘭時,開始對這個話題毫無興趣,因為她自己並不打算結婚,也不想生育。看到滿地亂爬的孩子們,一臉「這是什麼鬼」的表情。

可是她被芬蘭家長、老師對孩子的平等態度打動了。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看偵探小說,可是父母一句話:「你能看點有用的書」嗎?一下子打消了她的閱讀興趣。

我也是因為對學習與生命的頓悟,淚灑芬蘭課堂。

整個旅程,是一個更新自我的過程。

本意是為孩子去尋找最好的教育智慧,卻發現:
眼見種種迫我思考,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不是太窄了?我們為何輕易打擊孩子?

教育,歸根結底是對「人」的定義,是一個國家對未來的安排。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在西安,一個以「養成批判性思維」為宗旨的夏令營,讓我找到了解釋「媽媽工作是為什麼」的新語言。

十幾個孩子初次聚集在一起,營規的建立來自孩子們寫清單,整理出自己(完全從個人角度)「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的直接反應。

根據大家的喜好,約法多章。

任何至上而下、未經討論的規定,會引起遵守者天然的排斥與反感,自下而上則迎刃而解。

我想到,也可以讓孩子們列出「喜歡和不喜歡」媽媽出差的原因。

他們「不喜歡」,因為媽媽不在身邊,但竟然也有「喜歡」之處,因為媽媽每次回來,都能帶來一些新的東西分享。最終兩個孩子約定我每年可以出差六次,每次不超過七天,總計42天,臨時增加可以向他們申請。執行程度看起來取決於他們數學學得好不好了。

我們還討論了錢的重要、工作帶來的滿足,女兒說她不能決定未來要當一個太空人還是畫家還是動物管理員還是足球運動員。

最近一次離開時,兒子沒有哭,只是塞給我一張恐龍抽象畫(抽象到看不出來是恐龍)帶在路上。我們都將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們創造的未來之中。誇張一點說,教育,也是關乎我們所有人的命運。我是一個為自己解困惑的母親,與你分享旅程所見所感,一切沒有正確答案,只有相互啟發。相信我的旅程終點只是你的思索起點。 



 寫在後面:


這部高達9.1分的教育紀錄片,我們在一年前推薦過。


很多媽媽在看完之後,留下了很多動人的反饋。但也有很多,是延伸在影片之外的思考和疑問——

雖然很感動,但是畢竟國情不一樣,這些教育的好的方式怎麼樣才能用到我們的體系裡來呢?

很羨慕芬蘭的教育啊,但是自己在施行的時候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真的不是一般的多……想要更多具體的方法和建議。


周軼君老師的這部紀錄片,提供了一個理念,先告訴大家:關於教育,完全可以有不一樣的可能。


但究竟父母需要擁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才能幫助孩子擁有更好的視野和人生呢?


怎樣的家庭教育模式,才能幫孩子跳出現有的教育體系的桎梏,擁有快樂童年的同時,也能擁有世俗意義的「成功」呢?

……


這個問題,周軼君老師思考了一年。



也經過一年的緊密溝通,Momself請來了周軼君老師本人,結合她對中國和他國教育的洞察,以及她的教育經驗,集成一門真正聯繫「窗外事」的現實養育課


我們其中一位主筆聽完第一節課後,笑著感慨:



這門課程,我們緊鑼密鼓地籌備了六個月,幾經波折,終於定檔在12月9日正式上線!


敬請關注當天的頭條文章。


現在,我們想聆聽你的聲音。


你對這門課程的期待是什麼呢?

作為媽媽,最希望在這門課程中得到什麼樣的幫助呢?


