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 微果醬(ID:wjam123456),作者:Ceci,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在這場疫情中,很多的重要信息,都是我們從自媒體人的日記「窺探」而來的。
「武漢日記」刷屏全網
2 月底,疫情爆發,上百名媒體記者第一時間直擊戰「疫」前線,走進醫院、病房、物資捐贈等現場,獲取最新的疫情動態。
然而,在這個人人皆是自媒體的時代,當記者在前方「衝鋒陷陣」時,缺乏新聞採寫資格的內容創作者,開始按捺不住,以第一視角的日常記錄向外界傳輸最新的「一線」實況。
過年期間,各大社交平臺一時間湧現了大量以「武漢日記」、「封城日記」為題的圖文以及視頻內容。
在微信搜一搜、豆瓣上輸入「武漢日記」,果醬妹發現不少用戶及公眾號主在連載自己的疫區日記,例如作家方方、「闌夕」、」小引詩歌「等都是武漢日記的記錄者。
除了圖文日誌,Vlog的普及讓視頻日記在此次疫情信息輸出中佔據了重要位置。在B站搜索「封城日記」,其中逾 659 條視頻都是up主以個人視角記錄的疫情生活。他們之間不乏自媒體人、護士、外賣小哥、演員......Vlog成為他們在封城、宅家日子裡對外分享情緒符號的直接形式。
截至目前,抖音上的「封城日記」、「武漢日記」話題播放量累積達2311W次,參與視頻達 2144 個。微博更是聯合央視新聞發起#武漢日記#話題,其中#封城日記#話題閱讀量高達24. 2 億,討論次數達60. 9 萬。
「日記體」在網民和自媒體的記錄中起風,然後迅速吹向了專注於實地報導的傳統媒體,「南方都市報」、「長江日報」的武漢日記、「澎湃新聞」的醫護日記、治療日記等都用起了「日記」這一記敘性應用文體,傳遞發生在疫情裡的感人故事。
「武漢日記」的全網刷屏使其成為了這次疫情中最受矚目的話題IP。追溯其走紅根源,僅靠網友的日常記錄不足以形成「風暴」,KOL的有力發聲是爆發關鍵。
那些把「武漢日記」帶火的自媒體人
說到「武漢日記」,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作家方方。因為身處疫情重災區,自正月初一開始,她開始在個人微博和公眾號發布她的「封城日記」。真實細膩又浸潤著理性的文字被不少人稱為「難得的日記體散文」。
雖然期間非議聲不斷,但是她的連載性文字的確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公眾號篇均閱讀量10W+,在看數逾2.5W,微博每則日記點讚數都是以萬為單位的。
究其原因是這些日記讓用戶了解到了在官方媒體上無法看到的武漢角落。權威的官方媒體屬於大眾媒體,它們所傳遞的信息是宏觀的、具有普適性的。而方方的日記則是小眾的、個人的。她的寫作經歷和社會人脈關係為她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正如其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所說:
「對於因疫情隔離在家裡的人,文學在此時顯得很無力。但記錄下真實的場景和自己的想法,卻是很重要的。」
日記的本質是記錄親身經歷的所遇、所思、所感,方方的日記正是由這幾部分組成,它們交錯編織成一部大型的文字「紀錄片」,讓後來者能閱讀到新聞報導以外的百姓故事。
面對紛至沓來的質疑,方方更是直言:
我每天記錄一點事情,並在同時加入一點想法和情緒,我覺得很有意思。這是一份純粹的個人記錄,以日記體的方式。它本來就不可能宏大敘事,也不可能記下抗疫中所有的人事,更不可能用文青們熱衷的語言。它就是隨心所欲式的,把我自己內心的喜怒哀樂寫下來而已。不是新聞,更不是小說。而這種喜怒哀樂的情感,不會跟所有人相同,也不會符合每個人的標準。一個人的記錄,哪能成為標準化的產品?
除了圖文日記,Vlog(Video blog 視頻日記)在這次疫情中也帶給了大眾不少真實和感動。
短視頻的風靡讓人們記載的形式由靜態變為動態,Vlog的普及則催生了蜘蛛猴麵包、林晨同學等在武漢疫情中的以視頻「出圈」的自媒體人。
1 月 23 日開始,到今天一共 14 集,微博Vlog博主「蜘蛛猴麵包」用視頻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武漢民眾的抗疫全過程。
他走出家門,充當志願者,接送醫護人員;充當「快遞員」,為患者送藥;跟隨民間志願者團隊,用相機記錄下武漢各行各業人民的抗「疫」故事。
截至目前,他的武漢日記系列視頻全網播放量超過五千萬,其中第 11 則「送藥」日記微博播放量達1225W次,視頻裡武漢女生因父親染病逝世後的慟哭畫面更是在全網瘋傳,讓人揪心。
▲圖截自「蜘蛛猴麵包」武漢日記視頻
瞬間走紅的「蜘蛛猴麵包」接連被人民日報、央視新聞、中國日報等官方媒體採訪和報導,微博粉絲如今已達 517 萬。
同樣刷屏的「武漢日記」還有來自「林晨同學」的系列視頻,同為微博博主和B站up主的他從 1 月 22 日開始,就以Vlog的形式記錄了大門緊閉的楚河漢街、空無一人的光谷廣場、只剩外賣小哥在穿梭的武漢大街......在他的鏡頭裡,我們看到了疫情下的武漢猶如電影裡的「空城」。
1 月 24 日,林晨發布的「空城武漢」視頻在全網刷屏,截至目前,微博播放量達 3631 萬W次,直接登頂微博視頻日榜,B站視頻彈幕多達17.9W,甚至作為新聞素材,被CCTV等多個官方媒體引用報導。
為什麼這些「日記」這麼受歡迎?
特殊時期,相比大眾媒體的宏觀報導,鮮活的人物紀實,會讓讀者更具實感。
有別於以往的社會事件,疫情的嚴重性讓用戶比平時更渴望信息的真實和深度。
在方方、「蜘蛛猴麵包」、「林晨同學」的第一人稱視角日記裡,和醫護人員一樣,志願者、外賣小哥以及武漢居民是最基層的「前線人員」,記錄者通過他們,了解到武漢的第一手故事和消息。滿足了對疫情信息處於「饑渴狀態」的用戶,天然無添加的實地記錄,更是大大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此外,疫情初期不能出門的我們被新增病例、封城禁足、資源緊缺等消息捲入負面情緒的漩渦,從而產生「壓力應激反應」(stress response)。
然而,相比新聞裡為了保持嚴肅性而略顯冰冷的文字數據,日記則多了一份溫度。那些飽含創作者個人情感的文字、旁白讓用戶產生一種代入感和「命運共同體」的積極情緒,順勢打開他們的情感閥門。
疫情時期,傳統媒體的實地報導優勢得到充分體現,新媒體單靠資料查閱和信息整合的套路在巨大社會事件面前失去了「法力」。
但是,「武漢日記」的火爆讓不能以記者身份奔赴前線的新媒體人找到新的傳播出口,另闢蹊徑,利用時代產物下的「日記體」進行創作,在這場「戰」疫裡,同樣為大眾傳達著有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