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表姐在微信來問我:「現在我兒子就快中考了。他很叛逆,不喜歡學習,一看書就犯困,更別說想做作業了。我到底該怎麼辦啊?」
聽了我表姐的一番提問,我不禁感嘆,現在的小孩壓力也真是夠大的了,據我了解,他家的小孩其實也沒有他說的那麼不堪,只是大環境下每個父母都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焦慮心態下,出現了大量的雞娃。
在深圳這裡,公辦高中錄取率僅有44.4%,可想而知學位競爭有多大。
於是我就說我過去你那裡看看你兒子怎麼讀書。
去到她那,我就問他:「你是怎麼讀書的?」,他一臉詫異的看著我,他以為我會教他具體學科知識。「少廢話,趕緊教我怎麼做題啊。」
我沒有理會,我繼續問「你可以大概描述下拿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你怎麼個讀書順序?」
「這還不簡單嗎?先看框架,也就是目錄,藉助參考書,然後再看細節,多刷題,可是刷題還是不行啊。」
「嗯,看來還是有點掌握到讀書方法,不過還不夠。因為讀書,還是有很多門道的。剛開始可能會有點慢,但到只要你按照正確的方法去刻意練習,你也有很大的機率成為學霸。」
「你認識楊易嗎?就是在最強大腦的奪冠「全球腦王」那個,他小學的時候,成績經常在低谷徘徊。小學二年級,楊易還一度成為班裡的數學導數第一。」
從倒數第一道清華才子,再到「腦王之王」,楊易說「很多人羨慕我,說我腦子好使,是天才,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所有的「天才」的背後都有一套可複製的學習方法。
在秉持著刻意練習的原則:
首先明確你的高績效的目標,我想要實現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其次,我們要儘可能找在這個領域中最優秀的專家,或者高手,或者經典書籍,目的是能夠讓我們和這個領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徵進行這個對比,獲得高質量的反饋;
第三,研究這些傑出人士或者成功案例背後可能的成功原因;
第四,就是我們不斷地投入時間和精力去訓練。
今天推薦大家這本書《高分讀書法》:
西岡一誠,東京大學三年級學生。考入東大之前在一個沒什麼名氣的高中就讀,成績墊底,偏差值只有35分,這在東大歷史上是首例。兩次復讀的時間使他終於意識到「閱讀力」和「地頭力」對一個考生的重要性,在實踐了自己摸索的方式之後,成績大幅提升,成功考入東京大學。
方法一:火把+地圖閱讀法
「火把」,看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通常都出現古代人們在夜晚要去森林時必備的工具。
在讀書這裡同樣適用,在你去到書店看到琳琅滿目的書籍時,你就陷入了書的汪洋,不具備點小技巧,沒準你買回來的書,發現貨不對板,一不小心就翻車。
而「火把」就能很好的規避這種風險。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
首先你必須得帶著問題去挑選書籍。也就是時刻明記你的目標。讀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解決你的問題,雖然帶有點功利性,但你想想,如果你電腦技能連簡單地word,excel,PPT這幾大基礎的辦公技能都不會,你還怎麼混?所以這些對於大部分職場新人來說這是必不可少,也是最高效必備書籍了。
然後去到對應的領域,比如你想學習讀一本書的到底是怎麼樣的,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材料讀解力,那麼你就要去到學習-工具類的。
這時就需要用到6大選書法則。
①專找讓你收穫滿滿的書---最適合自己的書,就是最好的書。
②閱讀暢銷書---不僅讓你獲知當下熱點,還讓你明晰未來的閱讀方向。
③相信那些靠譜的推薦---找到值得信賴的人,不限於親朋好友,還有書本附帶的書單,豆瓣讀書裡的其他人還讀了,微信讀書APP排名前100名書單,都是非常不錯的可供參考書單。
④經典書籍--經典是你思想基石,必備。
⑤年度閱讀主題--每個主題超過10本,你對該領域就會有初步的掌握
⑥直面讓你犯難的書--用橫軸和縱軸分析自己的閱讀偏好,然後填補自己的閱讀空白,直面犯難領域。
這時候我們有了明確的目標和選書法則,還遠遠不夠,因為這只是幫你排除大機率的你不需要的書,但也有可能會錯失好書,這時候我們在閱讀前兩大方法就要登場了。
這兩大方法是「火把」+「地圖」
「火把」的作用是讓你在短時間內迅速敲定這本書是否值得一讀,怎麼做呢?
