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2020-12-10 消費新文娛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

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正是有了這份疑惑,才有了這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周軼君走訪了日本、英國、印度等國家,用鏡頭記錄下這些不同國家的教育方式。

那麼有些是發達國家教育體制與我們相差很多,對我們教育孩子幫助不大,所以今天就著重說一說,日本這個國家的教育方式。

1、禮儀教育

近些年來,隨著媒體的發達,越來越多的「熊孩子」作惡的事情被我們注意到。對大人無禮、不講禮貌、隨意破壞公共物品、在公眾場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日本則是出了名的講禮儀的國家,常見日本人的小學生過完馬路之後,對人行道兩側停止的車輛恭敬地鞠了一躬。

在《他鄉的童年》中,周軼君走訪了一本日本幼兒園,切身地感受到了日本幼兒園是如何培養孩子禮儀的。

比如幼兒園的操場上,會有一個水龍頭,便於孩子結束遊戲清洗自己,但是很特別的一點是,幼兒園會把原本的水槽都被拆掉。

如果孩子不及時關水,就會弄溼自己的衣服和腳,這樣一來,孩子就都學會了及時關閉水龍頭,並節約用水。

比如會故意安裝一個「關不嚴的門」,如果孩子忘記隨手關門,就會感受到透過門縫傳出來的寒氣。

其實這就是「自然後果法」的運用。不去對孩子說教或者是呵斥,只是讓他感受到「過失」的後果。那麼不用別人說,自己就會主動改正。

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

2、獨立教育

孩子雖然那小,但是很多事情完全都可以獨立,只不過是我們作為家長捨不得放手,或者說,家長並不相信孩子。

那麼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孩子獨立能力差,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在精神上,無法對自己的事情負責。

在《他鄉的童年》中,能看到4歲小花早上起床後,可以獨立完成洗臉刷牙、穿衣服,以及整理書包等全部工作。

能夠看到3歲的太和田一平不知道如何收拾自己的玩具,但是媽媽沒有幫他忙,而是引導他,教他如何把玩具收拾起來。

而且在接送孩子的路上,很少會有家長給孩子背書包。

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力所能及的,那麼家長就要允許孩子自己去做,這樣才是在真的對孩子好,當孩子有了足夠的獨立性,孩子才能逐漸學會對自己負責。

並且,當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時候,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才會真的學會承受壓力和困難,以及學會如何和他人合作。

為了幫助孩子養成好禮儀、獨立好習慣,推薦一套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副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傾情推薦的繪本《好孩子好品質》。

全書12冊,每一冊8個故事,12冊共92個故事,從多個角度全面地幫助孩子養成好行為,好品質。

12冊包括培養孩子好習慣的《我有生活好習慣》、《我們都要守規則》、《我會關心別人》、《做最好的自己》、《我是能幹的小孩》。

抗挫折的——《我不怕困難》、自我保護的——《我會保護我自己》。

幫助孩子養成好的社交能力的《上小學,我不怕》、《我愛交朋友》、《我會管理我自己》、《幼兒園裡我最棒》、《我是自信的小孩》。

書中故事都是通過小主人公大豆和小蔥、妞妞等人生活來引導孩子。書中的圖畫採用了糖果色系,看著明亮但是不扎眼。而且有足夠的留白部分,更容易抓到重點。

書籍採用了精緻的禮盒裝,同時還贈送成長樹身高尺,並且掃描書中二維碼,可以免費聽有聲故事。

以及推薦情商培養書籍《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由浙少出版,積累銷量突破5000萬冊。

除了有抗挫折的逆商教育主題繪本,也有以社會交往、性格教育、財商教育、性教育、行為習慣、情緒管理、品格培養等為主題的繪本。

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和小朋友相處、擁有好習慣好品質、合理表達情緒,以及了解金錢概念,和有性別概念。

