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懶人包

2021-02-25 林一五議時

2020

09.24

星期四

 

女權運動,是最近好幾個社會熱點背後隱藏的問題——從鮑毓明李星星事件,到《最美逆行者》裡那句被罵翻的「報名的都是男同志,女同志是不是也出一個」,再到前兩天被許多人緬懷的金斯伯格大法官——我一直想談一談。

然而尷尬的是,我並不了解女權。

 

不懂裝懂,信口胡謅,非我所願,所以我找來了李銀河老師的《女性主義》補課。這本書是網上不少專業研究者推薦的入門書。

 

今天的文章,就是《女性主義》的讀書筆記,是按照我的理解,以問答的形式,站在實用主義角度而非學術角度,對書中的信息進行的梳理與解讀。

 

對那些看過《女性主義》或對女權已有基本了解的朋友,這篇文章完全不用讀。但對那些像我一樣對女權感興趣但卻一知半解的朋友,不妨看一看下面的內容。

 

01.女性主義的終極追求

 

女性主義理論千差萬別,追求的卻都是同一個目標:在全人類實現男女平等。

 

02.女性主義的奠基作品

 

女性主義共有七部奠基作,分別是:

1405年出版的彼森的《女性之城》;

1792年出版的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為女權辯護》;

1929年出版的伍爾夫的《自己的一間屋》;

1949年出版的波伏娃的《第二性》;

1963年出版的弗裡丹的《女性的奧秘》;

1970年出版的米利特的《性政治》;以及

1970年出版的格裡爾的《女太監》。

 

《女太監》是格裡爾的社會學博士畢業論文。這個譯本是我偶然發現的,封面散發著濃濃的上個世紀末的風味。這麼一本書,用這個做封面,不知道當時的出版社是怎麼想的。不過話說回來,有興趣的朋友㐓搜一搜那個年代的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或者佛洛依德的《愛情心理學》,跟這本《女太監》看上去簡直像是一套叢書。那也算是一個風流年代了,小流氓一不小心都會捧起高深的學術著作。

03.女性主義的各個階段

 

概括來說,女性主義誕生於男權制社會,當時人們的看法是男尊女卑,因為男女是不同的。

 

從18世紀到20世紀60年代,女性主義處於自由主義階段,這個階段的女性主義者有時強調男女的共性,有時強調男女的差異,但都是為了爭取女性在政治權利、經濟權利等方面與男性平等。

 

20世紀60年代,激進主義佔主流,認為男女不同,主張女尊男卑,女性在道德等問題上比男性優越。

 

70年代,佔主導的是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認為男女相同,且男女平等,女權問題沒有被特別提出,而是放在社會勞動和階級解放的大潮流中和其他問題一攬子解決。

 

80年代,保守主義全面回潮,又有回到男尊女卑中的跡象。

 

90年代及以後,激進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所謂的「三大流派」)綜合發展,並且各種所謂的後現代主義流派出現,模糊男女界限,不再強調男女是相同還是相異。

 

04.男權制的特點

 

談論女權,也得弄明白男權是什麼。

男權制有四大特點:

 

第一,  男性統治,即政治、經濟、法律、軍事等領域的權威位置都留給男性。

第二,  男性認同,即核心文化中關於「好」的標準,都與男性特質掛鈎。

第三,  將女性客體化,比如把女性當成生育工具。

第四,  兩分思維與等級思維,比如不是陰就是陽,不是黑就是白,不是好就是壞,還給這種區分設置高下之別,將複雜情況簡單化。

 

05.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一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發生在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源頭一般被認為是法國大革命的自由平等思想,運動的主要目標是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政治權利。

 

具體來說有三個主要方面:為女性爭取選舉權、爭取受教育權、解決女性就業問題。

 

選舉權方面,第一個實現男女平等的是紐西蘭,在1894年。第二個是澳大利亞,在1914年。歐洲大部分國家於一戰後實現。美國於1920年8月藉由第十九修正案實現。英國最慢,而且還是兩步走,1918年時30歲以上的女性獲得選舉權,1928年時其他成年女性才也獲得選舉權。

 

受教育權方面,對是女子大學還是混合大學,對女子大學的課程應不應該與男子大學相同,對女學生的考試內容是不是應該與男學生相同,都發生過激烈的爭論。

 

就業問題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工作與婚姻的關係上,爭論的問題主要有兩個:女人婚後還應不應該工作?女人做母親後還應不應該工作?

