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男孩的早晨,讓我看到日本教育的過人之處,值得借鑑

2020-12-07 錦春育兒經

梁啓超曾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一個國家強大與否就要看他們的少年是什麼狀態。我以前一直不明白,日本那個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為啥能躋身於發達國家的行列!

直到我在網絡上,看到了一位普通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我突然懂得了日本教育的過人之處。11歲也就是我們小學五年級的孩子。

試想一下,大多數家庭的早晨是什麼樣子?家長催、催、催,孩子磨、磨、磨。有的孩子飯都懶得吃,還要家長喂!之後匆匆忙忙地把娃塞進車裡,將孩子送進學校,家長再著急忙慌去上班。

那這日本11歲男孩是如何度過這個早晨的呢?早晨六點被鬧鐘叫醒,開始洗漱,洗漱完畢開始疊被子,收拾昨天的玩具和作業。(看到這的時候,我已經羨慕得滿眼發光)

把自己的房間和書包整理好之後,就開始了做飯環節!是的,日本11歲孩子要自己做早飯,雖然都比較簡單,但營養搭配卻很合理,吃飯前還要有感恩環節,然後開吃。

而且一口飯都沒剩,這盤子好像刷過一樣。到這裡,我覺得孩子已經做得夠多了。他還要自己把自己的餐具刷了,放回原位。

然後開始準備出門,他開始收拾書包,準備今天用的東西,帶著自己的午飯,大包小裹的出門了,關鍵是不需要家長送喲!瞬間感覺家長真沒啥存在感

這只是日本普普通通的男孩之一,為啥人家孩子那麼獨立呢?這讓我好奇想要了解他們的教育方式,越是了解越覺得佩服。

日本教育的過人之處

或許一個獨立的孩子並不能代表什麼,但在日本的教育下,從2000年-2019年之間,先後19人拿下諾貝爾獎,這不禁就讓我開始反思。

我發現日本教育中,尤其注重孩子「獨立性格」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開始了獨立教育。日本小朋友,換衣服的時候,家長不伸手,只在旁邊看著。

尤其是日本孩子從小背的包包就特別多,書包、毛毯包、餐具包、衣服包、鞋子包……,家長不會管,也不擔心孩子壓得不長個,日本皇室家庭都是如此

這樣讓他們從小就會整理東西,為了方便使用,自己用完要及時放回原位的習慣,不知不覺就養成了,也因為各種各樣的包裹,所以日本孩子上學,總有一種「搬家」的既視感。

這僅僅是幼兒園的孩子,等日本孩子上了小學還有專門的家庭科目,孩子需要學會使用洗衣機、如何搭配衣服、注意衛生、縫紉機的使用、食物營養的搭配、簡單料理、如何有效利用居住空間、如何有計劃的使用金錢、如何與鄰居相處。

這只是學校設置的課程,孩子上學要自己上學、自己放學,所以他們很小就懂得結伴同行,為了讓他們懂得事物的珍貴,他們甚至要讓孩子親自種地。

這種教育看似殘忍,但是真正培養出了擁有獨立思想、自立的孩子。

從今天起,注重培養孩子獨立

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孩子的能力,遠比父母想像的大得多,只是很多家長不肯放手。所以從今天起,請在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屯了很多好書,分享下面的書單給大家。

《好孩子,好品質系列》

適齡人群:3-7歲兒童

簡介:這套書是由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祝士媛女士傾情推薦,全書一共有12冊,包括性格教育、規則教育、安全教育等等。可掃碼免費聽音頻,裡面贈送了身高尺。

內容包括《我是自信的小孩》、《做最好的自己》、《我是能幹的小孩》、《我不怕困難》、《幼兒園裡我最棒》、《我有生活好習慣》、《我們都要守規則》、《上小學,我不怕》、《我愛交朋友》、《我會保護我自己》、《我會管理我自己》、《我會關心別人》。

《歪歪兔獨立成長童話學會管自己》

適齡人群:4-9歲兒童

簡介:這是冰心文學獎和信誼圖畫書獎的獲得者陳夢敏的力作,通過童話的方式引導孩子成為獨立、自律的孩子。因為是全拼、彩圖的設計,可以作為小學一二年級的課外讀物。

全書包含10大主題,分為10冊,專門針對學齡期的兒童。包括做作業馬虎、粗心;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拖拉總是要人催;碰到事情找藉口;遇到困難就放棄;只會羨慕別人;不善於表達;做事冒失;盲目聽信別人的話;不懂分享。每個主題,都很貼近生活。

《怎樣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適齡人群:0-6歲兒童的家長

簡介:本書由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朱慕菊編纂,全書介紹了孩子6大關鍵社會能力,自律能力、自尊心、積極主動性、社會交往、情緒能力、親社會行為

通過360幅漫畫和360個建議,通過真實的0-6歲的教育案例,手把手教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關鍵社會能力。

