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在手
成都你懂
01 開保時捷來的「難吃」自貢菜
02 抖音很火的涼拌菜攤攤
03 很少人知道的牛肉館子
04 工人村小推車蛋烘糕
05 菜場對面6元廣東腸粉
06 開了34年的網紅麵館
07 海椒市神級水餃
08 老外圈的川菜小館
09 上過人生一串的燒烤店
10 關門很早的板凳面
11 拍過《前任3》的冒菜館
12 50歲自助式川菜館子
13 文殊院小巷裡的串串店
14 雙橋子20年的鐵板燒
15 鹽中人私藏的下崗面
16 只賣4小時的無名冒菜
17 隔著鐵柵欄交易的滷菜
18 開了20多年的破麵館
19 只賣3樣菜的小館子
20 玉林巷的「鍋盔女王」
21 成電旁的學生價串串
22 藏在老庭院裡的麵館
23 拆遷房裡的蹄花店
24 22年不漲價的炸串
25 川大學生私藏日料店
26 西河私藏火鍋兔
27 一道菜賣了16年
28 連點評都搜不到的串串
29 滴滴司機打堆堆的「食堂」
30 提前半個月預定的串串
31 老社區裡的盆盆面
32 小平房裡的浙閩菜
33 簇橋無人不知
34 新二村的肥腸攤攤
35 簇橋頭牌蒼蠅館子
36 開了21年的小吃店
37 需要提前預約的社區火鍋兔
38 沒有「聲音」的牛肉館子
39 一天只賣兩鍋的油茶
40 壓箱底的豆花店
-完-
說它難吃一點都不假,不是熟客頭回來一般是吃不到滴。必須提前一天給老闆打電話,才好不容易定到一桌。門口也經常有豪車出現,害~
整家店只賣4道菜:鮮鍋兔、仔姜蛙、雙椒鱔魚、土泥鰍。三道菜裡首推是鮮鍋兔,兔子肉都是眼看著師傅宰的,新鮮沒跑!肉頭嫩得舌頭打顫顫,尤其是盆裡的兔肝,可能會是這輩子吃到過最嫩氣的肝8~
鋼管廠5㎡的涼拌菜攤,總感覺過幾天就會被拆掉,但不管隔多久,你來,它依然在這。
葷菜最低20起點,素菜10元起點,有麻辣、幹拌和白味的選擇。味道屬於不那麼辣,但又有層次的那種。調料看似常見,但客人們都說,自己就是拌不出來她家的味道。
列五中學旁邊的牛肉館子,雖然很不起眼,但住在這附近的居民,開了20多年,就吃了20多年。
店裡所有的菜都是牛肉,除了經典的粉蒸牛肉、紅油肺片等,像紹子腦花、回鍋肉片、火爆腰花……都是牛肉,一看老闆就喜歡玩花樣。
三個人吃了70元,人均20出頭,性價比可以說是無敵了。中午去的時候滿場,但不需要排隊。其實想想,這樣挺好的。
工人村出了名的小推車蛋烘糕,出攤時間不固定,就連出攤日期也不確定。能吃上他們家的,就算是幸運的了。
蛋烘糕3.5元一個,共12種口味,每個都要大爺親手製作。蛋皮烘烤之後特別香脆。輕輕一咬,「咔擦」聲尤其清脆。
如果硬是要找個缺點,那就是大爺有可能不小心會稍微烤焦,畢竟用燃氣灶的時間不長,還不是很能掌握火力。
肖家河菜場對面的腸粉店,廣東肇慶的一大家子都在這裡。雖然開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價格腸粉在他們家有很多種,像素腸粉,只要6元/份的價格,就足以秒殺成都的市場價。
他們家做的是抽屜腸粉,看上去非常簡單,但在蒸製時間的把控上,久了會幹,短了不成型。而黃師傅只要一瞟,就知道,是時候該出爐了。
在廣東,這些都是他們從小到大伴隨的食物。但來到成都,這些就成為了鄉愁。不是非吃不可,但只要一吃一抿,總能感覺到舒服。
牛王廟附近的「死胡同」裡,藏著一家開了33年的小破店。店裡只能擺得下10張桌子,人多的時候,臨時小桌一展開,又能多賣幾碗面。
前身是牛王廟最有名的「太婆面」,搬遷兩次後才到這個位置。許多最早吃他們家的人,都不一定知道現在的藏身之處。33年城市變化很大,但不變的是,他們還是只賣2碗面和2碗抄手。
