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板文化該有自己的高傲嗎?
如今,一些接觸過滑板的「板仔」可能都了解過Thrasher這詞彙。
在1981年一月,Kevin Thatcher, Eric Swenson, and Fausto Vitello創辦了《Thrasher Magazine》,以雜誌為載體傳播滑板文化。被譽為全世界最躁的滑板賽事 「King Of The Road」 就是由 《Thrasher Magazine》 主辦的。該雜誌旗下也有自己的周邊產品,多為如今大家都看到的Thrasher短袖Tee,Hoodie,滑板板面等。
原本,Thrasher作為偏離主流文化的滑板文化的一部分很少被圈外人所了解,但如今,隨著眾多名人Icon的頻繁上身,Thrasher逐漸的被中多人所熟知,正如Rihanna,丁日的多次上身火焰logo上衣,讓這個品牌瞬間成為了淘寶爆款——姑且不論是否fake。
然而如今,這種火焰Thrasher隨處見的現象卻把一些人激怒了!
上個月,《Thrasher Magazine》主編 Jake Phelps 接受 Hypebeats 採訪並表露:
「我們不會把 Thrasher 的衣服送給 Justin Bieber 和 Rihanna,或是那些 TMD 小丑。(We don't send boxes to Justin Bieber or Rihanna or those fucking clowns.)」
不僅主編發聲,在網絡上一些滑板愛好者也對這種現象「口誅筆伐」。
「不玩板,別穿Thrasher,丟人。」
「Thrasher是滑板品牌。不玩板你穿個蛋,還班服,神經病!」
「不玩板不能穿sb(Nike SB),不玩板不能穿Thresher。」
……………….
即便如此,也會有人發出不同的聲音。
臺灣滑板協會理事 Sky 說道:「雖然有部分人批判這個現象,但我反而覺得更應該利用這些機會讓大家多認識滑板。沒錯,滑板人不喜歡跟別人一樣,我們都流著叛逆的血液,但是現在的風格那麼多,就不必再計較了吧!多些人喜歡這個運動不就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嗎?」
我本人作為一個板混,學藝不精,是接觸滑板後才了解到Thrasher,儘管反對者的話似乎聽得順耳,但是其實本質無非是——他們對滑板產生了優越感。姑且不說穿Thrasher的懂不懂滑板,Thrasher周邊服飾作為一種商品,消費者購買的目的你並不能控制,儘管如今這種爛大街的感覺的確令人覺得有點惋惜,但這的確無可厚非,別人想買,就會買。
正如Icon的上身能影響群眾一樣,Thrasher服飾的傳播的確會讓更多人認識到滑板文化,其實對滑板圈而言的確是一件好事。儘管門檻似乎降低了些,但是這對於中國剛剛起步的滑板文化的確有推動作用。滑板的門類眾多,長板,小魚板,雙翹滑板,漂移板等。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類型,而這,Thrasher有著推動文化發展傳播的重要力量。
文化在世界的大圈子裡難免會碰撞,融合,在這過程中,或許會產生新的火花。正如如今AJ的Sneaker文化,其實有部分人反對不打籃球卻消費AJ的人,並諷刺他們為「AJ狗」,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一對鞋履,會有它的品牌,設計,和核心的文化等多種元素,而在不同人眼中,可能閃光點各有不同,有可能對於一些人而言,設計是吸引他們的一點。再者,如今一些充滿運動風的AJ Girls難道不是一道新的風景線嗎?如果我們對自身所處的文化圈壘起高牆,最終它會被邊緣化,文化的前進步伐也會越加沉重。畢竟,人是會老的。
希望每個人能尊重不同的文化,並能在傳播發展的路上走的更遠。畢竟,我們希望的是看到更多穿SB的人玩滑板,穿AJ的打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