我想大部分人都有過買書的體驗,選書最先看到的就是書籍的裝幀。裝幀就是一本書的封面,包含著書名和腰封,上面還有可能會有大咖背書,作者簡介,序言和目錄等等。
可千萬不要小瞧了裝幀,因為裝幀內容一定是對這本書的精華的提煉。為什麼呢?因為作者和出版社為了能賣出好銷量,在裝幀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所以我們拿起一本書先看書名,作者,出版社,封面,序,還有後記。而在這麼多之中,重中之重就是序,我們大概花上10分鐘看序就可以很好地判斷這本書是否值得入手。
因為序能夠看出一個作家的寫作功底,序裡面包含著他的寫作背景,以及他是否跟你有同樣的困境,最後他是怎麼解決的,這個作者如果是你認識的,那麼很大機率你是能淘到一本好書,比如丹尼爾.卡尼曼,這位心理學家,對社會心理學、認知科學、對理性與幸福的研究很有造詣,通常來說是可以閉眼都可以入手。
「火把」能夠在短時間內是能夠快速抓人眼球的線索,那麼「地圖」就是你閱讀前最後的一道工序。
「地圖」是什麼?
就是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們可以從上帝視角俯瞰這本書,可以看得很清楚每一篇章都有哪些小的知識點,因為結構可以減輕我們大腦負擔,而一堆散亂的點看似學了很多有用,但其實危害很大。
不知大家是否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學了很多具體的數學知識點,比如函數中的等比公式和等差公式,如果一道題只有一種知識點還好,但一旦涉及到綜合知識串聯,就會一臉懵,尤其是在數學後面的壓軸題。
而這就需要我們先從框架入手,再進行細節學習。因為框架可以看出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交集在哪裡。
所以同樣在讀書過程中,很多時候,我們讀經典圖書,尤其是國外的例子,有的時候會水土不服,這時候很多人就會說經典的未必就是好,太多專業術語,感覺雲裡霧裡的?就會說「經典也不過那樣。」那麼你極有可能錯失了一本好書啊。
造成這樣的印象是如何得來的呢?歸根結底,是你閱讀姿勢還不夠標準,看完了序,你就直接從第一章節第一頁開始看起,你還是翻車了。
正確的做法是,你還得看目錄,目錄就是框架,就是布局,你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閱讀重點,比如,你對如何歸納總結能力這一版塊很感興趣,可以重點看步驟三:整合閱讀法讓你一句話道盡複雜之事。
所以在閱讀之前,你得做好兩個準備:「火把」+「地圖」。通過在書店我們就可以萬無一失的把這本書買回家。
我們再來總結一下,在正式閱讀這本書之前,具體做法是怎樣?
先帶著解決問題的目的明確你的領域,心中有桿秤「6大選書法則」:
經典+暢銷+感興趣+主題式+口碑不錯+讓你犯難但對你有益的書。排除掉不好的書籍,但又有可能錯失好書。
這時「火把」上場了,認真研究一下書的封面上的書名,副標題,腰封,作者簡介,出版社,大咖背書,序言和前言,了解篇章結構,知識點都有哪些,怎麼排布的?