要是現在還能聽見有人喊這家「太婆面」的話,那就說明這人,見證了一段歷史。
餃子店在一樓,招牌就掛在鐵柵欄上,不大不小,但還算醒目。屋子很小,被用作餐廳的部分只有客廳,外加一個臥室,總共5張桌。
整整27年老闆娘都在鍾水餃上班,內退後就在自家開了間小店。所以一般來他們家,紅油水餃要先點。一兩8元,二兩16元,以此類推。
咬開,微辣中散發著肉餡的鮮香,鮮中還帶著甜。個人認為勝似鍾水餃,卻比鍾水餃吃了更上頭。在他們家吃空碗,真的有點容易。
倪家橋沒有店名的川菜小店,老外卻來的很勤快。像美領館的現館長、前館長、前前館長……幾乎所有美領館的人,都是他們家的常客。
他們家最有名氣的麻婆豆腐,就連歐巴馬的廚師都專門來他家學習這道菜。很難形容它到底是怎樣的味道,但很肯定的是,和小時候爺爺奶奶手中做出來的麻婆豆腐,一樣香。
一頓4菜1湯,才吃了94塊錢。老闆說了,賣貴了自己良心過不去。
陝西街的神秘人物,一周只出現周日、三、五3天,5點半開始烤,經常7點多菜就賣光收攤。從陝西街到白果林,從小攤攤換成了小烤爐,吃的還是那群人。
菜單上只有11種選擇,但不是所有當天都有,客人們都是有什麼菜直接全部點上,烤著烤著就沒有了也是常事,想把所有都吃一遍得多來幾次才行。
五花肉外層幹香乾香的,內部又保留著油脂,整體吃起來不膩。但他們家的招牌並不是它,而是雞屁股。你沒看錯,雞 屁 股……小小一枚,有點……可愛……
開了22年,中午賣完就關門。在他們家吃麵,除了在店裡頭吃,或是端起吃,最出名的就是……在板凳上吃!
一個大板凳配個小板凳,挨著牆邊排排坐,別看有點low,坐在上邊吃麵還算是個「景觀位」,看著眼前來來往往的行人,覺得有點巴適……
網絡排名靠前的是回鍋面和鱔魚面。不過最想安利的是回鍋面,回鍋肉的鹹正好中和了麵條的淡,吃到後來就越吃越香。唯一吃光的一碗,就是它了。
海椒市一條大馬路旁的巷子後面,白磚黑縫的演員同款座其實挺顯眼。然而最大的不同就是,電影裡頭賣的是蓋澆飯,但現實中,他們家賣的是冒菜。
張阿姨開這家冒菜店,已經有14、15年時間。冒菜就是他們家的招牌之作,從開業賣到了現在。種類很多,價格在12-15元之間,最便宜的一葷一素15元,足夠一個男生吃。
不過賣最長的是缽缽雞。價格雖然1元/串,但每串分量都很紮實。吃前嬢嬢會給你打個原湯碟,吃到半途想更入味就再蘸些,畢竟缽缽雞吃後是不能放回去的。
青磚矮房,樹蔭窄巷,九裡堤的這條老巷子,頗有種80年代老成都的感覺,但比這條巷子名氣更大的,是這家川菜館。
店員忙的時候,食客們基本都是自行選菜,看中端走,和吃自助餐一樣。做好的菜就從旁邊的廚房用三輪車運過來,再收走嬢嬢們整理好的空盤子,人多的時候十分鐘就是一輪。
涼粉算是它家打下口碑的招牌,選好現拌,阿姨動作特別麻利,有什麼忌口一說就記住了。
開在文殊院旁小巷子裡的串串,如果不是老熟客帶路,第一次來很容易找不到,問起老闆是九幾年開的店,老闆自己都不記得了…
但他們家絕對夠資格,鍋底不要錢,碟子分油碟和幹碟,油碟就是小時候吃的純正的芝麻油,幹碟量給的也很足。
和朋友兩個人吃到撐還點了飲料,才花了60多塊錢,真的太良心了!但想不排隊最好下午6點前來。
藏匿在蒼蠅館子云集的雙橋子老社區,王姐和先生代師傅來自眉山,來到成都後便有了這家小店,從南一街到南二街,前後已有20年,一直沒有搬出這個片區。
店內沒有裝潢可言,一個裝菜的保鮮櫃,一個用了無數年的操作臺,即便每天清洗,還是留下了許多印子,這些看起來越老舊的事物,卻總是越吸引人。
菜品種類豐富,價格也特別便宜,素菜1塊錢,葷菜3元左右,都是兩人早上現串好的,20塊不到就能裝上滿滿一盤,兩個人吃還有些撐。
