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高分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解析日本網紅幼兒園,家長必看

2021-01-08 騰訊網

最近豆瓣評分9.2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火得不要不要的,成都某幼兒園還特設演講專題,分享其中的所見所悟所感。記者周軼君先後走訪:日本、芬蘭、印度、以色列、英國,記錄了不同國家不同的幼兒教育理念。園助今兒想聊聊第一集《日本篇》。

眾所周知日本的學前教育堪稱世界一流, 紀錄片透過兩所網紅幼兒園——大阪的蓮花幼兒園和東京的藤幼兒園,給我們打開了一扇教育的窗,值得我們反思的是——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幫助孩子的成長?

※蓮花幼兒園重視體育精神,在今年4月之前,學校四季都會讓孩子赤裸上身,鍛鍊身體,後來迫於輿論壓力暫停

1

製造麻煩,

只為不給別人添麻煩。

一直以來,日本被認為是嚴謹到變態的國家,嚴守秩序規則,追求極度完美。透過《他鄉的童年》我們了解到日本人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照顧他人的心情與感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同理心。當然還有他們極度崇尚的集體主義。

「做事情要徹底」這是藤幼兒園園長的信念。在藤幼兒園,那個被記者誤認為是壞了的門,原來是故意設計成不能自動閉合,只為提醒孩子如果你不把門關嚴,冬天會讓靠近門的同學感到冷。

而水龍頭下面不設水槽,讓孩子們看到不關水龍頭會弄溼自己的鞋子,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環保,不給自然添麻煩。

進門前的地板上印著鞋子圖案,是為讓孩子知道脫下來的鞋子要擺正,看似細微卻在潤物細無聲中引導孩子行為習慣的培養。

操場中間是高低不平的草坪,孩子可以選擇自己與別人的距離。看到這裡,你是不是在想,不平整孩子摔了怎麼辦?

2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願意去做,而是我們沒有給他們機會去做。

4歲的若松花果就讀於蓮花幼兒園,和其他中國小朋友一樣,她也賴床。但當若松花果被媽媽叫醒後,洗臉、掛毛巾、換衣服、疊睡衣……每一項都自己做,沒有媽媽的催促,也沒有媽媽的幫忙。「雖然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但也讓她學會在一天裡努力做到最好。」

點擊播放 GIF 0.0M

紀錄片裡,我們看到每一個孩子入學時大包小包都是自己拿,到學校自己換鞋、放鞋,而在我們身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幫著背書包、追著餵飯、哄著入學的比比皆是。

3

觸摸真實

才是最真實的童年

身邊大多數都是8090後父母,我們所經歷的童年沒有豐沛的物質,卻是自由、自然、自我的。爬樹摘果子、掏鳥窩,下河抓魚、撈河蚌......沒有大人的過度束縛,沒有那麼多小心翼翼。而現在的孩子只能在商場裡釣釣塑料魚。

過度保護是阻礙孩子探索的天敵。在蓮花幼兒園和藤幼兒園,我們看到孩子赤腳晨練,攀爬大樹,腿上有淤青,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快樂。

點擊播放 GIF 0.0M

養馬,種花,種菜,晾曬洋蔥......過生日的小朋友當天可以騎馬,也許真實才是我們走進真實社會最重要的一扇門。與其每天拿著繪本教孩子各種植物、動物,不如帶她去看看真實的世界。

4

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蓮花幼兒園的園長卻把「孩子是大人的父母」寫出來掛在了幼兒園的牆上。因為「父母與孩子之間並不是支配關係,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在成長,從這個角度看,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目前,在國內外幼兒園「家長課堂」都非常火,日本更是做得極致。因為作為家長的我們同樣需要學習,教育必須放在家庭、社會等元素裡面去思考和踐行。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大家在認可的同時,也對日本教育提出了質疑,這樣強調集體、統一、秩序,是否會壓抑了個體情感和需求的表達?同樣,在學校教育中把握集體教育和個性培養的方式分寸也是一個值得我們反思和探討的問題。

學校是民族意志和社會意識形態浸潤的主要場所。園助探訪了近50所幼兒園,我們的學校談得最多的莫過於雙語、國際、西方教育理念,而在紀錄片裡園長把孟子「不為也,非不能也」掛在牆上時,我們的傳統卻在異國他鄉被保留、流傳.......

