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屠呦呦、莫言拿諾貝爾獎時,大約有小半年的時間都是他們獲得諾獎的新聞。
就在我們為獲得諾貝爾獎而高興的時候,卻忽略了一件事:拿諾貝爾獎對身為小島國的日本來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
因為他們從1901年起,幾乎每年都能拿到諾貝爾獎。
日本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原因的。比如在幼兒園的教育上,日本就有很多值得我們中國家長學習、借鑑的地方。
日本人對教育的重視是出了名的,而且日本硬核教育的本質都藏在了幼兒園。
日本孩子在教育環境下成長地獨立、自信。
在日本幼兒園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提到:日本小學入學率超過98%,國民文盲率為0。
那麼日本幼兒園硬核教育的本質到底在哪裡?
運動至上的幼兒教育日本蓮花幼兒園園長說:
對於孩子們的生活來說,早晨的時間尤為重要,應當充分利用這段時間,調整自己身體的節奏,去發散燃燒自己的能量。
從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孩子每天都會做操、青蛙跳、爬杆,甚至還要學會考驗側手翻、跳箱子,以及下腰。在下腰時,身上還要站著一個小朋友。
日本教育認為身體素質決定了一個人能走多遠,身體素質過硬才更有競爭力。
開設大便課不得不說,日本教育的眼光的確有特別之處,例如幼兒園的課程上,有一個別出心裁的大便課。
大便課不僅教會孩子們如何自己上廁所,還會教孩子們分辨什麼樣的大便是健康的。這堂課有一個專門的教室,擺滿了小馬桶。
反觀中國教育,別說教孩子自己上廁所了,很多孩子連上廁所都不敢跟老師說。
孩子自己上廁所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反應的是孩子懂不懂衛生,能否照顧好自己。如果孩子連這種小事都不敢說,未來的性格也會越發膽小。
即便是皇室子女,也要自己拿書包在日本,只要是上了學的孩子就會自己整理書包。
在收拾書包時,父母也不會插手只是在旁邊看著。即使是王室子女,也需要自己背書包。
不管是上課用的課本,還是餐具、手帕,都由孩子自己整理。
雖然大人沒有插手,但每個日本孩子都能收拾的井井有條,很少會有遺漏。
然而中國家長就不太一樣了。
中國家長不管大小事都衝在孩子前頭,幫孩子打好一切,吃喝拉撒都由父母經手,更別說自己收拾書包了。時間長了,孩子缺乏獨立自理能力是必然的事情。
這樣與日本孩子相比,差距就十分明顯。
看到這裡,我們就不難明白,日本人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在幼兒園就非常重視獨立能力的培養。
獨立能力不僅限於孩子自己穿衣、吃飯,還有獨立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等等。
這些看起來很難的能力,都需要家長從生活中的一個個小事中培養孩子。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01:適時示弱,給孩子承擔的機會
在孩子大約2歲左右,出現自我意識後,家長就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幫忙」。
比如用求助地語氣對孩子說:「媽媽的雙手都拿了東西,你可不可以幫媽媽開個門呀?」
當孩子有承擔的機會,就會特別有成就感,從此形成良性循環。
02:不立刻幫忙,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
生活中,家長們可以適當地「懶」一點。
當孩子遇到困難(在孩子可以解決的範圍內)向你求助時,不如試著對孩子說:「自己想想辦法哦!」、「你可以自己搞定的!」、「媽媽在忙手上的事情,你再想想一定可以的。」
當孩子受到家長的鼓舞,會努力想辦法解決問題,至少願意嘗試。
03:給孩子選擇的機會
其實孩子2歲後就有自己做決定的意願了,這時家長就要把決定權和選擇權還給孩子。
比如在與孩子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上詢問他的意見,「今天要穿黃色還是藍色的衣服?」、「你周末想去哪玩?」、「晚上是想讀哪個繪本?」
給孩子自由選擇機會,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孩子的獨立能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也可以用看繪本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思維。
比如在晚上讀繪本的時候,我就會讓孩子從培養獨立能力的繪本中做選擇,他經常會選擇《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這套,因為主人公的故事和孩子的生活非常貼切,孩子看著很有代入感。
其中包含了逆商教育、性格教育、社交交往、財商、情緒管理、品格教育等,涉及到了情商、獨立能力培養的各個方面。
原創情商品牌歪歪兔也是眾多家長在教育上的選擇。
由資深團隊編著,致力於讓孩子從故事中理解真正的道理,目前銷量已經累計5000萬套。
所以每個主題都有三個不同角度的小故事,簡單易懂又貼近孩子生活,塑造孩子優良品格要更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