它開在鹽道街中學旁已經17年了,可以說無數的鹽中人,就是在這家麵館裡畢業的。
以前唯一的招牌,就是門上寫的一個「下崗面」三個字,就這樣沒有「戶口」的度過了十多年,和同學們再說起這家店時,第一反應絕對是「它居然還在?」…
店內只賣到2點左右收攤,面種類不多,但都是經典,最愛的還是這碗素椒雜醬面。肉紹肥瘦合適,加入了少許芽菜,嚼起來嫩中帶脆,直接嘗一口肉紹也絲毫不會覺得膩。
用居民樓改造的冒菜館子,開了十幾年都沒有招牌,「無名冒菜」還是老食客們給它取的。雖是無牌無姓,但絲毫不影響它的人氣,這幾年想模仿它的店也不少,「逼得」店裡打出聲明來。
走進小巷子,見人最多的地方,就是這家店了。從上午11點到下午3點,每天只營業4個小時。想吃?先準備好排1小時吧。
他家口味算比較重的了。除了牛油鍋底,淋一大勺豆豉也是他家獨有的特色。豆豉的醬香加上紅油湯的麻辣,兩者融合得很獨特。
住在這附近的都知道,要想吃到他們家滷味,每年1-3月就得看運氣。
大爺冬天不定期給自己放假,一放就是兩個月。一輛小推車,一把遮陽傘,一塊小招牌。隔著一道鐵柵欄,就像是隱身了一樣。要是你不住在這附近,晃眼就會忽視它的存在。
鐵柵欄外邊,食客點著菜,鐵柵欄裡頭,大爺幫忙挑著合適的滷菜,上稱、跺小塊、拴緊、傳遞。這樣的交易往來,20多年了,依舊如此。
看似破舊的小麵館,本來就不起眼,和背後的高層住宅對比起來,就像個頑強的釘子戶,每次路過都會驚訝道「居然還沒拆」…
破了20多年,從前在附近讀中學的人,忘不掉它的味道,老廠區搬走的人,時不時也會回來吃,它成了這條巷子的小食堂。
但就是這樣一家破麵館,每天一到飯點就滿堂食客,7點賣早點,11點做午餐,下午2點多收攤,二十多年如一日。
店名裡都放著它,當然是謝師傅最自豪的一款了!儘量別一口氣點2兩,因為份量真的蠻多!
在雙流,應該沒人不知道這家店吧。開在公廁旁邊,爛棚子一搭,再一賣,就是20多年。
而最牛B的是,這20多年來,只賣3道菜:滷肉、拌肉、拌雞,全都在一個明檔裡現切現拌。
我們4個人把店裡所有的菜都點了一遍,最後結帳140元,人均35元。附近鄰居來了20多年,什麼花樣不重要,而是這從未改變的老味道,饞著他們…
在牆上菜單底部最顯眼的位置, 特意標明「愛心餐」,只要孤寡老人或者殘疾人來這,都可以免費用餐。
不光光是在店裡設置愛心餐這麼簡單,老闆娘平日裡還在為孤寡老人捐款,每一個顧客的每一筆捐款都記錄的清清楚楚。
老闆娘是南充人,店裡賣的是南充特有的方鍋盔和米粉等,鍋盔現點現烤,品種不多但都值得打卡。
這家店開在電子科技大學旁,沒有醒目的招牌,已經風雨無阻的在成都紮根了16年。
早上8點鐘買菜串菜,到下午4點開始營業。串串小籤2角,大籤5角,為了照顧學生娃娃們,從14年開始就沒漲過價。
籤籤是每天開門現串的,鍋底不算錢,是老成都的醬香味,香味很像小時候街邊常聞到的那種,鹹香適宜。
明末清初保留到現在的窄巷,沒有路標,只有門牌號,很容易失去方向感。歲月洗滌的紅色雕梁,一看就有些年頭。
老闆付婆婆今年59歲了,客人們都管她叫「包租婆」,因為付婆婆以前的髮型和包租婆很像,也因為這個庭院都是她承包的…
店有14年了,一周開五天,周末和法定節假日不開門,只賣11點到下午1點半,一天只備20斤面+幾碗紹子,包租婆說寧願賣的少,也不願囤著不新鮮。
這家在拆遷房的通道內「夾縫生存」的蹄花店,靠著1輛推車、2間拆遷房,一賣就是十幾年,而且隨時都有可能被拆掉。
幾張摺疊桌、幾根塑料凳子,再加上幾張老舊的海報,在這裡吃飯,基本上沒有環境可言,很難讓人注意到。
除了附近理工大的學生和居民經常來之外,還有不少人專程從外地趕來,只為吃上一口它家獨門製作的蹄花...
