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凡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都有不同的定位和追求,也都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活出理想中的狀態,從而也使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形態,與各自為人處世的方式。有人孤傲清高,曲高和寡,也有人和光同塵,隨性自然,同時還有人八面玲瓏,左右逢源。這些都是根據於個人的喜好取向,而演變出的人生態度。譬如詩仙放蕩不羈,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詩佛中年隱居,靜享中南山水間,而這位詩人則與他們截然相反,此人滿腹文採卻用來溜須拍馬,一詩寫盡帝都之雄偉,與人性的卑微。
說起這位詩人,其實也是唐朝文壇中舉足輕重的存在。論起資歷,他可以說是李白的前輩,而要論輩分,那麼詩聖杜甫則要稱他為祖父。此人便是曾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並且被人稱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
雖然人們傳言他一生狂放,恃才傲物,但是根據這首詩所體現的人物性格來看,事實應該並非如此。因為倘若她真的是一個狂妄之人,必然難以屈尊寫就這種溜須拍馬的作品。或者說他的狂放只是對待普通人的態度,而面對帝王之時,平日間放蕩的他卻是另外一副模樣。
《蓬萊三殿侍宴奉敕詠終南山應制》
唐代:杜審言
北鬥掛城邊,南山倚殿前。
雲標金闕迥,樹杪玉堂懸。
半嶺通佳氣,中峰繞瑞煙。
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
初讀此詩給人的感覺的確是雄渾奔放,氣勢不凡,並且頗有一種飄然若仙的姿態。然而仔細品味之後卻又發現,原來這也不過是一首阿諛奉承,誇大其詞的馬屁詩。這首詩的主旨是在歌頌長安帝都的宏偉,讚嘆蓬萊仙殿的神聖,在詩中多次藉助誇張的比喻,來烘託眼前的景象究竟有多麼超凡入聖。
與山嶽齊高,與星鬥並列,這便是詩人眼中的瓊樓玉宇,是他心目中的人間至高處。祥雲繚繞,瑞靄漫天,他用盡了畢生的文採,去修飾眼前的一切,然而卻也在無意中使人看到了,人性在所謂的權勢面前,到底卑微到了什麼程度?
據史料記載,這首詩作於唐中宗李顯的誕辰之上。皇帝於宮殿之內宴請群臣,酒足飯飽歌舞助興,在氣氛達到最高潮之時,李顯明群臣以終南山為題作詩。也正是在這個歡樂而又緊張的時刻,杜審言用自己的滿腹文採,寫就了這首用來溜須拍馬的古詩。
這首詩的前三聯都在寫景或者寫意,但同時也是為了營造一種至高無上的氣氛,為最後一句點睛之筆在做鋪墊。在如此神聖而又宏偉的宮殿之中,又怎會是一位平庸的帝王?
「小臣持獻壽,長此戴堯天。」可事實上的唐中宗李顯,卻並非是一位勵精圖治的皇帝,反而是一位庸弱無能的君主,一生都籠罩在「武則天」和「太平公主」以及「韋後」的陰影之下。
但杜審言卻拿他和上古時期的聖王堯帝相比,如此違心的話語,著實令人難以接受。而且之前的三聯詩句氣象越是宏偉,就越是能夠與現實形成一種強烈的反差,從而也就會顯得更加諷刺。因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本性已經被壓抑到了一個無比卑微的地步,眼中只剩下對於帝王的奉承。
他將自己的滿腹文採,用來寫就這種溜須拍馬的作品,這首詩雖然寫進了帝都之宏偉,但也寫出了他人性的卑微。對此也只能說是人生的選擇各不相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我們可以客觀的看待,但卻沒有權利進行主觀意義上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