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價風起 家電價格戰陷入僵局-家電市場,價格戰,漲價-淨水行業-hc...

2021-01-11 慧聰網

    慧聰淨水網 寒潮來襲,低迷了大半年的家電市場卻迎來漲價潮。1月7日,北京商報記者在賣場走訪發現,除了此前官宣過漲價的彩電,冰洗、熱水器等廠家也即將拉開漲價序幕,「再不買就漲價了」成為導購員的銷售口頭語;經銷商則坦言,已經收到各品牌發來的漲價通知,「即便如此,實體店老闆的利潤更低了」。

    據企業透露和第三方機構公開的信息,因為國外疫情導致的復工問題,家電原材料成本大幅上升,包括銅、鋁、熱鍍鋅等在內價格上漲幅度都很大,家電企業想要維持利潤就必須上調終端產品的價格。不過,或許縮小促銷力度,或許階段性實施,即便整個行業進入價格上行通道,家電行業的價格戰也不會戛然而止。

    漲價潮即將到來

    北京商報記者來到北四環的一家蘇寧易購賣場,或許因為寒風凜冽,賣場裡的消費者很少,只有幾個導購閒坐著。

    看到有人走近,一名導購上前招呼。北京商報記者詢問了冰洗產品和熱水器的價格情況,該導購透露,這些產品近期都要漲價,現在是購買的最佳時機,並且介紹說,品牌、型號不一樣,漲價幅度不一樣。

    在北京商報記者要離開的時候,該導購還提醒要趕緊買,不然就要漲價了。「現在買合適,有節能補貼和以舊換新活動,這個月15號你可以過來。」

    北京商報記者之後又來到A.O.史密斯的產品區,另外一名導購透露,A.O.史密斯已經調過一次價,她指著其中一款熱水器說,「這款漲了400塊錢」。

    因為近幾日北京溫度創下本世紀新低,賣場內,熱水器產品區的消費者相對多一些。

    雖然除了彩電外,其他家電品類的漲價基本還未體現在渠道端,但經銷商已經收到了漲價通知。一位來自內蒙古巴彥淖爾的廚衛電器經銷商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從2020年12月初開始,他就陸續接到各品牌方、家電廠商和代理商的漲價通知涵。

    具體到各個品類,他表示,廚房電器方面,油煙機和燃氣灶漲價比較明顯的就是頭部品牌,比如方太和老闆,低端產品漲價10%左右,比較暢銷的產品漲幅達到20%;電視、冰箱和洗衣機,提貨價也漲10%以上。不過,他指出,可能是因為渠道問題或者缺貨,熱水器最近在降價。

    「所有的產品漲價特別明顯,集中於頭部品牌和暢銷品牌,二三線品牌的價格提價也就5%左右,但網絡銷售渠道的價格漲幅不是很大,或者與之前持平。」他坦言,很難過的是,實體店老闆利潤更低了,雖然年底有些產品是旺季,但是今年量不夠大。

    彩電和空調的調價要來得更早一些。上個月,北京商報記者收到TCL一則漲價通知,顯示「2020年12月8日起,所有尺寸電視將全面上調價格。行業趨勢,缺芯少屏,Q4旺季請抓緊備貨,2020年12月8日前報價全部失效」。

    河南商丘澤西電器商場的一位老闆對北京商報記者說,「基本上現在每個品牌都在漲價,整體看彩電漲的最厲害,小家電品類基本上沒怎麼漲。創維電視從去年9月初到現在已經漲了四五次,本月電視還在漲,漲價幅度在5%一15%之間」。

    盈田&賓維空調營銷總經理鍾靜明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空調價格1月相比去年12月上調了5%,相比去年六七月上調了10%以上。「幾乎所有品牌都要漲價10%以上了。」

    也是在上個月,格力電器發布通知稱,自2020年12月15日起進行結構性調價,其中,新國標掛機漲價100元,新國標櫃機漲價200元。此外,奧克斯、志高、美博等家電品牌也同步調價,空調價格分別上漲100-300元不等。