店裡的客人不論年齡,都會親切地稱呼老闆一聲「王嬢嬢」,外面是小攤,裡面是王嬢嬢的家,一切都是小學時的原配置。
菜品也很簡單,5葷兩素。葷菜有郡花、五花肉、火腿腸、牛肉、裡脊,素菜只有兩樣,但土豆基本都是5串起點。
一家在川大附近開了7、8年的日式快餐店,店名很普通,但川大學生老愛往這鑽,人均15元就能吃撐。只有7張桌子,11點多就坐滿了。
老闆來自日本,老闆娘是成都人。太太在日本學習了7年日式料理,兩人一起把它們帶回了成都,在這不僅能吃到地道日式家常菜,還會被二位餵狗糧哈!
店內主要是日式快餐,定食、焗飯、蛋包飯、麵食、日式火鍋等,14元~30元不等,漢子不到20元也能吃飽!
4號線的盡頭:西河。藏著不少好館子。這家兔火鍋就是其中之一。自己的房子做店面,少了租金的煩惱。老闆做起生意來也「輕鬆」不少。
老闆收錢都是用算盤,走古樸路線。兔火鍋分了大中小三種份量。老闆很耿直,份量給的都給足。一份兔火鍋端上了就是滿滿一鍋。
每份兔火鍋都還配了芋兒、青筍、兔肝、兔頭……兔肉提前加工後,在鍋裡這麼一煮,很是鮮嫩,還入味。芋兒煮得稀溜耙,越吃越香。
住在蓮桂西路附近的人基本上都知道的十多年的老館子,沒得裝修,而且廚房屋頂都被燻得漆黑,都不打算翻新一下的。老闆怕是有點任性。
能用一道菜名當招牌的店,這道菜可能有老闆的秘方。大火翻炒過的雞肉,加入了各種調料,雞肉當主角,竹筍、青椒給它當配角。
上桌前再加入用豬大骨和雞骨頭熬製了幾個小時的高湯才算完成。它家的雞肉嫩氣的很,每一塊都裹滿了紅油的香氣和混雜著青花椒的麻香……
這家串串是會長跟著導航繞了快1個小時才找到的。連點評都搜不到的串串,竟然被我給發現了。沒店鋪,沒招牌,沒環境就是它的特色了!
只賣周一到周五,下午5點出攤是老闆的「老規矩」。賣了15年的串串也才3角一根。串串都按種類捆好,要吃哪種,就從哪捆裡面抽。
這家店因為老闆的態度很差還一度被曝光過。但是會長去的時候可能因為食客還不太多,老闆的態度還算比較溫和。
龔三哥老三樣以前的名字叫四季春餐館,因為商標註冊的緣故才改成了現在的名字,但是老顧客才不在意這些,照樣一到飯點,店裡就人擠人!
招牌菜就是固定的這三樣:豆瓣魚、涼拌雞皮和燒什錦。為了都能吃到,會長還是眼大肚皮小的,三樣都點了!