我們的教育,總是讓無數的家長處於焦慮之中,總希望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成為更好的人。我們對教育感到焦慮,常常因為我們只看見眼前筆直而狹隘的那一條所謂「成功」,所謂「人生」的標準道路。

可是,這世界蒼茫遼闊,有趣的事這麼多 ,孩子們就應該去探索世界,在自然中獲得對生命萬物的覺察和尊重,成為生命的底色。這部片看完也許依然無法解開父母的焦慮,但我願與你分享,育兒路上的驚喜與感動,觀念一次次的刷新。

最後,孩子們,我們慢慢來。

--完

相關焦點

  • 探訪日本網紅幼兒園,令人羨慕的快樂素質教育,帶給我們的思考
    我今天看了一部紀錄片,一位叫周軼君的記者,他走訪了日本、芬蘭、印度、英國和以色列的學校,最後回到中國,探尋教育的傳統和未來。我今天先介紹一下日本的那部分。記者去到了日本的「網紅」幼兒園——蓮花幼兒園和藤幼兒園。紀錄片分別從兩個幼兒園的學生視角出發,以早上上學、傍晚放學為一個完整的時間線,探尋了兩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特色。
  • 這幾部高分紀錄片解救你!
    宅家一個多月了在這段不能出門的日子裡很多家長為了豐富孩子們的宅家生活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其實和孩子一起在家的時間裡偶爾陪孩子看看紀錄片也是不錯的選擇今天小編就為各位家長準備了幾部高分紀錄片通過這些紀錄片足不出戶也可以帶孩子看世界
  • 喜歡|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昨天看了2集《他鄉的童年》,其中有關於芬蘭的教育讓我非常感動。
  • 日本人是怎麼把孩子教育的那麼優秀?這部9.1分紀錄片告訴你答案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導演周軼君本身就是一個媽媽,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這當中也包括優質的教育。但是和所有媽媽一樣,對於教育的體制其實是感覺到迷茫的,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 從戰地女記者到豆瓣9分紀錄片導演,周軼君談何為最好的教育
    從這個角度說,我們希望紀錄片提供一種「看到」的力量「新華每日電訊」微信公號9月26日消息,什麼話題能讓素不相識的兩個人打開話匣子,迅速找到共同語言?大概就是教育。聚焦於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一共六集,一集走訪一個「他鄉」,通過觀察和展現日本、芬蘭、印度、英國、以色列和中國的「童年」,帶領觀眾進行一場沒有標準答案和終點的追尋。
  • 豆瓣評分9.2的教育紀錄片,揭秘日本強大原因,家庭早教刻不容緩
    最近在看一部紀錄片叫《他鄉的童年》,它被網友評為今年最好的國產教育紀錄片,播出僅3集,豆瓣評分就達到9.2的高分。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一位二胎媽媽、國際新聞記者周軼君,走訪並記錄芬蘭、日本、印度、英國及以色列的教育現狀,最後回到中國記錄下自己對國外教育的見聞及一些思考。
  • 周軼君: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也有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今年8月,周軼君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優酷獨家播出了。但是關於童年,關於教育,可以討論、需要討論的,遠不止如此。繼《他鄉的童年》之後,看理想已經正式上線周軼君的新音頻節目——《你好,童年》,在這其中,我們將納入更多人,探討更多中國教育的問題,也解答更多觀眾的具體疑惑,希望會繼續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收穫。
  • 9.1分紀錄片記錄日本幼兒園:從日本的教育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麼
    童年,是人生中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態度和行動力。所以,要重視童年教育,是教育界默認的一個事實。 最近看了一部豆瓣評分9.1分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對童年教育感觸很深。
  • 定居南京的日本人拍了部「網紅」紀錄片 曾在揚州的澡堂裡被粉絲認出
    這部在網絡上點擊量早已過億的「網紅」紀錄片豆瓣評分9.3,而導演竹內亮和他的妻子趙萍就一直生活在南京。一個日本人來到中國,愛上南京,還拍了一部高分紀錄片,那麼,他為什麼住在這裡?    「三顧茅廬」求親,放棄高薪回妻子娘家拍紀錄片  從小就痴迷各種電影的竹內亮,高中畢業後去了專科學校學習紀錄片拍攝。 「娛樂像陣風,紀錄片可以讓觀眾留下印象。」
  • 5部必看的BBC神級紀錄片,美到跪下唱徵服
    今天我們就和大家分享5部BBC高分紀錄片; 世界如此美妙~一起電影,幹掉孤獨。 (關注視頻號少年數學家,呈現最直觀的數學!)關鍵詞:人生一定要看的一部紀錄片
  • 零差評紀錄片《人生第一次》,豆瓣9.2,看完才懂人生多純粹