 

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一次浪潮在選舉權、受教育權和就業方面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它在其他方面,比如女性婚後保留財產的權利、不受丈夫虐待的權利、爭取兒童撫養費、男女同工同酬、反對淫穢製品、反對賣淫等問題上,也促成了不小的進步。

 

值得一提的是,經濟獨立是女性解放的前提這個口號,在這次浪潮中已經被人提出來了,比如列寧領導下的蘇聯。要經濟獨立,就得參加勞動。為了鼓勵女性參與社會勞動,避孕和墮胎又成了不可避免的選擇,所以1920年,蘇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使墮胎合法化的國家。

 

但是到了1936年,因為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政策轉向,強化家庭,鼓勵生育,所以墮胎又變成非法的了,甚至離婚也要被批判。

 

06.女性主義運動的第二次浪潮

 

第二次浪潮發生於20世紀60-70年代,規模宏大。如果說第一次浪潮關注的是形式上的平等,第二次浪潮則更關注實質上的男女平等。第二次浪潮中的女性主義者們更重視對男權社會進行文化根源上的批判,努力扭轉女性對男性的從屬地位,即波伏娃所說的「第二性」(第一性當然指男性)。

 

這一階段女性的理想形象經過幾輪轉變。

 

一開始,女性主義者認為女人應當克服自己的女人氣質,發展出獨立性與攻擊性等男性氣質。他們還否認母性只存在於女性身上,認為許多男性也很溫柔。

 

後來,這種「獨立女性」的形象遭到批評,另一些女性主義者認為女人氣質並不比男人氣質低等,甚至還要更優,所以女性應該保留自己的氣質。

 

再後來的女性主義者對上述兩種觀點進行批判,認為上面兩種觀點,說到底還是在以男性氣質定位女性氣質,要實現真正的解放與平等,就必須走出男性中心論。

 

在第二次浪潮中,許多我們現在熟悉的概念被提出來,比如性騷擾,比如對選美的反思,比如社會化撫養,比如求職和失業時性別帶來的隱性不平等。

 

07.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別嗎?

 

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問:現實中男女在社會上的差異是生理原因導致的嗎?概括來說,主張男女生理差異的觀點分為三類:染色體差別、荷爾蒙激素差別、大腦差別。但是三種觀點都沒有可靠的科學論證。人們一度以為大腦差別是有科學依據的,因為19世紀的解剖學發現女性腦子的體積比男性小,但後來的測量又發現如果算腦子與身體的比例,女性腦子的比重普遍又比男性高。所謂的顱相學就這樣被拋棄了。當今的腦科學發現男女在左右腦的連接神經方面是有差別的,女性連接兩腦的神經一般比男性的粗,女性的認知功能分散於左右腦半球,而男性的集中在一個腦半球中。有一個有趣的實驗,發現男性對亮敏感,而女性對暗敏感。然而無論哪種實驗,都不能證明在智商、道德等領域,男女存在生理上的差別。

 

在美國曾經發生過一件事,在一檔新聞節目上,女主持人反問兩名生理決定論者:按照生理決定論推導,是不是數學不好的男人就不算「真正的男人」了?這個問題把勝利決定論者問得窘迫不堪。

 

08.不是生理因素,那是社會因素嗎?

 

波伏娃有一句名言: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而是變成女人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將某些行為歸屬於男性或者女性,只是一種社會習慣。

 

在今天,相比生理決定論,社會建構論是更被廣泛接受的學說。

 

如果認同社會建構論,那麼自然而然就會問下一個問題:社會的影響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人們能否人為地扭轉性別不平等的社會與文化根基?

1999年,BBC舉辦過一場辯論,參與雙方是達爾文主義哲學家克羅寧與社會建構論者格裡爾。

 

克羅寧立場保守,認為人類行為和心理是在長期進化中形成的(比如女性懷孕期間無法捕食,男性通過提供食物換取女性的依附),所以短時間內難以改變。

 

格裡爾立場偏激進,認為,性別結構可以像一般文化一樣受政治幹預,短時間內發生巨大改變。

 

過去的歷史似乎為雙方都提供了論據。格裡爾們可以說,第一次和第二次女性主義浪潮極大地促進了女性在就業、受教育、選舉等方面的平等,這是人為幹預的好例子。但克羅寧們也可以爭辯,雖然有諸多進步,但根深蒂固的男權思想仍然紮根在許多人腦海中,常常在不經意間流露,似乎總體而言,離「扭轉」差得還遠。

 

09.當代中國性別平等情況

 

以新中國成立為標誌,在制度層面,婦女解放運動取得了重大進步。這基本遵循了列寧勞動——經濟獨立——女性解放的思路。

 

但不可否認,現實層面,在偏遠鄉村,甚至在一部分城市人口心裡,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存在。

 

李銀河反駁了幾種外國學者有關中國的論斷。

 

