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訪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時,孔仲尼銅像,表明師生對至聖先師孔子的崇敬。到了臺南,大任同學又帶我去參觀孔廟。臺灣人尊崇儒學的風尚,是十分普遍的。我瞻仰過曲阜的孔廟、孔林和孔府。孔廟的雄壯輝煌,是世界無與倫比的。在我的故鄉古城潮州,也有孔廟,去年我也趁學術會議之便參觀過。臺灣的孔廟過去稱文廟,與潮州過去的稱法相同,規模比潮州的稍大一點,因為臺灣對文物古蹟的保護、恢復很重視,文廟也修整得很完整。
當時,鄭成功到達臺灣後,為了抗擊外國侵略,有必要培養本地人才,因此,他採用陳永華的議,建孔,興國學,聘請敦品勵學之士從事教育工作,這一政策奠定了臺灣中華文化的基礎,我們進入孔廟的側門,孔廟也是孔廟的東大門,即東大城坊,孔廟的大門朝南,除了祭祀和儀式外,大門通常是關閉的,。參觀得走側門。門上向外的坊楣上,有「全臺首學」四個金字的橫匾,進入大成殿,有康熙御筆「萬世師表」,還有以下幾代帝子所寫的「聖神無縱」、「斯文在茲」等橫匾。
同時,也是掛著臺灣當代四位政要的題願:蔣中正的有「有教無類」、蔣經國的「道貫古今」、嚴家淦的「萬藝師表」。在大殿中央,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兩旁祀四配十二哲神位。東西兩座祀歷代賢先儒。東虎有禮器庫,西廡有樂器庫,後殿有崇聖祠,祀孔子五代祖先神位,記號的兩旁為典籍庫。大成殿前臺中央——龍頭雕飾的蝙陛——只有新科狀元祭孔子時才可由此走上大殿,平常人是不敢的。
大在前有欞星門,門之外東為孔門,西為大路,表示講究夫子之道,就要遵循德義,再前為泮池。根星門東為名宦祠、鄉賢祠,西為孝子祠、節孝祠。東殿東畔為入德之門,當時由各縣選送的學子均由此門進去,表示應從品德陶冶開始。再進為明倫堂,堂上寫《大學》全章,指示世人立身處世之道。過明倫堂,東為文昌閣,相傳前面有朱公祠。現已無存矣。東大成坊門左立有下馬碑,書寫「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門外路東立有泮宮石坊。
臺灣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聖誕之日,將按照古代制度舉行盛大的典禮,而中國古代傳統仍然存在,我們參觀孔廟的那天不是聖誕節,這座寺廟令人敬畏,非常安靜,僅在廟前廣場上的大榕樹下,那裡有一些小學生在畫素描,老師在教他們,幼稚的筆跡輪廓清晰,老師的筆法認真細緻,在鮮紅色的宮殿中,在綠樹成蔭的蔭下,充滿了仁慈的氣氛。
當然,臺灣的孔廟不能與山東孔子故鄉曲阜的孔廟相提並論,但是要在這樣一個孤立的島嶼上保持如此完整的孔子傳統確實不容易,尤其是在日益繁榮的現代商業經濟中,在這種情況下,臺灣人對儒家的欽佩和儒家文化精神的弘揚也值得臺灣人的讚賞。
大家對臺灣的孔廟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