每個主題後面都有「給父母的話」,可以讓父母們了解相應的兒童學知識,更好地解決育兒困惑。推薦給各位家長。

相關焦點

  • 教育|紀錄片推薦——日本教育
    一部名為《日本的學校午餐》的紀錄片,是號稱震驚世界的日本小學生吃午飯的短片,雖然視頻中只是紀錄了吃午飯這一件事,卻能從中看出日本教育的優秀。圖片來源於紀錄片 《日本的學校午餐》紀錄片主人公Yui是一名五年級的小學生,這部紀錄片便是以她為線索進行的拍攝。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當你看到世界那麼大,教育方式也很多元時,相對來說就沒那麼焦慮。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大概就是教育。
  • 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揭秘日本強大原因,家庭早教刻不容緩
    最近在看一部紀錄片叫《他鄉的童年》,它被網友評為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播出僅3集,豆瓣評分就達到9.2的高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一位二胎媽媽、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並記錄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的教育現狀,最後回到中國記錄下自己對國外教育的見聞及一些思考。
  • 9.1分紀錄片記錄日本幼兒園:從日本的教育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麼
    童年,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態度和行動力。所以,要重視童年教育,是教育界默認的一個事實。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Netflix這部紀錄片告訴你:為何孩子會掉進沉迷手機的陷阱?
    讓「沉迷手機」的孩子擺脫「沉迷」?這可不是孩子有足夠意志力就能做到的事情。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用新的角度和身份重新認識手機,或許會對我們改變和預防孩子的沉迷問題更有幫助。流媒體播放平臺奈飛(Netflix)公司上個月推出了一部紀錄片《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播出即引發熱議,目前在國內豆瓣上的評分達到8.6分。看完讓我對「沉迷手機」這件事有了深一層的了解,明白到這不是孩子愛不愛學習或者靠意志力就能抵禦的事情。說回這部片子。
  •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1%的贏家:這部9.0高分電影續作,教孩子普通與...
    2009年,《三傻大鬧寶萊塢》以詼諧幽默的喜劇外殼,毫不留情地用鏡頭揭露了和中國相似的教育問題,這部9.2分的電影至今仍位列豆瓣電影Top250的第13位。 自那之後,印度電影簡直跟開了掛一樣。 不管是諷刺印度重男輕女的《摔跤吧!爸爸》,還是詮釋了「別讓孩子輸在起點」的《起跑線》,無一不在中國市場引起了強烈反響。
  • 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紀錄片《生命·成長》第二季,紀錄片邀請了教育學、心理學、生命工程學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共同探討教育的可能性。紀錄片以純訪談的形式展開,清晰明了,大咖們的觀點深入淺出。關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
  • 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一個小國家,為什麼全球知名的創意設計那麼多?對他們來說,競爭意味著什麼,成功如何定義?」「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教育』,跟我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嗎?」「印度的公共教育並不值得稱道,為什麼跨國企業中印度CEO那麼多?印度人不滿意教育體系如何自救?」「以色列生活在四鄰的敵意中,為什麼反而成了『創業之國』?每
  • 不知道怎麼陪孩子?這幾部高分紀錄片解救你!
    宅家一個多月了在這段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很多家長為了豐富孩子們的宅家生活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其實和孩子一起在家的時間裡偶爾陪孩子看看紀錄片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小編就為各位家長準備了幾部高分紀錄片通過這些紀錄片足不出戶也可以帶孩子看世界
  • 孩子暑假必看的50部神級紀錄片,每一部都好看到炸裂!