相關焦點

  • 日本男孩寫給妹妹的一封信: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
    日本男孩寫給妹妹的信火了: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手軟?曾經,一位日本小男孩寫的信火了,這封信是寫給他妹妹的,但是他的妹妹卻永遠也沒有機會聽到了……他成長在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有一對疼愛他的爸爸媽媽。
  • 看到日本的幼兒教育,我明白了日本強大的原因!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就在我們為獲得諾貝爾獎而高興的時候,卻忽略了一件事:拿諾貝爾獎對身為小島國的日本來說,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兒。因為他們從1901年起,幾乎每年都能拿到諾貝爾獎。日本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是原因的。比如在幼兒園的教育上,日本就有很多值得我們中國家長學習、借鑑的地方。
  • 日本對孩子的教育有多「無情」,看完你就知道了,值得父母借鑑
    提起日本,大家都會想到日本對孩子的教育,日本一直以來都把教育作為「立國之本」,他們非常重視幼兒的教育,甚至將幼兒園建成了人見人愛的遊樂園。但是日本的教育方法,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卻存在很多「無情」之處,但是儘管這種教育方法無情到令人感到恐懼!
  • 日本「硬核」的幼兒教育,素質教育一覽無遺,值得每一位家長深思
    雖然父母的身份是不需要資格考試就能夠實現的,但是不得不說父母教育確實一門值得家長們不斷探索和學習的課程。大人們想當然地以為在孩子入學後,學校的教育輸出能夠被孩子們所接納和理解,但是事實上,在不恰當的教育引導下,孩子所獲得的教育引導很有可能是有偏差的。
  • 日本教育核心理念:獨立自主,面對兒童教育,這6點方法值得借鑑
    現在很多家長,都很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談到幼兒教育,日本的教育理念可謂是全球聞名,因為日本的幼兒園的教育模式有著獨特的核心理念,讓很多國家都想借鑑學習一二。日本這6點教育方法,家長可以多多借鑑1、 小學生上下學沒有家長接送日本的小朋友上學下學都是自己過馬路,自己坐電車,從來不需要家長去接送。
  • 11歲日本男孩的早晨,讓我們看到中日家庭之間的差距:別太寵孩子
    11歲日本男孩的早晨,讓我們看到中日家庭之間的差距!有這樣一位11歲的小男孩,他的晨起日常,卻掀開了許多中國式家庭寵愛孩子的遮羞布,讓大多數父母一邊羨慕的同時,又引發了思考。這個小男孩是一個11歲的中日混血,平時多是住在日本。
  • 從一個日本男孩的早晨,看出中日家庭的差距:家長放手孩子會更好
    我每天都在腦海中念叨:孩子什麼時候可以長大,我不用早起做飯,不用接送啊!不過一個日本男孩實現我的想法,雖然他不是我的孩子,但是我是真的羨慕他的媽媽。一個日本男孩的早晨這個男孩是一個11歲的中日混血,一家長期定居日本,所以他的接受的教養也是跟隨日本的方法。這是一個普通的清晨,男孩子在鬧鈴聲中起床,進行洗漱,穿衣疊被,這一切都井井有條。
  • 11歲日本男孩的早晨,羨慕了無數中國父母,網友:學不來的
    但是前陣子網絡上一位11歲的日本男孩,卻讓中國的家長們長見識了。孩子的媽媽喜歡記錄孩子的日常並分享到社交平臺,只見早上孩子自己動手為自己準備早餐,他很熟悉廚房的布置,能熟練地取出食材和餐具,他給自己準備了一份簡單又很營養均衡的早餐,酸奶、蘋果、西紅柿、麵包,簡單的早餐包含了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蛋白質。
  • 11歲日本男孩清晨做早餐,孩子獨立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
    要說孩子獨立最早的國家,還要屬日本。前幾天看到一個11歲日本男孩的日常,讓很多中國父母感慨:我家孩子要是有這孩子一半獨立,我就輕鬆了。男孩的媽媽是中國人,父親是日本人,他們長期定居在日本。上學日的早晨,男孩起床後直奔廚房為自己準備早餐。
  • 在日本,我看到的「防疫之戰」
    攝影/劉檸不過,我此行的目的,主要還不是掃書,而是帶家人看病,順便去關東地區泡溫泉,間或看幾個必看的藝展,參觀幾處久聞其名而尚未得見的文化設施:包括兩家書咖、文具店,位於東京藝大邊上、安藤忠雄設計,由舊帝國圖書館改造的國際兒童圖書館,及一處攝影家杉本博司設計的自然景觀美術館,還有一家經長年改修後重新開業的美術館。
  • 日本教育多「無情」?3歲孩子就獨自出門,挫折教育值得借鑑
    其實就和日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在日本就非常強調「獨立」。在日本有一個節目叫《初遣》,也叫《我的第一次出門》,就是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2~7歲的孩子獨自出門幫助父母做事情的場景,這個綜藝已經跟拍了29年。