現在很多聽書產品,很多平臺,比如微信讀書,得到,喜馬拉雅都有這樣的產品,聽書,就是一個活地圖,它是一個精讀產品,用十幾分鐘的時間,把這本書梳理一遍,讓你對這本書,有個大致的印象。
很多人都覺得聽書就好了,幹嘛還要買書,又佔地方又費錢。但是我想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一聽就懂,一用就廢。所以為什麼實體書不會替代電子書的原因。
首先紙質的手感給到我們一份厚重感,而且愛讀書的人聞到筆墨印刷味,其實是非常喜歡聞這種味道;
最後就是紙質書籍可以多次來回的翻看,而電子筆記就不行;可以在上面做筆記,更為重要的是紙質書籍更符合我們大腦的認知,有的時候你背誦一篇文章,你還能記得很清楚在書的那一頁那個角落,我們的大腦還沒能跟得上資訊時代,我們對紙質的東西依然比較熟悉,所以用起來也更為順心應手。
你以為這樣就結束了嗎?不,我們買回這本書之後,還需要再加工,就好比你從市場買回原材料,還得再清洗,這才完成我們的第一章節的「做假設」讓你快速準確理解文章內容。
「做假設」需要的步驟有「裝幀閱讀法」和「做假設法」。
「裝幀閱讀法」就是我們前面提及到的「火把」和「地圖」。當我們把書買回來之後,進行一個初步的加工,具體操作步驟是
①從書名中能夠獲取什麼信息呢?試著判斷一下。
②每得出一條信息,就用一枚便籤記錄下來
③看完腰封,把上面的信息總結在一枚便籤上。
④閱讀作者的個人簡介,確認作者的著書背景等信息,把這些信息總結在一枚便籤上。
⑤把①~④步用到的便籤貼到書的勒口背面,或者是筆記本上,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回看。
我一條條解釋下,從書名中獲取什麼信息呢?就拿這本書來說《高分讀書法》,我們有3種小技巧來獲取,就好比你買回來的豬肉,決定你用的的是哪一把刀。
第一個是分割法。顧名思義就是對書名進行一個「分割」。
《高分讀書法》可以分割成「高分」與「讀書法」。
「高分」有可能講述的是在在應試教育過程中,如何閱讀教科書又或者是考試中的材料如何通過閱讀取得高分的技巧。
「讀書法」則是不局限於教科書,課外書等其他書籍,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正確姿勢。
第二個是連接法。連接法需要與分割法相結合,把書的主標題和副標題等結合起來理解,從而獲取新的線索。
《高分讀書法》與副標題6大選書法則,57個讀書要點。
在這裡,你就可以在便利貼上寫著6大選書法則是哪6個?
57個讀書要點又是什麼呢?
這又是一種獲取線索的有效方式。
第三個是深讀法。顧名思義,即對封面,腰封等裝幀信息要「更深層次」的理解。推薦大家用豆瓣或者是微信讀書APP,大家可以參照這一選書標準,豆瓣7.5分,連續暢銷2年及以上,閱讀人數超過2000人,就可以值得入手書籍。
通過深讀法,你可以很快獲得很多有關這本書沒有寫到的但相關的其他信息。比如這本書沒有腰封,我們可以通過豆瓣得知作者還出版三本書籍《現任東大生教你「遊戲式」背誦法》、《好好讀題就能得高分:東大生教你考試套路》、《奇怪的難題怎麼解?東大生來幫你!》等等。
還有很多豆瓣瓣友寫得讀書筆記和短書評和常書評,都是深讀法做法。
深讀法除了在開始閱讀前使用之外,它還貫徹在讀書過程中。除了我們從外界知道這本書的外圍,我們還可以根據目錄來設置自己的問題,比如:
1.1裝幀閱讀法是什麼?
1.2為什麼這個點讓自己有啟發?它在解決什麼問題?
1.3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問題嗎?自己能把這個啟發點用在生活中嗎?
1.4這個啟發點有沒有類似的知識?
……
不斷地追問自己,因為答案從來都不是那麼輕易得出。
通過書名、腰封和作者我們其實可以得知很多信息,我們就要寫在便籤紙或者筆記本上。
比如:
書名:《高分讀書法》
是關於如何通過閱讀方法來獲取高分
6大選書法則,57個讀書要點,
是關於閱讀速度更快,內容記憶更牢,知識運用更靈活的一本書。
是關於學霸逆襲困境,實現名校夢想的書。
通過腰封,因為這本書沒有腰封,也沒關係,我們可以從封面的折頁部分得知:
閱讀需要5大能力:
l 讀解力:快速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把書讀透。
l 理論思考力:從更深層次理解文章,準確把握內容脈絡。
l 歸納能力:用簡單地話概括他人的觀點。
l 客觀思考能力: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同一件事,對觀點不同的人能夠表示理解。
l 應用能力:在具體行和中運用所學知識,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本領。
通過作者我們可以得知:
作者:日本西崗一誠。
偏差值只有35分的學生,復讀兩年後考進東大。
他主要依靠5大學習能力,復讀兩年,順利考上東大,畢業以後,他是一名校刊《擴展》雜誌的主編。