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你的每一個意見,我們都會認真收集考慮~謝謝。

相關焦點

  • 周軼君 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 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再加上看了瑪麗亞·蒙臺梭利的《童年的秘密》,「你簡直不知道要怎麼教育孩子了。因為孩子永遠是對的。」周軼君陷入一種困頓當中,作為成長於80年代的獨生女,她經歷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看到了社會變革帶來的觀念改變以及並未與之同步的大眾行為,她不想再用父輩的方式思考和表達。
  • 周軼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今年8月,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優酷獨家播出了。但是關於童年,關於教育,可以討論、需要討論的,遠不止如此。繼《他鄉的童年》之後,看理想已經正式上線周軼君的新音頻節目——《你好,童年》,在這其中,我們將納入更多人,探討更多中國教育的問題,也解答更多觀眾的具體疑惑,希望會繼續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收穫。
  • 專訪丨周軼君: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周軼君的女兒‌‌六歲,上小學一年級,兒子三歲還在幼兒園,周軼君笑著對澎湃新聞記者說,所以為什麼做「童年」,不做中學大學,其實是有私心。周軼君強調說,作為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並不是告訴大家,我找到了最好的一個辦法。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該片的導演、主持人、統籌是同一個人,周軼君。她曾是新華社戰地記者,也曾是全世界唯一駐加沙的女記者,後來活躍於《圓桌派》《鏘鏘三人行》等談話類節目,開專欄,出書,作品《在埃及數駱駝》進了小學語文課本。
  • 周軼君:關於人生和成長,我們可以更鬆弛一點丨明薦
    這句話,幾乎概括了我拍攝《他鄉的童年》所有六集之後的感受:當我們討論童年時,這世界已經很老了。我們對教育感到焦慮,常常因為我們只看見眼前筆直而狹隘的那一條所謂「成功」,所謂「人生」的標準道路。可是,這世界蒼茫遼闊,繁華幽深 ,童年的眼睛本來最能與之接通,探究其秘密。如果從童年開始,就被送上一條人為的「成功」傳輸帶,一個勁身不由己往前趕,那豈不是對生命的一筆糊塗帳。
  • 她是出生入死的戰地記者,曾離死亡只有50米,如今為中國孩子尋找童年
    這是周軼君在咖啡館的一張紙巾上寫下的內容,她正籌劃著拍攝一部跨文化教育紀錄片。 接下來的日子裡,她遊歷了紙巾上寫下的五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探訪三十餘所教育機構,周軼君希望:當中國父母能夠看到外面世界有不一樣的選擇,他們的想法也可能會變得不一樣。 她為這部紀錄片取名為《他鄉的童年》。
  • 周軼君:向世界的好教育要方法百度雲分享
    低價好課網課資源共享:周軼君:向世界的好教育要方法】孩子的教育,我們以為自己是「知道,只是做不到」,其實我們是「不知道
  • 周軼君:沒有一個孩子的將來是完美的 | 尋麓書館
    今年8月,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上線,短短三個月,收穫了豆瓣9.0的高分。導演周軼君走訪了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國五個國家,從學校、老師和父母多個角度,呈現了不同社會對教育的態度和思考,更貼切的說,是他們關於「成長」的思考。周軼君說,當我們談論童年的時候,世界已經很老了。人們對教育充滿了焦慮,卻遺忘了童年。
  • 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 9.1分紀錄片記錄日本幼兒園:從日本的教育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麼
    童年,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態度和行動力。所以,要重視童年教育,是教育界默認的一個事實。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 周軼君:父母對我的人生方向從不設限,這是他們給我的最大財富
    她做主持、寫書,近年又開始關注教育,拍攝了在家長圈、教育界引發熱議的《他鄉的童年》。這些事都讓人感到,在她身上有一種十足的「硬核」氣質,這讓她不斷突破自我,衝出邊界,做出一件件引人注目的事。在這次採訪中,我們試圖追尋,這種「硬核」氣質是如何養成的。擁有這種氣質的孩子不需要去戰地,採訪政要,卻一樣可以大膽進取,過上與眾不同的人生。
  • 喜歡|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昨天看了2集《他鄉的童年》,其中有關於芬蘭的教育讓我非常感動。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探訪日本網紅幼兒園,令人羨慕的快樂素質教育,帶給我們的思考
    我和小勳老師討論得很晚,現在這樣的教育模式到底優在哪裡?我們這一代的教育環境,遠比現在單純,但一樣不耽誤我們成才,我們還是長成了人人誇讚的後浪。我今天看了一部紀錄片,一位叫周軼君的記者,他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的學校,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
  • 春節適合在家玩的7個親子遊戲,來自世界教育強國的創意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我在探索過程中,學到並用起來,7個符合標準甚至遠超標準,且動靜皆宜的小遊戲。 7個小遊戲的「出生地」,是周軼君老師跟我們Momself的合作課程——《向世界的好教育要方法》。周軼君,著名的戰地記者,同時也是一位高知媽媽。
  • 這些酷女孩,決定唱著歌,握緊生活的方向盤
    伴隨著舒緩流動的歌聲,三個打扮時髦的都市女孩在炎熱的夏日傍晚,乘著一輛拉風的越野車,彼此鼓勵、互相打氣,在城市中展開一場愜意而溫柔的逃離。粉發爆炸頭女孩受夠了辦公室日復一日、格格不入的「軟禁生活」,想起自己被擱置的樂隊夢,飛奔上車,倚著車窗,任由帶著日曬餘溫的風掃過自己的臉。
  •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告訴我們,教育是教人們掌握如何運用知識的藝術。作為教師,應該主動去挑戰現存的教育盲區,去適應新的教學方式,以自己的專業能力,去轉化那些對於學生來說生澀難懂的內容。如果學生自己都能學會並能熟練運用,那學校的價值如何體現?
  • 《童年河》用淺入淺出的方法,阿爹現身說法,教育雪弟做人的道理
    這個穿插在了這裡的故事,表面上和雪弟的童年沒有太大的關係,實則上,是有著大大的關係,阿爹通過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曾經發生在這裡的故事,讓孩子們銘記這段歷史,教育孩子們,當年上海人民如何在侵略者的耀武揚威下崛起的,一聲「中國萬歲」!是中國人力量的崛起,是震撼人心的舉動。
  • 《童年的秘密》:讓你的孩子變幸福的秘方
    vvv 今天要給大家拆的書是:《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是義大利作家瑪利亞·蒙臺梭利創作的心理學研究圖書,主要講述了兒童的成長需要依靠他們自身不斷的有意識的、自主的、獨立的與外界環境進行活動(書中稱為工作)來獲得。
  • 女童車內自救,提升寶寶安全意識,日本幼稚園怎麼做安全教育?
    計劃建議:幼兒園的生活中,小朋友們不但要養成注意安全的態度,也要建立安全的生活習慣,發現危險時能及時求助。所以,在糖糖所在的幼兒園,安全教育課跟生活課等等一樣重要,而且具有完善的體系,主要分為災害安全、交通安全和生活教育三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