    關於家電漲價的更多具體信息,海爾北京相關負責人表示還未收到通知,TCL北京相關負責人稱,彩電已經漲過三輪了。

    原材料成本上升

    家電產品集體漲價,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歸咎於原材料成本上升。

    北京商報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得一份發給京東家電專賣店的「海爾熱水器價格調整通知函」,從中獲悉,該品牌將於2021年1月20日晚24時起,對熱水器(電熱熱水器、燃氣熱水器、空氣能熱水器)部分型號價格進行調整。

    通知函顯示,調價原因是基於四個因素:產品品質升級、服務品質升級,同時,人力、物流、售後服務等運營成本提升,導致企業成本增加,行業大宗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另外一張海信真空冰箱公布的海報顯示:「價格即將全線上浮。」根據行業監測數據,最近熱鍍鋅價格上漲46%,冷軋板上漲52%,電解銅上漲40%,黑料上漲61%,白料上漲145%。

    在家電觀察人士許意強看來,進入2021年,家電行業漲聲四起的背後,原因有兩個:客觀上,一系列原材料以及生產、經營、管理等成本上漲,而且是持續半年以上的漲勢,漲幅普遍在50%以上;主觀上,家電企業謀求新的增長模式,要從低價格、大規模向高質量轉型,所以也需要藉機修復家電產品的價格,回歸到正常軌道。

    「原材料漲價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很多材料來自國外,但國外現在仍然面臨著復工的嚴峻性,不少家電企業沒有辦法去消化原材料成本上升帶來的壓力,本身的利潤空間就很小,只能選擇上調產品價格。」產業觀察家洪仕斌分析道,人民幣的升值可能也是一個影響因素。

    「彩電主要是受晶片和屏的影響。」TCL北京相關負責人說。根據1月7日群智諮詢公布的數據,上遊原材料特別是Driver-IC的供應問題凸顯,對面板廠的實際有效供應形成衝擊,LCDTV面板市場供應緊缺狀況持續,面板價格維持上漲趨勢,12月LCDTV面板價格繼續上漲,預計1月將維持較大漲幅。比如,32英寸面板去年12月至今年1月維持約3美元的漲幅;50英寸面板供應持續緊缺,去年12月均價上漲5美元以上,預計今年1月均價上漲5美元。

    另外,據鍾靜明提供的一組數據,在去年12月相比去年4-6月均價的漲幅上,ABS價格上漲了55.2%,銅上漲了33.9%,鋁上漲了31.2%,鋼上漲了35.6%。

    價格戰未完待續

    對於家電市場,很多消費者可能已經習慣了「價格戰」。不管是彩電、冰箱還是空調,這幾年一直處於「你追我趕」「你降500我降600」的氛圍之中。如今家電產品的價格逐漸進入上行通道,消費者能否接受呢?

    在蘇寧易購賣場,北京商報記者就上述問題詢問了一位前來購物的消費者。她坦言:「家電產品,尤其是冰箱、彩電這樣的大宗家電,購買之前肯定要貨比三家,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剛需,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選擇最合適的一個時機買,至於大規模的漲價和降價,我沒辦法預測,也不可能等個半年一年再買,所以也不會太在意。」