比如,伊萬斯認為1978年以後,中國強調女性的家庭榮譽感,告訴女性家庭才是她們基本的社會責任所在。李銀河反駁道,伊萬斯的印象可能主要來自家庭承包生產責任制,事實上,在城市中,婦女就業增長率一直高於男性,女性活躍在各個領域;在一些男人外出務工的農村,女性也是主要的勞動力;另外,在打工人群中,其實也有不少女性,比如有統計指出珠江三角洲的打工者中六成是女性。

 

又比如,以斯黛茜與詹森為代表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為了獲取農民支持,與男權制妥協,犧牲了女性。李銀河認為這種批評其實對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當隔膜,中國革命的目的是取得政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革命利益與人民利益被視為一個整體,是一攬子的,沒有所謂單獨的女性利益集團,這是典型的用西方公式套中國問題,屬於隔靴搔癢。

李銀河

 

10.對一些具體議題的思考

 

刻板印象: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越遵從,就越難改變它。21世紀,性別刻板印象已經式微,人們追求自由,性彆氣質上的多元時代已經來臨。

 

性的問題:麥金農有一句名言——「性在女性主義中的地位就像勞動在馬克思主義中的地位。」關於性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存在爭論。

 

激進主義認為性自由是伴侶之間的平等,雙方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更進一步,女性可以成為性中的施與方(即Fxxkors與Fxxkees裡的Fxxkors)。

 

自由主義認為女性應該享受性快樂,性不再是生殖與婚姻的步驟,而是一種樂趣、運動、交流方式甚至是宗教信仰。愛滋病出現後,自由主義的觀點遭受挫折,性有時也被看作一種恐怖。

 

淫穢物品:在如何對待淫穢物品上,有三種南轅北轍的理論。模仿論認為觀看者會模仿看到的行為。宣洩論認為觀看者會因為宣洩而降低性衝動。無關論認為淫穢品不會刺激或降低性行為。根據不同理論,女性主義要麼支持查禁淫穢物品,要麼支持放開審查。

 

要求查禁的認為淫穢品大多是「男性統治女性」,是將女性客體化。

 

反對查禁的認為查禁會傷害出版與言論自由。反查禁的女性主義者還搬出了如1975年的海曼實驗等研究,表示在觀看淫穢物品時女性觀眾的反應往往更強烈。另外一種反查禁的觀點,認為不查禁的原因在于禁不住。

 

俄羅斯在所有國家中最特殊,色情帶上了政治色彩,比如有一個叫「進步政治色情團體」的組織,把淫穢品當成反保守的象徵,認為淫穢品裡有革命色彩。

 

賣淫:性剝削。

 

女性主義者對賣淫問題,爭論很多,但逃不出一個悖論:一方面,女性主義者不可能支持賣淫,因為賣淫是將女性客體化,置於比男性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如果支持禁止賣淫,等於阻止一些女性支配自己的身體,似乎也與女性主義的宗旨相悖。

 

11.與女性主義相關的其他思潮

 

在女性主義運動興起後,出現了各種各樣與女性主義有關的運動與思想流派。比如進步男性運動、保守男性運動、後女性主義和新女性主義。

 

進步男性運動:支持女性運動,同時認為男性也受性別不平等壓迫,比如按照傳統男權制規則,男性必須掙錢養家,不能表現內心柔弱一面等。

 

進步男性運動主張重建父性,與女性分擔傳統的社會分工,做會買菜會帶孩子的新型男性。

 

1979年的一份研究表明,越是處在社會上層的男士,越支持進步男性運動,越處於社會底層,越不支持進步男性運動。

 

保守男性運動:反對女性運動的男性運動。1980年代隨著裡根與柴契爾夫人在美英分別上臺,實施保守主義政策,保守男性運動開始抬頭。發表過不少貶低女性言論的川普應該屬於這個陣營。

 

後女性主義:仍然追求男女平等,但認為傳統的女性主義誇大了男女不平等的程度,是一種「受害者」哲學。同時,反對將女性運動政治化。

 

新女性運動:21世紀出現的新運動,非意識形態,非理論化,只講個體,不講集合,只講妥協合作,不講鬥爭,就問題說問題,只求實際效果。

 

李銀河說中國的女性主義可能算是一種新女性主義,它有獨特的意義,短期來看,它積極謀求解決一個一個出現的具體問題,長期來看,它爭取潛移默化地模糊性別界限,最終實現性別的完全平等。

