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鬼冢喜八郎(Kihachiro Onitsuka)先生在日本神戶創立了亞瑟士的前身。之後的70多年亞瑟士誕生過很多經典的跑鞋,它們也代表了每個時代對運動性能的極致追求。
跑鞋的科技從來都是服務於穿著者,ASICS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針對不同使用場景和功能需要,逐代調校更新。科技也隨著設計理念、材質、技術工藝的革新,不斷推陳出新。
這次我們主要從【中底】來聊聊,亞瑟士跑鞋上常用的材質/科技,以及它們發揮的作用——
FlyteFoam中底1953年亞瑟士生產了一雙名為Marup(意為Marathon Up)的馬拉松跑鞋,你可以視它為如今Sortie馬拉松跑鞋的前身——人氣頗高的「公務員跑者」川內優輝,最愛的比賽鞋款便是Sortie。
1953年的Marup和最新一代SortieMagic RP 5,可以看到70年過去後,同為馬拉松競速跑鞋的兩者相差巨大不用細看就會發現,50年代初的Marup是雙幾乎沒有中底的跑鞋。當時的橡膠彈性很差重量又很大,用於中底性能並不好。5年後第二代Marup才在用上輕質橡膠,算是有了一定緩震效果。而最新的Sortie不僅性能全面提升,42碼(US 8.5)的重量能控制在155g以內。
可以看到,中底性能如何,離不開材質的研發。
如今亞瑟士跑鞋上,運用最多的便是FlyteFoam中底。FlyteFoam是亞瑟士運動科學研究所研發的中底泡沫技術,它比傳統的eva中底要輕35%,也能在每一次吸收衝擊後迅速恢復至原本形狀,在耐久性上也要比此前的中底材料更耐用。
針對具體功能需要,FlyteFoam中底也有多種形態,輕量耐用的FlyteFoam, 彈性的FlyteFoam Propel、超輕並且很彈的FlyteFoam Blast等。
在一些鞋款上,FlyteFoam幾種中底通常搭配使用。比如Glideride,上層為FlyteFoam Propel,下層為FlyteFoam。
FlyteFoam Propel集合了輕質泡沫配方與高能回彈彈性體,在回彈性方面表現更好。FlyteFoam 在重量性方面更為輕質,這樣的搭配就兼具輕量、緩衝和回彈。
同為ride家族,相比Glideride,更輕盈也更偏競速的Evoride則整個中底都使用了FlyteFoam Propel,以追求更強烈的回彈性。整雙中底厚度上,evo也要比Glideride更薄——這樣的中底設計,讓GlideRide有著更好的緩衝性能,而EvoRide則更輕盈也有著更強的回彈性。跑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用途(慢跑or速度更快的訓練/競賽)來選擇鞋款。
ASICS亞瑟士:MetaRide、GlideRide和EvoRide,亞瑟士嚮導系列(Ride Series)全解析
FlyteFoam中底的搭配形式也不盡相同。在Kayano(支撐型慢跑鞋)和Nimbus(緩震型慢跑鞋)上,Kayano的中底是上層為FlyteFoam Propel+下層為FlyteFoam,Nimbus是FlyteFoam 下層為FlyteFoam Propel。
亞瑟士運動科學研究院針對每款跑鞋的具體用途進行嘗試,最終給出這些搭配方案。包括FlyteFoam中底的厚度,不同材質用料的多少,都是無數次測試後的結果。
FlyteFoam Blast則是FlyteFoam中底的最新「成員」,用於前不久剛發售的NOVABLAST鞋款上。
NOVABLAST是第一雙搭載最新FlyteFoam Blast中底的跑鞋FlyteFoam Blast的腳感更輕盈Q彈,回彈的感覺也會更強烈,具體到NOVABLAST上,採用了凹陷式設計。日後FlyteFoam Blast也會繼續出現在更多鞋款上。
GEL減震膠在很多人眼裡,Gel減震膠幾乎是亞瑟士鞋款最有代表性的科技了。
80年代亞瑟士開始嘗試將凝膠放入運動鞋,86年,第一雙使用了Gel膠的GT-II誕生了。此後讓Gel名聲大噪的「雞蛋實驗」相信很多人都看過。
1986年的asics GT-II使用了α-Gel。日後還有P-Gel、T-Gel、γ-Gel…等不同形態的Gel出現Gel緩震膠有著無與倫比的緩震性能,也存在重量偏重的問題,所以近30年的Gel使用中,亞瑟士研發了很多種形態的緩震膠。加上SpEVA、Solyte、FlyteFoam等更輕盈中底材料的出現,Gel膠體積也在不斷發生變化——Kayano系列從第一代開始就加入Gel膠,隨後Gel在每代Kayano的使用上都有著調整改變,包括大小、性能和位置,如今用在Kayano系列上的Gel只放在最需要緩衝的部位。
