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能陰陽並補《本草思辨錄》記載:「枸杞子內外純丹,飽含津液,子本入腎,此復似腎中水火兼具之象。味厚而甘,故能陰陽並補」。《本草綱目》所言: 「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分而用之,則備有所主。兼而用之,則一舉兩得。」
「從古諺「離家千裡,勿食枸杞」談枸杞的功效與作用——壯陽篇」一文也認同枸杞的陰陽並補之說。這最終體現在《中國藥典2020年版》[枸杞子]記載:「性味與歸經:甘,平。歸肝、腎經;功能與主治: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用於虛勞精虧,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內熱消渴,血虛萎黃,目昏不明」。但是,該文沒有詳細闡明枸杞滋陰的機理,以下大堅杞養生專家從中醫典籍記載分析之。
大堅杞
中醫典籍記載枸杞確有滋陰功效清代黃宮繡《木草求真》記載:「枸杞是滋水之味而治消渴」,「滋腎水而明目強筋」。張介賓《景嶽全書》記載: 枸杞「其味重而純,故能補陰」,「真陰虛而脊腹疼痛不止者,多用神效」。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記載:枸杞「秉少陰水精之氣,兼少陰君火之火」。清代陳士鐸《本草新編》記載:「枸杞樹秉陰陽之氣成」,「親地者,得地氣而益陰」。明代張志聰《本草崇原》記載:枸杞「亦得少陰水火之氣」。
民國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一則服用枸杞子治療臟腑間熱的醫案:「愚自五旬後,臟腑間陽分偏盛,每夜眠時,無論冬夏床頭置涼水一壺,每醒一次,覺心中發熱,即飲涼水數口,至明則壺中水已所餘無幾。惟臨睡時,嚼服枸杞子一兩,涼水即可少飲一半,且晨起後覺心中格外鎮靜,精神格外充足」, 以自己的親身用藥體會認定枸杞子其性決不熱,且確有退熱之功效,闡明了枸杞的滋陰功效。
由上可知,枸杞滋陰機理明確,確有滋陰功效。大堅杞養生專家也對此予以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