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頭有一種在我們看來很奇怪的現象:看起來也就4、5歲的孩子就獨自一人出門坐車,買東西,上學。身邊根本沒有大人。這種情況在國內是根本不可能的,別說在這個年齡讓孩子一個人出門了,就是一個人在家,家長都擔心的不行。
其實就和日本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關係,在日本就非常強調「獨立」。在日本有一個節目叫《初遣》,也叫《我的第一次出門》,就是用紀錄片的形式,記錄2~7歲的孩子獨自出門幫助父母做事情的場景,這個綜藝已經跟拍了29年。
這裡面最小的孩子才3歲,叫做浬愛,節目中爸爸交給浬愛的任務就是出門採購媽媽生日會所需要的物品,並且取回定好的蛋糕,外加買一隻康乃馨給媽媽。說實話這些是事情與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年幼的浬愛出門的時候也是哭泣的。浬愛的爸爸雖然也很心疼的孩子,但還是鼓勵孩子走出第一步,要她「堅強一點」。
看著浬愛邊給自己打氣邊完成任務,不少觀眾紛紛表示「看到淚目」。當時不少參加過這個綜藝節目的明星,也紛紛看哭。
日本的挫折教育有多「無情」
我們最熟知的日本的挫折教育都是從幼兒園開始的,今天說一個小學的,一個生活在東京的7歲小女孩Noe Ando,每天都是自己定鬧鐘起床,穿衣洗漱,吃完早飯之後獨自一人乘坐地鐵去上學,從她家到學校要倒三趟地鐵。但是父母從來都不會接送她,他的爸媽認為「上學」是她自己的事情。
日本小孩的獨立性的確非常了不起,這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關係。
怎樣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可以借鑑一下日本家長的做法
1、學會放手
有一檔節目叫做《育兒大作戰》。不少育兒專家都認同,孩子的能力其實會遠超過家長的想像。不敢讓孩子獨立做事,其實不是孩子自身能力不足,更多的情況是家長的過度擔憂與焦慮。
在孩子對某一事物表現出和很感興趣,很想去嘗試的時候。我們做家長的就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感受,即使最後是失敗的孩子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很多東西,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都是有好處的。
若是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要多多鼓勵孩子去完成,要鼓勵孩子堅持下去,就像遊戲闖關一樣,只有堅持到最後,才會感受到勝利的喜悅。
2、讓孩子感受挫折
但孩子學校組織集體活動的時候,各位是不是都是千叮嚀萬囑咐的,開始我也這樣,就差跟著去了,生怕孩子受傷出事的。但是後來就發現孩子對於我的叮囑流露出一絲不開心,我才發現自己這樣可能錯了。後面也發現了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需要孩子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知的,家長應當多留給孩子機會讓他去鍛鍊自己的能力,孩子才會在獨立中找到自信和力量。這也是日本最為重視的「挫折教育」。
3、讓孩子獨立去解決困難
我們在訓練孩子的時候有一點要控制住自己,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衝上去幫助孩子解決,一定要孩子自己解決不然我們就是功虧一簣。我們要讓孩子體驗自己解決問題之後的喜悅,我們的貿然插手,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感覺:媽媽是不是覺得我不行。
困難其實是對孩子能力的一種檢驗和督促。在嘗試自行解決困難的過程中,孩子會對自己的力量有更清晰的認知,並在內心產生學習和鍛鍊的自驅力。
4、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這一點我們很多家長其實都做不到,我們的思維告訴我們孩子就應該聽父母的,父母的選擇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但是事實上孩子也是這個家庭的一員,孩子既對這個家有責任,在一些他自己的事情上也有發表意見的權利。其實家長可以詢問一下孩子的意見,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就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給孩子充分的選擇權,不但是尊重孩子的表現,更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