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膝關節是人體滑膜最多、關節面最大、結構最複雜的關節,當我們走動時,會牽動大、小腿骨的運動造成膝關節磨擦。隨著年齡的增加,膝關節長期磨損、創傷,會導致膝關節退變、畸形。而膝關節一旦出現退化和變形,保守治療效果就會很差,甚至完全無效,患者會遭受長期持續的關節疼痛,讓簡單的行走變得異常艱難。
在古稀之年、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李奶奶,卻飽受膝蓋疼痛的困擾。李奶奶平素身體硬朗,只是右膝關節疼痛困擾了她十多年,平時貼貼膏藥、吃吃藥,卻不能徹底根治,輾轉多個醫院治療效果不佳。近半年來,右膝疼痛加重,平地行走也變得很困難,不堪忍受病痛折磨的李奶奶來到市一醫院骨科求醫。
經檢查,李奶奶雙膝關節呈明顯外翻畸形,右膝不能完全伸直,殘留20度屈曲畸形,最為嚴重的是右側,被診斷為右膝重度類風溼性關節炎伴屈曲外翻畸形。對其進行診治的徐利明醫生認為,該患者的病程太長,患者右膝關節存在嚴重外翻畸形,膝關節間隙變窄、消失,外側平臺骨破壞明顯,保守治療難見療效,關節置換手術是最優選擇。
於是,徐醫生帶領的關節置換團隊在術前進行了精確的設計和測量,制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為李奶奶實施膝關節置換手術,幫助膝關節「補牙」。
膝外翻是一種複雜、多平面的畸形,多伴隨著膝關節的外翻、屈曲和外旋,在初次的關節置換術中,畸形的矯正往往存在著很多挑戰。經過醫生團隊的努力,手術過程順利。術後應用目前先進的加速康復理念,李奶奶第二天即開始右膝功能CPM功能鍛鍊,第三天即可扶助行器行走。李奶奶非常滿意,並表示終於可以比較正常地站立行走了。
據徐醫生介紹,正常人的膝關節內都有一層關節軟骨,它有著緩衝、潤滑的保護作用。隨著年齡的增大,很多人關節內的這層保護墊就會逐漸磨損、脫落。對於全膝關節表面置換術,打個形象的比喻,就好比是在壞掉的牙齒外安上一個牙冠,膝關節置換就是將骨刺以及那層壞掉的關節面切除,換上一層金屬套(通常是由金屬、聚乙烯等材料製成的人工關節組件),通過這種方法就不會出現骨頭磨骨頭的現象,從而恢復正常的生活。
膝關節保養小貼士
近年來,膝關節疼痛不斷年輕化,不再完全是老年人的「專利」。所以,保養膝關節,應從日常生活、從點滴做起。
選擇適當的運動。有膝關節痛的人群,既要避免膝關節過度運動,又要堅持適當功能鍛鍊,主要煅煉股四頭肌的力量,減輕膝關節的負擔。
動作方面,減少膝關節壓力增加的動作。如減少走樓梯、登山、久站、提重物的次數,避免跪蹲,避免坐低凳,為膝關節減負。避免內八字或外八字走路。
飲食方面,選擇蛋白質、膠原蛋白、鈣質、異黃酮含量高的食物,防止骨質疏鬆,既能生長軟骨與關節潤滑液,還能補充雌激素,使骨與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代謝。
生活方面,注意膝關節保暖。膝關節遇到寒冷,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往往會導致疼痛加重。
控制體重,減少體重可大大減輕關節負重的壓力,減少關節磨損。如有不適要及時就診。
(通訊員 馮贇 肖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