***

以上就是今天的讀書筆記。

在文章快結束的時候,我想講兩個小故事。

第一個小故事是關於十九世紀女性投票權辯論的,出處是邊沁的論文。女權主義者邊沁呼籲給女性和男性一樣的投票權,遭到了英國國會議員的反對,當時議員們給出的理由是:既然女人們在臥室裡已經掌控了老公,那麼就不用再多此一舉給她們參政的權利了。

第二個小故事則是關於英國保險法的。差不多1780年代,英國保險法迎來了一個重大突破,即丈夫可以作為受益人為妻子的生命投保了。但反過來,妻子卻仍不能作為受益人為丈夫的生命投保,這是因為英國的法官們認為,女人的榮譽感和道德感天生低於男人,比起丈夫殺妻,女人們更容易謀殺親夫。這一狀況維持了一百多年,直到1897年左右妻子們才獲得了類似的權利。

我講這兩個故事的目的,是想說就在不算太遠的過去,關於性別的荒謬言論,還曾光明正大地登堂入室,進入過當時世界最先進國家的國會,寫進了至高無上的法律。

兩百年後,世界已經大變樣了。這說明社會習俗是可以被人力改變的,只要你願意去做。

 

《女性主義》裡有一段話說得非常棒,我想以它結尾:

「從對女性地位的總體看法上,女性主義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女性的地位是衡量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最好尺度。馬克思也認為:女性解放的程度是社會解放程度的天然尺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女性的歷史性的失敗不只是女性的失敗,也是男性的失敗。

