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火得不要不要的,成都某幼兒園還特設演講專題,分享其中的所見所悟所感。記者周軼君先後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記錄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幼兒教育理念。園助今兒想聊聊第一集《日本篇》。
眾所周知日本的學前教育堪稱世界一流, 紀錄片透過兩所網紅幼兒園——大阪的蓮花幼兒園和東京的藤幼兒園,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教育的窗,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幫助孩子的成長?
※蓮花幼兒園重視體育精神,在今年4月之前,學校四季都會讓孩子赤裸上身,鍛鍊身體,後來迫於輿論壓力暫停
1
製造麻煩,
只為不給別人添麻煩。
一直以來,日本被認為是嚴謹到變態的國家,嚴守秩序規則,追求極度完美。透過《他鄉的童年》我們了解到日本人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照顧他人的心情與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同理心。當然還有他們極度崇尚的集體主義。
「做事情要徹底」這是藤幼兒園園長的信念。在藤幼兒園,那個被記者誤認為是壞了的門,原來是故意設計成不能自動閉合,只為提醒孩子如果你不把門關嚴,冬天會讓靠近門的同學感到冷。
而水龍頭下面不設水槽,讓孩子們看到不關水龍頭會弄溼自己的鞋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環保,不給自然添麻煩。
進門前的地板上印著鞋子圖案,是為讓孩子知道脫下來的鞋子要擺正,看似細微卻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
操場中間是高低不平的草坪,孩子可以選擇自己與別人的距離。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不平整孩子摔了怎麼辦?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去做,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去做。
4歲的若松花果就讀於蓮花幼兒園,和其他中國小朋友一樣,她也賴床。但當若松花果被媽媽叫醒後,洗臉、掛毛巾、換衣服、疊睡衣……每一項都自己做,沒有媽媽的催促,也沒有媽媽的幫忙。「雖然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但也讓她學會在一天裡努力做到最好。」
點擊播放 GIF 0.0M
紀錄片裡,我們看到每一個孩子入學時大包小包都是自己拿,到學校自己換鞋、放鞋,而在我們身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著背書包、追著餵飯、哄著入學的比比皆是。
3
觸摸真實
才是最真實的童年
身邊大多數都是8090後父母,我們所經歷的童年沒有豐沛的物質,卻是自由、自然、自我的。爬樹摘果子、掏鳥窩,下河抓魚、撈河蚌......沒有大人的過度束縛,沒有那麼多小心翼翼。而現在的孩子只能在商場裡釣釣塑料魚。
過度保護是阻礙孩子探索的天敵。在蓮花幼兒園和藤幼兒園,我們看到孩子赤腳晨練,攀爬大樹,腿上有淤青,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快樂。
點擊播放 GIF 0.0M
養馬,種花,種菜,晾曬洋蔥......過生日的小朋友當天可以騎馬,也許真實才是我們走進真實社會最重要的一扇門。與其每天拿著繪本教孩子各種植物、動物,不如帶她去看看真實的世界。
4
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蓮花幼兒園的園長卻把「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寫出來掛在了幼兒園的牆上。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並不是支配關係,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在成長,從這個角度看,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目前,在國內外幼兒園「家長課堂」都非常火,日本更是做得極致。因為作為家長的我們同樣需要學習,教育必須放在家庭、社會等元素裡面去思考和踐行。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大家在認可的同時,也對日本教育提出了質疑,這樣強調集體、統一、秩序,是否會壓抑了個體情感和需求的表達?同樣,在學校教育中把握集體教育和個性培養的方式分寸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學校是民族意志和社會意識形態浸潤的主要場所。園助探訪了近50所幼兒園,我們的學校談得最多的莫過於雙語、國際、西方教育理念,而在紀錄片裡園長把孟子「不為也,非不能也」掛在牆上時,我們的傳統卻在異國他鄉被保留、流傳.......
我們的教育,總是讓無數的家長處於焦慮之中,總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對教育感到焦慮,常常因為我們只看見眼前筆直而狹隘的那一條所謂「成功」,所謂「人生」的標準道路。
可是,這世界蒼茫遼闊,有趣的事這麼多 ,孩子們就應該去探索世界,在自然中獲得對生命萬物的覺察和尊重,成為生命的底色。這部片看完也許依然無法解開父母的焦慮,但我願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驚喜與感動,觀念一次次的刷新。
最後,孩子們,我們慢慢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