    2020年開篇,好像諸事不宜的樣子,但央視新出的紀錄片《人生第一次》火了,不僅零差評,還斬獲豆瓣9.2的高分。從出生到告別,12集短片,6個多小時,講述了大部分人必經的12個階段。2、生活真的有巨浪這部紀錄片的總導演、總撰稿秦博,曾是《人間世2》的總導演之一。從聚焦醫患、凝聚生死的生死命題裡出走,他選擇以人生為維度闡述漫長有短暫的,稍顯平淡的一生,在時間的長河中捕捉微妙、細膩的情感。湊巧的是這樣的平凡在疫情的映襯之下,更顯得來之不易。
  • 看到日本的幼兒教育,我明白了日本強大的原因!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就在我們為獲得諾貝爾獎而高興的時候,卻忽略了一件事:拿諾貝爾獎對身為小島國的日本來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因為他們從1901年起,幾乎每年都能拿到諾貝爾獎。日本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原因的。比如在幼兒園的教育上,日本就有很多值得我們中國家長學習、借鑑的地方。
  • 豆瓣9.4分與BBC跪著看系列,這些紀錄片人生必看
    2大類型:動物·人文國內觀眾對動物類紀錄片的喜愛,想必是有「歷史傳承」的。從80後90後們兒時在電視上看到的《動物世界》開始,或可愛或野性,或尋常或神秘的動物們,就是人們接觸大自然的第一媒介。如今,隨著信息網絡的發達和觀眾視野的開闊,單純科普動物習性的紀錄片已經滿足不了大家的求知慾了,同學們紛紛表示,他們更希望在動物類紀錄片裡看到大遷徙、野生動物生存現狀等宏大議題。歡喜紀錄片:《野性印度卡納塔克邦》不久前登陸歡喜首映全網首播的《野性印度卡納塔克邦》就是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動物自然類紀錄片。
  • 日本「硬核」的幼兒教育,素質教育一覽無遺,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紀錄片展現了日本的硬核教育,幼兒園開始,孩子們的成長方式就有所不同前段時間一部聚焦各國幼兒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引發了網友們對於教育的思考。其中關於日本幼兒園的部分更是被網友們多次熱議。當然,除了背書包這件小事外,孩子們的日常用品也是由自己來整理的,家長和老師都不會幫忙代勞。網友們感慨,日本的幼兒教育與我國的幼兒教育確實有著很大的差別,雖然這其中跟兩國的文化差異有一定的關係,但是不得不說日本的這種硬核式的幼兒教育也著實有很多值得中國式家長們借鑑的地方。中國式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容易陷入哪些誤區?
  • 不止《藍色星球2》,BBC高分紀錄片全收錄!全都是豆瓣9分以上!
    剛播出就讓眾多網友獻上膝蓋,在豆瓣網打出9.9的「逆天高分」,這樣的節目一定是BBC出品。說的就是《藍色星球2》,10月底在BBC播出,國內觀眾可以在騰訊視頻同步看到。這部和深海親密接觸的紀錄片,以奧斯卡配置打造——漢斯·季默配樂,大衛·愛登堡配音。極具質感的4K畫面,場景壯闊,唯美通透。
  • 豆瓣9.2的高分紀錄片:想在大城市買房,究竟有多難?
    買房,才能讓我踏實第一個故事的主人公,是27歲的女生,閆晶。差了2萬元,沒有買到房不得不說,有家人幫助的閆晶是幸運的孩子,家裡人幫她湊夠了錢,實現了紮根北京的夢想。但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溫亞龍卻因為缺錢錯失了買房機會。準爸爸溫亞龍跟妻子結婚多年,一直都跟父母,擠在71平的老房子裡。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網友:物是人非
    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憑什麼得9.2高分?很多人都在說現在的生活是怎麼怎麼的好,吃的又有多好,什麼珍珠奶茶,火鍋,烤肉,西餐天天都可以換著吃,但最近我發現一個日本人35年前拍的中國美食紀錄片,突然覺得,我的生活還沒有以前好呢,這80年代吃的也太好了一點吧,而且這評分有9.2之高,這評分也太高了點吧,要知道現在最火的三生三世枕上書也就5點多,那麼它憑什麼得9.2高分?
  • 周末推薦|五部2020高分紀錄片,足不出戶了解世界,馬住慢慢食用
    本文來源於公眾帳號: 影榜三六零 周末薦 | 2020高分紀錄片片單。「見天,見地,見自己。」與「純屬虛構」的電視劇與「快餐式」的綜藝相比,越來越多的優質紀錄片通過展現世界的「未知」一面,讓人得到心靈的洗滌。今天,我們為讀者準備了2020年的高分紀錄片片單,希望大家即使足不出戶,也能對這個世界多幾分深刻的認知。
  • 周軼君:教育是生活中的一切,童年掌握了種種秘密
    我們下一代的難題不是學什麼,而是要重新思考「如何學習」去年被問起有沒有任何做紀錄片的想法,我很快在咖啡廳一張餐巾紙上寫下了《他鄉的童年》標題和目的地對他們來說,競爭意味著什麼,成功如何定義?」「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日本人的『集體主義教育』,跟我們理解的是一回事嗎?」「印度的公共教育並不值得稱道,為什麼跨國企業中印度CEO那麼多?印度人不滿意教育體系如何自救?」「以色列生活在四鄰的敵意中,為什麼反而成了『創業之國』?每年有那麼多中國企業去考察猶太神話,有沒有看一看他們是在怎樣的觀念中長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