    可以收藏起來,以後慢慢看哦~自然類1. 《地球脈動》出品時間:2006-02-27豆瓣評分:9.7分2006年BBC出了一部直到如今都被很多人奉為絕對經典的自然紀錄片《地球脈動》。這部紀錄片一經播出就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和討論,用獨特的視角向我們展示了地球的壯麗輝煌。
  • 豆瓣9.5!這部BBC巨製史詩級科幻紀錄片,帶孩子了解八大行星的故事
    最近播出的BBC紀錄片《行星》,就為我們上演了太陽系八大行星的歷史大劇。BBC《行星》 總共有5集,在豆瓣上有9.5的高分。這部紀錄片和以往的宇宙知識類的紀錄片不同,《行星》不是在跟你講複雜的天文知識,而是把八大行星當成了人物角色,講述行星自己的生命故事。
  • 這部來自日本的神仙兒童節目看得讓人停不下來!藝術啟蒙推薦必看...
    當孩子說不知道怎麼畫時,父母千萬不要代勞,而是和孩子討論,再帶著孩子觀察。去年,我和熊亮老師交流時,他也一再說,自己是畫家,他教女兒首先不教技巧,而是教觀察,形成空間思維很重要。那麼這部《啊!設計》就把抽象的「空間思維」生動形象化了,可以拆解,可以重新組合,可以發現尋常生活中那些不尋常的美感。
  • 我們採訪了這個火遍全網的日本人!拍出9.9分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導演就是前陣子拍攝了《南京抗疫現場》的竹內亮 這個日本人拍的《南京抗疫現場》,登上雅虎首頁,火成「防疫教材」團隊一貫的拍攝風格就是無臺本、輕鬆、滿滿真實感的,代表作品是《我住在這裡的理由》。而這一次,導演抱著告訴全世界武漢真實的樣子的出發點。
  • 故宮為孩子打造的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當我們,當然包括孩子們,先對故宮有了一些了解,再去打開那扇長存許久的大門,你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正緩緩像你走來,就連故宮的貓,眼睛裡也全是故事。故宮自今年5月1日起已經開禁,門票接連幾天售罄。這些紅牆黃瓦裡究竟有什麼秘密能讓人絡繹不絕?
  • 專訪丨周軼君:教育孩子,我們是不是捨本逐末了?
    周軼君強調說,作為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並不是告訴大家,我找到了最好的一個辦法。已經播出的日本和芬蘭兩集,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日本幼兒園強調孩子的獨立自主性,另一方面也注重孩子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而芬蘭更注重孩子自身能力培養,在去競爭化的學習氛圍裡,芬蘭的孩子們更加容易自發地去學習,揚長避短髮現自己潛在的能力。片中,沒有競爭的芬蘭教育,怎樣告訴孩子什麼是成功或失敗?貧富差距極大的印度,怎樣用網絡教育彌合孩子之間的差距?
  • 英國小學的教育,竟已經這麼牛!這一部紀錄片,爸媽營手工贊!
    前段時間,爸媽營的編輯團隊看到了一部紀錄片,話題很有意義:你覺得未來的教育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想通過一部紀錄片《你好,未來人類》,來和各位爸媽一起探討這個問題。浸潤在這樣隨時隨地的科技教育中,這些未滿12歲的孩子們很容易得到答案:「你的住址,因為人們會通過這個找到你」。如何才能不當鍵盤俠?怎樣才能防止網絡霸凌?這群小學生早就了解的清清楚楚!
  • 央視教育紀錄片《鏡子》,你到底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紀錄片選取了鏡子的題材,將孩子與家長作為鏡子的兩面。並非以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為目的,紀錄片的推出是為了警醒當代家長對教育事業的鬆懈,讓家長們重新審視自身問題。孩子的教育問題,是每個父母一生中的必修課。不僅是孩子需要得到教導,對於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 這部紀錄片告訴你
    《有錢人生》這部紀錄片正好滿足了我的想像。這部紀錄片分成六個部分,基本囊括了有錢人的全部人生。富豪也是分階層的,有普通富豪,當然也有超級富豪,窮人也有普通窮人和超級窮人吧,有錢人的人生,真的是超乎你的想像,他們的遊艇、跑車、私人飛機、豪宅等等就是玩具,他們也炫富,比誰的遊艇更大,誰的老婆更迷人。玩具:各種樣式的跑車,遊艇,私人飛機。
  • 日本人如何在災難後治癒心理創傷?這部8.9分的新劇提供了一個標本
    那種感覺,就像不會遊泳的人被按在水中,撲騰半天,只見水花。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和孩子討論這些話題:死亡、痛苦、抑鬱...直到我打開這部日劇,發現了答案。《療愈心中的傷口》心の傷を癒すということ這部1月底在日本開播的迷你劇,只有4集,豆瓣8.9分,堪稱近期最佳日劇。故事發生於25年前的一場大災害,1995年阪神大地震,死亡人數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