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的最新電影《起風了》,從上映前一個多月起,影院就鄭重播放了主片前4分鐘的預告片。伴隨著40年前松本剛明為悼念早逝的年輕人而創作的歌曲《雲跡》的悲傷旋律,副標題也慢慢印出來:「在日本,發生了一場戰爭。20世紀20年代,從大鄭和時期到昭和時期,經濟蕭條、貧困和疾病,再加上大地震,使生活極其困難。後來,日本倉促開戰。當時的年輕人是怎麼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的?」
因為這部作品的故事跨度大,情節跳躍多,而且年輕觀眾(以及未來的海外觀眾)對故事背景缺乏了解,所以這部預告片不僅是對時代背景的深思熟慮的介紹,同時也發出了呼籲年輕一代一起反思戰爭的信息。
不過,即使宮崎駿本人的反戰立場毋庸置疑,該片也受到韓國媒體的嚴厲批評。例如,《每日經濟》認為這是一部美化侵略的「右翼電影」,要求將第一句話改為「日本曾經發動過戰爭」。對此,宮崎駿特地召開了韓國媒體記者會,強調日本應承擔戰爭責任,同時解釋他創作這部電影的目的不是為了討論戰爭。
影片《如期而至》的宣傳海報在確定韓國公映的最終時間後,避開了應以何麗月郎為主線的設計生涯,凸顯了「愛情故事」的悲劇性色彩。這就提出了一個問題:所有的反戰論據都是為了宣傳嗎?宮崎駿希望有更多的觀眾觀看這部電影。
他成功了。《起風了》在日本上映以來,票房已突破80億元,連續六周排名第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龔老適時宣布退役,這一定是頒獎的前奏。但只要中國觀眾一天看不到這部正面影片,媒體先「反戰論」只會加深認識上的偏差。
的確,在第一次看預告片的時候,壯麗時代的英雄霍莉·嶽二郎幾度將自己的愛情生活反反覆覆。伴隨著「孩子的生命化作一片軌跡雲」的歌聲,創傷躍入銀幕,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零戰機折起翅膀,菜穗咯血,二郎站在失事飛機殘骸前無語的畫面會被情緒渲染到最上面,這樣在看到正面影片後,我覺得水不清無味。這部電影不僅沒有戰鬥場面,沒有對戰爭的抱怨,沒有抵抗。預告片的悲傷是由於巧妙的剪輯,隨著圖片的到位,這種感覺被衝淡了。以韓國為例,可以斷言這部電影在中國的接受將是「非常有問題的」。
我模糊地看到了主張「追求技術完美和純真」的鐵桿粉絲和主張「如何為侵略找藉口」的左派之間的對立。除此之外,還有和平締造者「客觀地表達了他們對殺害美麗愛情的戰爭的仇恨」。許多評論員發現,此前同名電影(《起風了》1976年中文譯本《風雪黃昏》)是為「抗戰論」而設的牌。很容易(特別是中國和韓國等海外觀眾)在看電影前對「反戰」抱過高期望。
影片的目的既不是純粹的愛情,也不是反戰。宮崎駿說,這部電影不是給孩子看的。言下之意是二元對立的文學作品太小。要避免簡單的失望,與風景外的元素產生共鳴,就必須理清上升風的創作譜系,在想像中清理抗戰理論。
宮崎駿有許多「真正的左派」批評家,他們過分強調理想的「美」,自覺地將對戰士的執著追求與戰爭的價值判斷分離開來。這太不科學了。科學合理的英雄,在追求理想的同時,要堅持抗爭。換言之,荷莉是服從軍國主義的。
誠然,與那些充滿戲劇性衝突、為正義而歌頌犧牲的作品相比,《起風了》的態度是曖昧的,這與宮崎駿自身的戰爭經歷有很大關係。戰爭曾經滲透到日本經濟的每一個角落,宮崎駿的工廠也為「零戰爭」加工零件,這和霍莉一樣,無法合理地擺脫與戰爭的聯繫。他的小學時代被GHQ佔據了。不僅教科書被美國人審查,日本的政治和經濟制度也被否定,其文化和價值觀也被徹底推翻。
宮崎駿不否認父母對戰爭負有責任,但他不否認父母的生命價值。他有兩個矛盾:對戰士(武器)的狂熱和對戰爭的厭惡。所以這一次,他將矛盾還原為細節,使影片本身成為時代的反映——美麗的風景和脆弱的建築,婦女教育的興起和仍然落後的醫療,軍事同盟者之間的交流和猜疑,可以與西方平等商談的知識和智慧,以及薄弱的生產力任何時代都不可能只有一個主題,而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戰爭大致中斷了許多生命過程。但戰後,其他曾經中斷的歷史進程還可以繼續。我認為,戰後時代的接班人和接班人宮崎駿一定對此感到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