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助力實現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交給高校的光榮責任,也是提升我們社會服務能力、實現內涵發展的重要途徑。」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書記黃曉玫說。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由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具體實施,在江西贛州、海南瓊中、黑龍江海倫、雲南施甸等地區舉辦31期、3532人次的各種專題扶貧培訓,為脫貧攻堅插上教育的翅膀。
切中痛點,扶貧才能精準
「課程的設置跟我們當地的實際情況結合得很緊,對提升基層幹部的應急管理能力大有幫助。」近日,很多學員在參加完施甸縣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培訓後說。
施甸縣位於雲南省西部邊陲,每到夏季各類地質災害易發,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也是施甸致貧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發揮辦學優勢,結合施甸實際,採用面授+線上直播的方式,組織開展了系列扶貧培訓活動。
施甸縣地質災害防治和應急管理培訓現場教學。葉洪波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王亮清教授通過互動提問和溝通探討方式,生動細緻講解了應急處理前期預警、應急響應、處置實例等內容,還帶領學員們前往甸陽鎮現場考察地質災害點,查看路面裂縫、擋土牆變形、房屋牆體開裂等現象,幫助學員們更好把握實操細節。
「只有切中產生貧困的痛點,扶貧才能精準,才能發揮效果,扶貧培訓更是如此。」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院長隋明成表示,兩年來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認真調研各地資源和產業條件、貧困人口培訓需求,完成了大數據助力脫貧攻堅、國土空間規劃、旅遊發展規劃、戶外產業規劃、村莊規劃、鄉村旅遊、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管理等多期培訓,助力當地精準脫貧。
「通過培訓,當地基層幹部的科學防災減災意識、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和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駐雲南施甸扶貧工作隊隊長、施甸縣人民政府黨組成員向敬偉說。
教育扶貧,要抓住「牛鼻子」
「回望我自己的教學趨於傳統、缺乏創新,今後要多方位引導學生的發散思維,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施甸二中馬立菲參加師資培訓後在「學後日記」中寫道。
施甸縣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初中歷史培訓現場。朱峰攝
施甸二中距離施甸縣城有20公裡,老師們很少有機會走出大山參加培訓學習,課堂上還延續著「一支筆、一本書、一張嘴巴講半天」的陳舊教學方式。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從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師資選聘、教學管理、訓後回訪指導等方面定製培訓方案,邀請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孔峰、童綏寶、梅晴等教學名師,面向施甸縣高三年級、初中九年級的260餘名教師,開展備考階段授課方法和策略等方面的培訓。
「抓好師資培訓,就是抓住了教育扶貧『牛鼻子』。」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駐施甸二中副校長朱峰介紹,2020年施甸二中的中高考質量穩中有升,各項指標均超過往年。
「培訓不僅讓參與的教師得到了能力提升,更能發揮他們的帶動引領作用,通過同課異構、示範課、公開課、交流研討等形式,促進當地教師隊伍的建設發展。」時任施甸縣教育體育局局長李豔菲表示。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專家教授送教下鄉,讓我更深刻認識到養魚不但要靠技術和經驗,而且要有環保意識。」羅非魚養殖技術培訓班課程結束後,海南瓊中營根鎮的貧困戶王光峰記滿了筆記。
瓊中縣地處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適合發展漁產,羅非魚就是近年來從非洲引進的新品種,備受市場青睞。然而,羅非魚對於生存條件要求極高,只適合生存在水溫中低、水源乾淨、無汙染的水域。很多養殖戶因缺乏先進的養殖技術,致使養殖成本過高。
「精準做好培訓需求分析是關鍵起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劉雪梅介紹,學校專門成立項目組,邀請來自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海南省海洋與漁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採取「室內學習+現場指導」等多種教學方式,對農戶生產和種植養殖中的技術問題進行全程「把脈問診」。
培訓結束後,項目組還安排教師結對幫扶,通過現場指導、在線培訓平臺、電話網絡回訪等,指導學員開展創業生產,解決農民培訓後缺乏後續服務的問題。
瓊中縣實用技術人才檳榔種植技術培訓現場教學葉洪波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自2019年以來面向各地種養殖戶,舉辦了富硒農業技術、黑土地保護與秸稈還田技術、大棚菜種植技術、番鴨養殖、肉雞養殖、大豆種植等等一系列實用性強、接地氣的專業技能培訓,培訓人次近2000人,帶動周邊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自然資源部專程致信對學校扶貧培訓工作表示感謝。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的有力舉措。」寧都縣自然資源局黃小春主任介紹。
「教育扶貧的效果不一定立竿見影,卻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途徑。學校應該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做出更大作為,助力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跨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校長王華表示。(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夏靜、張銳通訊員魏海勇、劉妍慧)
[ 責編:曾震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