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材料是工業和民用建築以及交通、水利、市政等建設工程中用量最大的材料。隨著社會的發展,商品混凝土在建築當中的使用越來越廣,同時對混凝土本身的強度以及其他使用性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混凝土是由骨料、膠凝材料、摻合料、外加劑以及水攪拌均勻凝結、硬化而成的一種人造混合石材。如何控制好混凝土的質量,現在此,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商品混凝土在建築使用過程當中的質量控制,提出以下幾點把控措施:
1生產前期預控
優質原材料的選用:混凝土的基本組成材料分別為水泥、砂、石、摻合料、外加劑和水,這些材料各項性能指標的優劣以及其質量穩定性,直接影響到混凝土的質量及性能。對原材料進行認真的篩選,是確保商品混凝土質量的基礎。
1.1水泥的選用
水泥是混凝土中的主要的膠凝材料,對混凝土質量影響重大。水泥質量控制的重點是穩定性控制。為確保混凝土質量,可從以下方面加以控制:採用旋窯水泥。總體來講,旋窯水泥的生產規模較大,其水泥安定性好,質量穩定,批與批之間強度及礦物組成波動小,有利於混凝土質量控制。優先選用標準稠度低、強度等級不低於42.5普通矽酸鹽水泥或早強矽酸鹽水泥。運用軸線統計方法對水泥質量的穩定性進行評價,並根據統計結果,確定混凝土配合比水泥用量以及調整的依據。
1.2骨料的選擇
在選擇骨料時注重骨料的堅固性、細度模數、粒徑、級配、針片狀顆粒含量、含泥量、泥塊含量及其有害物質含量,這都將對混凝土質量產生影響。如砂,應該選擇細度模數在2.3~3.0範圍內的中砂、石子儘量選擇粒徑為5~31.5mm的連續級配,這樣有利於混凝土的泵送性能以及提高和易性。
1.3摻合料的選擇
能夠用於混凝土的摻合料種類很多,特別是粉煤灰在混凝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不同火力發電廠的粉煤灰由於使用的煤種及採用的燃燒工藝不同,粉煤灰在混凝土中表現出來的性質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選用粉煤灰時,宜考慮選用相對固定的廠家,要求其貨源供應充足,其質量波動就相對較小。
1.4外加劑的選用
外加劑是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外加劑使用不當而造成的危害和經濟損失遠遠大於其本身的價值。選用混凝土外加劑以其減水率、保水性和保塑性為主要指標,在進行質量控制時,除對外加劑的常規指標進行檢驗外,同時對外加劑與水泥的適應性、抗壓強度比等指標進行複試,掌握其質量特性。在不增加用水量的前提下,使商品混凝土具有大坍落度、不離析、不泌水、坍落度損失小等性能的外加劑作為優選產品。
2生產過程中的把控
2.1加強對原材料的管理
骨料堆場要有良好的排水設施,以免料堆底部積水,造成生產過程中含水率變化過大而影響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困難。砂、石按品種、規格分隔堆放,嚴防混料,避免混用或錯用。水泥、粒化高爐礦渣粉、粉煤灰等粉料筒倉有防潮、防溼措施,有明確的進貨臺帳,入倉數量以及入倉時間等相關記錄,以免過期使用而造成混凝土質量。各種材料標識清楚,特別是水泥、粉煤灰、外加劑貯存倉,進料口加蓋上鎖,並由專人管理,以防止進錯料或受汙染。
2.2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是保證混凝土質量的核心環節,因此,必須高度重視,確保工程所需的耐久性。
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原則:用低水膠比、根據試驗室控制水平選擇不同的標準差設計配合比。配製的混凝土應具有良好的抗氯離子擴散、硫酸鹽侵蝕性能以及對鋼筋的長期防腐蝕的性能。摻適量的優質高效減水劑,增加減水效應,降低水膠比,提高混凝土強度。摻加適量優質粒化高爐礦渣粉、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熱,在保證混凝土強度等級與稠度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顯著提高混凝土的密實性,增強對鋼筋的保護作用。
2.3混凝土配合比管理
結合具體項目設計要求、施工工藝、原材料性能狀況,按照有關技術規程進行混凝土配合比理論設計計算、試驗和調整。由試驗室通過試驗取得的配合比在生產前再進行復驗,符合規定要求後,方能應用於生產。
混凝土配合比在生產過程中要進行動態控制並做好動態調整的相關記錄,動態控制在基準混凝土配合比基礎上進行,由試驗室掌握,根據工程情況、設計要求、氣候變化、運輸距離、原料狀況等因素,結合實踐經驗進行調整。
2.4生產過程中計量精度控制
混凝土生產企業應當每年按要求對自己的設備請有檢測資質的單位對其進行檢測及校核,保證計量誤差符合國家規範要求,並在生產過程中,混凝土出廠時的實際抽磅數量與配合比設計容重進行覆核,保證計量的準確性。
3施工現場質量監控
(1)嚴禁加水:禁止私自往運輸車內的混凝土任意加水。混凝土坍落度損失過大或待料時間長導致坍落度小而不能滿足施工要求時,可由技術人員採用少量多次後摻外加劑的方法,將混凝土攪拌均勻,和易性符合要求後才可使用。
(2)振搗:應該具有熟練、有經驗的振搗工人,快插慢抽使混凝土振搗密實,避免漏振、少振或過振。
(3)抹面:混凝土施工後,應對板面混凝土(樓板、地面)加強二次或多次抹面,特別是臨近初凝時的抹面,能夠有效消除板面表層的微細裂縫。
(4)養護:混凝土澆築完畢後必須及時進行保溼養護,可採取覆蓋塑料薄膜、溼麻袋、溼草袋、噴淋或蓄水保溼等養護措施。一般混凝土的養護應在8h內進行,養護期不能少於14d。高強混凝土的養護宜在3h左右進行,以不起水泥漿為準。氣溫炎熱、風速大、乾燥時,應據混凝土凝結硬化情況提早養護。
(5)拆模時間:依據混凝土強度發展和結構施工規範要求進行,即使對非承重模板的拆模時間也不得少於24h。
(6)混凝土澆築完成後,強度未達到1.2MPa時,不應進行下道工序施工;混凝土未達到設計強度前,嚴禁在樓面上堆放超過施工荷載允許值的施工材料,嚴禁有衝擊荷載作用於樓面。
只有嚴把材料關,勤做試驗、積累相關材料性能的數據、及時對生產過程中配合比的動態調整以及對運輸、施工現場的施工工藝、養護措施監控等等才能嚴格把控混凝土質量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