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一直在順境中成長,那麼面對挫折時便會有些束手無策,這是很多家長都認同的,因此「挫折教育」也是孩子成長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正確理解其中的教育意義,直接給孩子製造小麻煩,並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01 「挫折教育」的前提
很多家長都錯誤的認為,給孩子挫折教育就是給孩子製造一些成長中的小麻煩,但這其實是對挫折教育的理解偏差。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對挫折恐懼,麻木,而是讓孩子有直面挫折的勇氣;真正的挫折教育,是要讓孩子懂得,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能用積極的方式去應對。
「挫折教育」的前提首先要讓孩子覺得挫折並不可怕,困難是成長路上的常態,只有樹立一個積極的心態,孩子才會進一步想辦法去應對自己遇到的問題。
02 「挫折教育」的核心
挫折教育的核心,是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挫折,並且在給予孩子挫折教育的同時,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看見」,被「關注」的,用父母們也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我會一直陪著你,你並不孤單。
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們需要的是與孩子站在同一戰線,而不是對立面。首先,要認可孩子的情緒,因為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遇到問題時孩子難免會焦慮,鬧脾氣,家長不要著急否認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在第一時間給予共情、理解,並幫助孩子去消化情緒,而不是繼續給孩子內心「添堵」;然後,認可孩子的付出,面對挫折,孩子有嘗試過去突破,去攻克,但最終以失敗告終,這時候家長要看到孩子努力應對的過程,而不是否認孩子失敗的結果。當父母看到孩子的成長與努力,能認可孩子的付出,無論結果好壞與否,並不那麼重要。孩子也會感受到父母給予他們的力量,更有勇氣去面對其他的困難。
03 「挫折教育」不是萬金油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好與壞這種「非黑即白」的方式去判定,同樣家庭教育也不能直接用好壞來評價。「挫折教育」對於部分孩子的確有用,但並不表明它適用於所有的家庭教育模式,所以家長也不用過於刻板的認為,什麼教育就是好的,就應該去效仿,因此不需要一味追求「挫折教育」,而是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選擇合適的教育方式。
不斷給孩子成長製造挫折,然後狠心讓孩子獨自去應對,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孩子內心的孤獨與無助,讓孩子成為一個敏感、脆弱的人。而好的家庭教育,是讓孩子心有所依,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與關愛,給予孩子溫暖與希望,令孩子擁有足夠的底氣與力量去面對這個世界,與這個世界的挫折交手,成長為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