相關焦點

  • 上遊原料集體喊漲 新一輪家電漲價箭在弦上
    近日,有消費者發現:往年歲末年初都是家電降價促銷季,今年動靜卻比較小。更讓人糟心的是,從空調壓縮機、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到鋼、鐵、銅、稀土、塑料粒子等基礎材料,從生產原材料到運營費用,均出現大幅漲價,大家電很可能在近期迎來「扎堆」漲價。
  • MCU市場亂象:缺貨漲價與價格戰齊飛
    國際大廠缺貨漲價,交期拉長近期,瑞薩、NXP等廠商接連發出漲價通知,MCU市場缺貨開始受到大眾關注。其實早在11月,國際知名代理商富昌電子就在《Q4市場行情報告》中表示,部分廠家的高端器件產品(MCU)交期基本在15到25周,四季度預計部分產品交期拉長,產品價格上調。
  • 國家重點監管產品目錄出爐,暴露家電業價格戰後遺症
    據統計此次發布的《產品質量安監目錄》共涉及269類產品,其中包含家電產品46類。這一數據相比其他品類佔比較大,高達17%。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在眾多產業當中,家電行業的產品質量仍然是"重災區",需要國家層面的戰略監管。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統計,2019年家電類投訴居商品類投訴首位,佔總投訴總量的12.01%。
  • 原材料紛紛漲價,對家電零售商有什麼影響?
    相信了解家電行業的老闆也很清楚,這些都是家電的主要原材料,而根據麵包與麵粉的經濟定律,在一定程度上,原材料的上漲或將會導致家電企業上漲,事實就是最好的證明。至於空調產品漲價的原因,通知中提到:「因大宗原材料價格持續走高,使得經營、製造成本不斷攀升。為更好且持續的為客戶提供穩定的優質服務,同時保障廣大客戶早打款早得利,實現庫存增值。經我司研究決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對網批產品進行調整。」
  • 解碼家電存量市場掠奪性競爭的增長曲線
    一、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增量市場的分享型競爭」已成過往2020年,在疫情「黑天鵝」的影響下,我國整體經濟環境低迷,房地產市場竣工和交付延遲,原材料漲價,渠道變革加速,消費分級明顯,價格透支嚴重,企業經營壓力陡增。
  • 家電行業2020年度投資策略:內外共振,景氣上行
    2)出口方面,受疫情持續反覆影響,Q4 海外訂單向國內轉移趨勢不改,預計 2021 年出口將持續快速增長,長期來看,利好我國家 電企業的海外市場份額提升。1.2020 年家電行業回顧1.1 行情回顧:家電行業跑贏大盤,小家電板塊高景氣2020 年家電行業整體小幅跑贏大盤,小家電板塊持續高景氣。
  • 中小空調企業集中漲價,二三線格局將迎來大調整
    據了解,銅、鋁、鋼材等家電主要原材料價格近日一路上漲。數據顯示,進入11月份,滬鋁主力合約突破16000元/噸,創下近三年的新高;截至11月30日,滬銅報收5.77萬元/噸,較前一日上漲3.7%,創2013年3月以來新高。
  • 郭梅德:解碼家電存量市場掠奪性競爭的增長曲線
    2020年,在疫情「黑天鵝」的影響下,我國整體經濟環境低迷,房地產市場竣工和交付延遲,原材料漲價,渠道變革加速,消費分級明顯,價格透支嚴重,企業經營壓力陡增。    二、正視當下,直面挑戰     「存量市場的掠奪性競爭」大勢已定     家電行業由於短期內看不到行業持續大幅增長的契機,在一個需求持續畏縮的市場,企業的競爭模式從「水漲船高」的增量市場,進入到「逆水行舟」的存量市場,這個時候的行業競爭就變成掠奪式,即我的增長必須建立在其他人不增長或減少的狀態下
  • 從電商數據追溯京東、蘇寧、國美、當當網價格戰簡史
    嘴上宣傳著大幅度降價、打骨折......但是暗地裡卻在搞一些先漲價後降價的騷操作。2012年8月15日,根據一淘提供的第三方「戰後信息」,6大電商的大家電商品11.7萬餘件中,僅有5000多件商品價格有所下降,佔比約4.2%。而調查顯示,多數網友對價格戰並不認可。
  • 奧克斯、格力領漲,空調行業漲價來的靜悄悄
    儘管天氣漸冷,空調市場進入到了銷售淡季,但空調行業並不缺乏話題,漲價消息不脛而走。2020年11月30日,一份寧波奧克斯家電銷售有限公司文件《關於網批產品漲價的通知》在網上流傳,這揭開了2020年空調行業漲價的序幕。
  • 原材料成本上升引發提價潮 空調行業或迎新一輪洗牌