太升南路口子上,門口沒有任何標誌,藏在一座民國風小院裡。會長提前了半個月預約來吃串串,老闆都說:我沒空,忙得很……
這家串串只賣中午,只賣幹碟,只賣周一到周六。這麼多「霸王」條件還是阻擋不了來吃它的決心。串串一根兩角,簡直像是回到了童年的物價。
牛肉是它家特色,一定一定要提前打電話給老闆說預留多少根,不然真的不夠!而且還不能現加!定量準備的牛肉很新鮮,蘸點老闆自己弄的幹碟味道很巴適。
一輛三輪車,支起了整個這家攤攤面。沒有桌椅板凳,所有人端著面要麼打包,要麼直接站著吃。
每天下午5點多出攤,一直要賣到凌晨。白天時間老闆就要準備這些臊子。雞雜、豬肝、回鍋肉、豇豆……足足有8種,都是每天現做的。
價格也比外麵店裡賣的便宜很多。臊子可以雙拼,還可以多選,反正價格就是那麼多。怪不得每天一出攤,就早已擠滿了等著的食客了。
這家館子是會長不小心發現的。開在市中心一環高檔寫字樓的包圍下,如果不注意,真的很不起眼。
老闆來自福建,來成都快10多年了。這家館子也差不多7年了。這裡主打浙閩菜,但是沒有菜單,店裡所有的菜基本都是時令價。
成都人其實對於海鮮又愛又恨,因為做不好。對於做啥子都愛放點豆瓣的成都人來說,這份蔥油魷魚看起來就很清淡了。但是真的吃了後才發現,釋放出來的鮮味很誘人。
生活在簇橋的人怕是沒有哪個不知道這家館子。沒得店名,但是經常來吃的人都親切的叫它「豆腐腦花」。
它家沒固定的招牌菜,因為老闆說:我這兒每樣都是招牌。特別是這種重口味豆腐腦花,光是看這表面上的花椒麵跟一層辣油,白乾飯都要比平時多吃一碗了。
新二村菜市場裡的重慶唐肥腸,是土著推薦給會長的。價格不算貴,50元/斤。而且在它家只要是買肥腸,還能免費爆炒,省了回家二次加工的麻煩。
肥腸都是每天現滷,絕對的新鮮,滷之前都是手工去油,裡裡外外都洗得很乾淨,也沒得異味。
當打開點評搜「簇橋」,崔牛肉一定會出現在首頁中。會長差不多是平日11點左右找到它家。就已經坐滿了用餐的食客,就僅剩了唯一的靠近路邊的桌椅。
天冷了了,吃牛肉湯鍋很合適。40塊的小鍋兩個人吃很足夠。切得溜薄的牛肉牛雜還算多,打底的包菜一定要煮耙了再蘸點酸辣蘸水,特別適合。
人均10元+的冒菜、6元1個的鹹蛋黃肉粽、運氣好才能吃到的拌涼粉、21年了,還是這幾道菜……
一般中午一到飯點客人較多,李姐只來得及弄冒菜。素菜的種類雖然不多,但都新鮮乾淨。單份9元,自選是12元/斤。
這家是會長發現的一家藏在社區裡的「爛食堂」。專賣火鍋兔,想吃的話要預約,定量上桌,還不能現加兔肉。
去之前一定要預約好要吃的東西,到了後差不多就能馬上吃到了。3個人點了份小鍋就足夠了,可以續加牛肉、午餐肉跟各種素菜。
鍋底的口味比較重,以香辣為主。兔肉被切成大小適中的塊頭,完全沒有渣渣肉,先炸過一遍後再在紅油裡煮,又嫩又入味。
對於經常去茶店子的人來說,炳林牛肉肯定不會覺得陌生了。這是一家「半無聲餐廳」,部分店員都是用手語溝通、與客人用比劃來完成收帳。
但是對於好吃嘴來說,它家的味道才是真正人氣的來源。人均40元+,就能實現的吃牛肉自由,誰能不愛!
點評搜不到,導航也找不到。會長硬生生在工人村農貿市場轉了幾圈。找到了蘇阿姨的油茶攤子。
在成都,現在還在賣油茶的人太少了。做擔擔麵出身的蘇阿姨就一直堅持了20多年。每天大清早起來準備,基本上賣完兩鍋油茶就收工。
在成都,貴州風味的豆花火鍋嘗了個遍,他家是壓箱底的私藏好店。在他家吃飯就舒坦二字,點一鍋,啥菜不用另點。豆花不夠、免費加!素菜不夠、免費加!菌子不夠、免費加!
每次吃得油水太多,都會去他家點上鍋葷豆花刮刮油。雞湯熬出來的湯底,清爽香濃得不像話。
第一次來必須點貴州酸湯圓子豆花,肉圓子家常味道,都是鮮豬肉現搓的。配上fu海椒,小火一咕嚕,熱氣直冒。湯酸爽豆花嫩,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