  • 日本的挫折教育能讓孩子變得更優秀麼,家長值得學習借鑑
    當我看到這樣的消息時,我的心總是不安。 我為孩子們的生命感到遺憾。 另外,我內心感到恐懼。 為什麼孩子們總是放任自流,選擇自殺? 最後,我們如何教育學生避免挫敗感,使這種悲劇再也不會發生?這時有一個孩子說:「我們跳了一次跳,看到誰跳得更遠,他是跳後的最後跳。」我明白了這個孩子因為自己沒有其他孩子跳得遠,接受不了不肯認輸,也就是我們大人常說的「輸不起」。那個孩子的媽媽看著孩子因為這事大哭,很尷尬地領著孩子回家了。
  • 日本這個小男孩火了!為什麼在教育上,日本人從不心疼?值得深思
    前段時間晚上有個視頻火了,是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朗誦他的作文《我的天使妹妹》,講述了他對逝去妹妹的思念和對父母的感激之情。「在知道媽媽肚子裡有了妹妹之後,我每天都在用布偶練習換尿布,順便給妹妹想一下名字。想著四個人一起去經歷此前三個人一起做過的事。」
  • 日本11歲男孩的一天,戳中萬千中國父母心:教育是最好的國防
    而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別,根源還是父母的教育,從以下這兩個方面對比,可以說明一切:一位日本11歲男孩的日常清晨:在一個短片裡面,詳細的記錄了一個小男孩的一天早晨。太陽升起,這位11歲的小男孩不需要任何人喊他起床,自己自覺的早起,輕車熟路的進入廚房,開始自己為自己準備一天豐盛的早餐。用餐完畢之後,自覺的把碗筷刷洗乾淨,然後又直接出門溜了一圈狗,最後收拾自己的書包,細心的帶了雨衣,步行去了學校。
  • 坂口健太郎,一位來自日本的魅力男孩
    說起日本,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動漫,因為日本的動漫的確是拍得很唯美,或者很溫馨,就像我自己,最喜歡看的日本動漫就是《櫻桃小丸子》,因為我喜歡裡面的場景,普普通通,卻是非常溫暖,尤其是一家六口一起吃飯的時候,雖然沒有花倫家的豐盛,卻是媽媽用愛烹飪的美食,而我最近才發現了一位寶藏男孩坂口健太郎
  • 看了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不少寶媽疑惑,自家寶寶被養廢了麼?
    日本11歲男孩的早晨,讓無數寶媽震撼而如今,一位日本寶媽,分享的11歲兒子早晨日常的視頻,卻讓無數寶媽們震撼了,很多寶媽們都感嘆,覺得自家寶寶,被養廢了,不知道你看了,是否也有這樣的感受呢?這是一位11歲日本小男孩,每天早上,不僅自己早早地起了床,還自己動手,給自己搭配營養早餐,熟練的動作,讓讓人懷疑他的真實年紀,簡直比寶媽的廚藝絲毫不差啊!自己做早餐,也就罷了,吃完飯,居然還自己動手清洗碗筷。
  • 女童車內自救,提升寶寶安全意識,日本幼稚園怎麼做安全教育?
    及時趕到的民警看到寶寶拿著鑰匙,向車內大聲呼喊:「按下去!」沒想到2歲的寶寶竟然自己打開了車門自救成功。跟一位旅居日本的朋友糖糖媽聊起這件事兒,她震驚不已說:「如果在日本,孩子們應不會去按那個鑰匙啊!但是父母也很少這樣大意。」在日本無論是學校、家長還是整個社會,都對兒童安全教育非常重視。
  • 被譽為日本國寶的吉原義人,作為一名刀匠,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而在我們鄰居日本,就有一位令人佩服的老人,堪稱工匠精神的代表。 一生制刀的日本老人 這位老人名叫吉原義人,是一位鑄劍師。年近八旬的他,長著花白的頭髮和絡腮鬍,帶著一副黑色小圓框眼鏡,如果沒人介紹,大家可能以為他是一名老學者,而非輪著鐵錘叮噹打鐵的鑄劍師。
  • 日本的小學生又火了!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
    對於教育,日本絕對是自己的一套,不吹不黑,我們應該認真審視。 本文來源於網絡,希望對讀者有幫助 -- 我是給你帶來財富的財富哥,如有收穫,請關注我!「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日本幼兒園沒有高檔玩具和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但這正是日本教育的特色之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 日本的小學生又火了!在教育這件事情上,日本人從不會手軟!
    日本人相信,從小對孩子進行佛教思想的浸透,會使孩子擁有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日本幼兒園沒有高檔玩具和現代化的多媒體設備,這與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社會似乎形成強烈的反差。但這正是日本教育的特色之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