    「針對行業普遍漲價形勢,海信空調將通過多元化布局產品線,切換新風空調等高價值產品的方法進行市場開源。」海信空調相關負責人說。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在接受財聯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今年整個空調行業處於下行趨勢,連續兩年的下滑導致行業壓力較大。
  • 嬰幼兒奶粉市場掀起價格戰 商家直言拼的是「流血」速度
    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購買力減弱、前期囤貨待消化、企業回衝業績等因素影響,嬰幼兒奶粉市場自今年二季度起掀起價格戰,高端、超高端品類率先降價,從而擠佔腰部價格段以下產品的市場空間,渠道價格混亂,無論品牌方、託盤商、經銷商、渠道商均已受到波及。業內預計,決定奶粉價格戰能否持續的關鍵因素在於疫情影響。
  • TCL詆毀海信敗訴,家電市場如何打造長期品牌價值?
    這場糾紛官司掀開的雷射電視產品之爭,家電品牌應該如何在市場中保持長期品牌價值?根據奧維雲網推總數據顯示,雷射電視2015年至2020年的複合增長率達213.8%,今年1-7月,新冠疫情、整機價格戰以及面板漲價等多重因素疊加,彩電市場整體低迷,中國彩電整體市場零售量規模同比下降了9.0%,而雷射電視零售量規模增長77.5%,是彩電市場上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類。
  • 投訴不斷、價格戰隱患 智能馬桶行業如何走出困局?
    智能坐便器的廠家已經從2015年的30多家增長到近兩年的300多家,除了一些大型的家電企業、衛浴企業,還有跨界而來的網際網路企業和市場上的眾多小作坊式企業。在消費者認知度不高的情況下,一些小作坊企業為了短期利益,生產一些質量不合格的產品,或者將一些產品以次充好,影響消費者對智能坐便器產品的使用體驗。
  • 最高補貼5000元 湖南全省派發家電惠民補貼消費券
    國美零售湖南分公司總經理塗進表示,即日起,湖南國美將聯合海爾、美的、海信、格力、萬和、萬家樂、TCL、創維、博世、西門子等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全省派發消費券,最高補貼30%,活動持續到2021年2月14日。
  • 奶粉又漲價,但動銷價格還不高
    奶粉行業漲價已經見怪不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已經有幾個品牌宣布漲價。但業內人士認為,漲價對整個市場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為動銷價格還是比較低,實際銷售價格根本達不到提價的目的。但宋亮指出,從整個原料市場來看,原料價格並沒有怎麼上漲,個別原料上漲對於整個奶粉來說影響不大,嬰配粉受生產成本的影響較小。但近年來,人工成本、物流倉儲、渠道營銷等諸多方面的成本都有增加。在大環境之下,奶粉行業集中度提升,市場進入存量競爭,行業形勢越來越嚴峻。行業長期的價格戰也讓企業難以承受,價格越做越亂。
  • 日韓傳統家電企業變賣資產,國內家電行業如何過冬
    家電產品銷量全線下滑,國內公司逐步開源節流,國外公司開啟了賣賣的節奏。整個市場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家電行業還能夠迎來春天嗎?國外家電巨頭出售產業近日,日本家電品牌日立再次傳出售6成左右海外家電業務。松下正處於家電市場節節敗退的下滑通道之中。根據市場研究機構中怡康的數據顯示,松下電器在中國市場的表現已不容樂觀,其冰箱、空調市場排名被擠出前十,小家電也遲遲未能形成規模。日本家電行業紛紛出售和調整自己的家電業務,而韓國的三星和LG日子也並不好過出售、退出成為主旋律。
  • 誰先漲價誰先死,8毛錢發全國,低價正在殺死中國的快遞公司
    文/華商韜略 Bonnie 「誰先漲價誰先死」,這句話在快遞行業依舊是行業潛規則。 集體漲價事件以失敗收場。 這邊快遞公司集體漲價失敗鬧得沸沸揚揚,另一邊則被爆出義烏「8毛起,發全國,歡迎聯繫」的慘烈競爭。據了解,即使此前價格戰打得最慘烈的時候,義烏的最低單價還是1.2元。
  • 策論家電:全球翹楚,需求待發
    同時存貨結構優化,周轉穩定領先;「造得精益」:價格戰中偷工減料註定一事無成的教訓深入人心,研發投入終有回報,國產品牌通過修煉內功和產品創新稱霸高端家電市場;「造得便宜」:全產業鏈優勢及規模效應令2016年起中國家電的出口均價處於歷史較低水平。內外需共振,家電布局進行時。9月住宅竣工面積與待售面積的增速差有所收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