還出版三本書籍《現任東大生教你「遊戲式」背誦法》、《好好讀題就能得高分:東大生教你考試套路》、《奇怪的難題怎麼解?東大生來幫你!》
注意事項:如果作者還有其他著作又或者提及到其他書籍,這些書籍都是非常寶貴的輔助材料,因為書中提及到的方法有可能是出在某篇經典書籍,通常在序言,和附錄帶有一個書單,可以很好的追根溯源知識的源頭在哪裡。
「勒口」就是書的前後封皮向裡面折回的部分,其背面通常什麼都不會印刷。我一般都是把便籤紙貼到在筆記本上,又或者是直接寫在筆記本上。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當你讀書讀到某一處中斷了,或者是遇到理解困難的內容時,就可以回看這些便籤。它們一定會成為你繼續讀下去並讀懂這本書的線索。
此外,每讀完一章,你都可以回顧一下:這一章節和之前通過裝幀閱讀法收集到的信息是否對的上呢?」它會讓你再度「咀嚼」看過的知識,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
裝幀閱讀法只能獲取從某個角度或者某個部分理解該書的「火把」,而假設法正好可以相反,其目的在於獲取能夠理解整本書的線索。換句話來說,通過做假設,我們可以得到文章的整體脈絡。
4個步驟輕鬆做假設
①我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在便籤紙寫下閱讀目標。
②邊看目錄,邊思考如何使用書中的內容實現第①步立下的閱讀目標,在閱讀目標後寫下具體的方法。
③相比閱讀目標,自己處於什麼階段?在上一條的具體方法後寫下自己的目前水平。
④如果實際讀書時發現與假設有出入,那麼每次都要修改假設。
舉個例子,閱讀目標:《高分讀書法》5大能力具體要怎麼掌握?
實現方法:通過目錄可以得知,第一部分步驟一到五就是圍繞著5大能力來實現。
閱讀起點:步驟一:假設法鍛鍊快速準確閱讀理解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時刻都要對標你的實現方法,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對這本書有個掌控,即使目標沒有達成,也要確定自己進行到了什麼程度。
實現方法在閱讀過程中可以修改,但閱讀目標一定要在讀完整本書後才發現是否需要修改(除非提前完成閱讀目標),所以閱讀目標作為重點關注對象。
在修改完閱讀目標後,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
⑤若是沒有達成目標,接下來讀什麼書幫助完成這一目標呢?
⑥若是已經達成目標,接下來要設立什麼目標呢?
比如我發現步驟二對應的閱讀能力是思辨能力,我發現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我是讀不懂,可能還沒入門,那麼這時候我就需要藉助別的書單幫助我建立思辨能力。
於是我上網搜索了下,需要思辨能力的書單有:
《論證是一門學問》
《學會提問》
《邏輯新引-怎麼樣判別是非》
《用事實說話》
《洞察》
《時評寫作》
《暗邏輯》
《金字塔原理》
邏輯原理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
《邏輯表達》
《麥肯錫邏輯思考法》
《麥肯錫叫我的寫作武器》
《深度思維》
《學會辯論》
《如何形成清晰的觀點》
《精準表達》
如何刪減文章
《靈感》
《文案的基本修養》
《文學課》
《七十二堂寫作課》
關於故事的,議論文畫龍點睛故事力
《故事經濟學》
《華爾街日報》
《秋天的童話-寫給成年人的童話》
《文學課》
《講故事》
《講出一個精彩故事》
《韓國綜藝節目如何講故事》
《韓劇如何講故事》
《故事課》1、2
《雲雀叫了一整天》
文案的高級感,《廣告文案》
《文案之神尼爾·法蘭奇》兩本
《夜航船》上下
《念樓學短》兩本
上面的書單就可以很好地鍛鍊到我的思辨能力。
在多次閱讀同一本書是要注意的地方
即使重讀一本書,也要有常讀常新的感覺,而這就需要設立新的閱讀目標和實現方法。事實上,重讀一本書的意義就是看到同一本書的不同面。
你每一次都帶著不同閱讀目標和實現方法,那麼這本書就會越讀越厚,要記住,我們讀書不是為了增加知識量,而是學會如何讀書的方法,當一個知識點從不同的角度去深挖,對你有感觸,那麼這次的閱讀就已經比你之前只是知道個大概,做個兩腳書櫃的意義大得多。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通過裝幀閱讀法獲取的線索如同火把,只能照亮你周圍有限區域。所以靠裝幀閱讀法微觀視角是遠遠不夠的,沒有人願意讀完整本書只了解一小部分書中的內容。這手就需要用泛讀的做假設法宏觀視角對整本書的來龍去脈有個大致了解。
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笨鳥先飛是完全可以實現逆襲的,而不是天賦論,沒有天賦的孩子再努力也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