而Quantum 360等鞋款依然使用了大量的全掌Gel,以實現極致的緩衝性能。
Metaride鞋款上,Gel被用在後跟位置,幫助吸收後跟著地時候的衝擊力另外,不管是中底材質或者外置Gel,它們都會呈現各種不同的幾何結構形態——這很好理解,除了美觀外,幾何結構形態也會起到增加緩衝性能的作用。
顯微鏡下,Nimbus鞋款的Gel在吸收衝擊力後產生的形變演示Doumax雙密度防傾斜裝置第三代Kayano首次嘗試了在中後跟使用不同密度材質提供額外支撐,而後逐漸升級,變為如今的Doumax雙密度防傾斜裝置。
Doumax雙密度防傾斜裝置的原理是,有些跑者在運動中足部容易出現過度內翻,硬度更高的Doumax材質則能幫助避免這種過度內翻的發生。
在亞瑟士支撐系跑鞋上,如Kayano、GT-2000/1000、Noosa、Exalt……等鞋款,Doumax是標準配置。應用在GT-2000 8上的Doumax,圖中藍色區域↓↓
Guidance Line重心引導線系統觀察亞瑟士跑鞋,你會在有些鞋款鞋底看到貫穿整個腳掌的凹槽,這便是Guidance Line全掌重心引導線技術。
重心引導線的設計意在改善跑者前進時的步態效率,引導跑者每次跑動能儘可能以直線方式向前奔跑。整個跑步過程中,跑者的壓力重心都位於重心引導線的凹槽中。
在肌肉機能下降時,重心引導線也會起到讓每一步奔跑更為輕鬆的作用。Guidance Line全掌重心引導線技術在Kayano 26和Glideride鞋款上的應用↓↓
ride三款產品採用了GuideSole動能弧科技設計,中底形態較傳統跑鞋有所不同,因而Guidance Line也更為立體且深一些Trusstic中足穩定片Trusstic中足穩定片的作用是,防止跑鞋在運動過程中發生過度扭曲,從而提高鞋子的穩定性。它對運動中的雙腳起到一定跑步作用,也會讓跑動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更跟腳,沒有那種「拖泥帶水」的拖沓感覺。
並非所有的跑步都會理想性的沿著直線進行,當出現轉彎、變向、急停等,Trusstic中足穩定片就會默默且迅速的發揮作用。
另外,Trusstic中足穩定片往往延伸至前掌,露在外面的只是一部分 ,這項技術更多應用在偏向於競速的鞋款上,推蹬發力上能夠起到一個幫助。比如這是GEL-Hyper 33鞋款上的實際應用↓↓
Trusstic中足穩定片不光用在慢跑鞋上,虎走等競速鞋款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防扭轉是每雙跑鞋都應具備的性能。
GuideSole動能弧科技亞瑟士最新的Ride系列(Ride Series)三款跑鞋MetaRide、GlideRide和EvoRide,其核心理念都是GuideSole動能弧科技——包括下面要提到的碳板競速跑鞋Metaracer,也採用了該設計。
這種設計旨在減少腳踝部位的發力,通過中足弧度自然過渡到前掌,並順勢進行推蹬,跑步的能耗更低,也更省力。加上穿著後雙腳的重心更靠近腳跟,因此也更容易使腳向前擺動。
從外觀上,使用了該技術的跑鞋要比傳統跑鞋前掌明顯上揚。
作為亞瑟士近幾年最新的跑鞋設計理念,GuideSole動能弧科技也會在日後跑鞋中陸續有呈現。
碳板2020年,搭載碳板科技的長距離跑鞋Metaracer將在6月26日正式發售。這也會是亞瑟士的前沿科技跑鞋,專為頂尖長跑運動員設計。貫穿整雙鞋的輕質碳板也會為中底結構提供額外的支持力。
美國半場馬拉松國家紀錄保持者,迪娜·卡斯託爾(Deena Kastor)對Metaracer的評價是,「它在公路和跑道上的表現都相當出色,穿著它跑,步幅表現要比之前更棒。」
ASICS亞瑟士:碳板跑鞋來襲 | 這一次,通過「雲端」發布會認識Meta系列全新鞋款
Metaracer也會是亞瑟士在馬拉松競速鞋更輕盈更快速上的一次嘗試,和對極致中底性能的追求一樣,這樣的嘗試不會停止。
上述這些只是亞瑟士目前比較常見的用在中底部位的技術,鞋面、外底、包裹、鞋帶孔設計……等等等等還有大量的科技應用。從第一雙跑鞋誕生至今,亞瑟士一直在嘗試製作更完美的跑鞋,而跑鞋也從來不是鞋面+中底+外底這麼簡單的組成。
隨著材質和工藝升級,曾經出現在跑鞋上的一些科技慢慢退出舞臺,但它們為未來跑鞋的設計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參照,以別的形態繼續出現在鞋款中;有些技術,比如Gel減震膠,Guidance Line中底引導線等,依然會在跑鞋中出現。
每次奔跑感受到的性能和舒適度,都凝聚著過往製鞋經驗和無數細小科技發揮的點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