© 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相關焦點

  • 「腹背受敵」的女權主義
    在女性主義學者張念看來,女權主義在當下中國的政治思潮中腹背受敵,而澎湃一文更是極具典型性地將女權主義置於「左右」的框架之中,無視女權主義自身獨立的批判性。比起政治經濟學的宏觀框架,作為一種批判理論的女權主義更為未來。念,生於20世紀70年代,女性主義批評家,哲學博士,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政治哲學與文化批評。
  • 性社會學——女權主義(2)第二波女權主義運動
    1945年,美國的女權主義者為了改變妻子被丈夫控制的社會普遍現象,推動進行家庭法案「Family Laws」的改革。雖然英美等國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很多歐洲內陸國家,已婚婦女的權利依然很少。比如在法國,1965年以前,妻子如果沒有得到丈夫的許可,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同時,女權主義者也在積極的運作,她們極力的想把強姦法案中的婚姻豁免條款刪掉,什麼是婚姻豁免呢?
  • 關鍵詞 | 生態女權主義
    生態女權主義(Ecofeminism)這個詞由法國女權主義思想家弗朗索瓦茲•德奧波妮(Françoise d』Eaubonne)在她1974年出版的文章《女權主義或死亡》(Feminism or Death)中首先提出。生態女權主義在很多方面接近深度環保主義。但是生態女權主義者認為環保主義者搞錯了一件事情。環保主義說西方啟蒙以降的文明是「以人為中心」的文明。這不對。
  • 女權主義作家?女權主義的背叛者?
    作家與女權主義|La Escritora y el Eeminismo許多評論者在提起費雷時,會直接在她的姓名前加上女權主義作家的封號,但「也有聲音認為她是女權主義的背叛者」。這或許是因為她不是一位「軍人型的女權主義者」(Feminista Militante),她並不僅僅為鬥爭而書寫,也沒有服從女權運動的全部指令;又或許是因為她筆下如光怪陸離的藤蔓植物般展開的故事無法直白地傳遞出「明確」的信息——顯然,她的文字需要更加積極亢奮的讀者。
  • 數位化行動如何重塑女權主義?
    這些行動利用數位化技術來顯示全球範圍內的性別壓迫現象,並將女權主義的抗議運動跨越國界地聯繫起來,這體現了當今數位化女權行動主義的核心。數位化平臺具有廣闊的潛力,它可以廣泛傳播女權主義思想、塑造關於性別和性別歧視的新討論方式、連接不同的選民,以及允許出現新穎的抗議方式。
  • 李銀河《女性主義》--女權主義綜述&基礎必讀
    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都是feminism翻譯過來的,可以理解成一個意思。下面是引用知乎用戶@女木水回答的摘錄:女權主義和女性主義,是feminism一詞在國內的兩種譯法,實際上更準確的翻譯當然是女性主義,feminine(女性氣質的;陰性的;陰柔的),female(女性的;雌性的),femin+ism=女性+主義(也曾有人翻譯成「雌性主義」或「陰性主義」)。
  • 後現代女性主義與後女性主義|被誤解的女權(4)
    最近關於「女權」的話題,引起廣泛討論和關注,有人認為目前社會上存在一種極端女權的迷惑行為,大眾普遍對「女權」認識不夠清晰,甚至有不小的誤解。
  • 特權還是女權?被雙標的「女權主義」真的平等?
    中國「女權主義」逐漸上升為「特權主義」,這些人真的是為了爭取男女的平等權益?以個體概括為常態化現象,上升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多少人真正想過女權的目的是為了平權還是特權? 平權的目的是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做到自立自強,在性別差異中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實現自我價值。
  • 幾點看法:關於女權主義Online
    文 | 闌夕1、女權主義是平權運動的必然產物,在母系氏族被父系氏族取代之後的數以千載的歲月裡,
  • 又一個婦女節,聊聊「不咬人」的女權主義
    當時在座很多人的臉上流露出微妙表情,這是那時知識界對「女權主義」的疏離。多年以後的今日,中國的女權主義行動者們確實在公共空間內發出的聲音越來越大,但伴隨著「女權主義」這個詞語而來的爭議也層出不窮。到底什麼是女權主義?這些年女權主義在中國經歷了什麼?在又一個婦女節到來的時候,希望我們重拾起戴錦華當年那句——「女權主義不咬人」的話時,不會再換回奇怪的目光和微妙表情。
  • 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新書介紹:《99%的女權主義:一份宣言》
    譯自美國《出版者周刊》(publishersweekly)網站,將於2019年3月號發布 原文連結:https://www.publishersweekly.com/978-1-78873-442-4 進階閱讀:新出版的馬克思主義女權主義理論論文集:《社會再生產理論》書介https://mp.weixin.qq.com
  • 女權主義:我們仍然不知道自己身處怎樣的牢籠
    二戰結束後,有人將20世紀60年代視為「後女權主義」的開始,也有人將 60 年代和 70 年代並稱為女權主義的第二次浪潮。到了 80 年代的第三次浪潮,女權主義從追求法律與文化層面的公平,轉而面臨尊重文化多樣性的重重壓力:「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精英」所領銜的歐美女權主義受到攻訐,同性戀、第三世界、黑人及有色人種、生態主義和其他後現代思潮的激蕩賦予了女權主義新的可能性。
  • 搞錯了,是完爆微博的真女權主義
    如果說在眾多的四月新番中挑選出一部最具文藝氣息的作品,毫無疑問那將是描述十六世紀故事的《阿爾蒂》,作為一部講述女畫家在藝術道路上摸爬滾打的作品,《阿爾蒂》更是詮釋了什麼才是女權,比上微博那些田園女權的拳師們不知道強到哪裡去。
  • 「女權主義」到底是什麼?[中英文版]
    歡迎來到「Help Feminism女權主義」!Hey guys, welcome to 「Help Feminism」! 正文開始👇在這裡想先問一個問題:大家是更支持男性還是女性?圖源 :https://exploringyourmind.com/causes-gender-inequality/「女權主義不是為了讓女性更強大,事實上女性已經很強大了。
  • 為什麼要養一個女權主義的女兒?
    想到女權主義你會想到什麼呢?不刮腿毛、言辭激進、未婚單身、面目猙獰的?最近發現個有意思的現象,不論是問身邊的女性還是看網絡言論,許許多多人表達觀點前會強調,「我支持平權和性別平等,但我不是女權主義者。」 包括我自己。不過最近的兩件事讓我對這個詞有了不同理解。一件是和朋友的聊天。
  • 女/性 | 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與女權主義(完整版)
    目錄激進女權主義與和無政府女權主義關於實踐情境主義與無政府女權主義女性與商品經濟女性與景觀「你是一個身處資本主義社會的女人。對於許多不想成為巫咒師、原始人勇士、參議員或小資本家的女性來說,社會主義女權主義似乎是革命精神的源泉,這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但他們確實想結束性別歧視,同時創造一個變革的社會。無政府女權主義可以提供一個有意義的理論框架,但是太多太多的女權主義者要麼從未聽說過它,要麼把它誤認為男性投彈手的女性輔助人員。社會主義女權主義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政治家園」。
  • 韓國年輕男性正在反抗女權主義
    雖然一些人痛斥法官,但是29歲的Moon則發現了另一個罪魁禍首:女權主義。9月初,Moon和他的組織在韓國國民大會進行了一場專題討論會,來揭露他們感受到的女權運動的危害。「女權已經不再關乎性別平等。它現在就是性別歧視,而且已經成為了一種暴力和憎恨的方式,」他的這段話博得了40多名男性觀眾的掌聲,其中大多數都是年輕人。
  • 潮流報告 Tumblr女權主義:年輕女性的藝術運動
    25年後的今天,在網際網路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女性藝術家們通過社交媒體發起現代女權主義運動:這就是所謂的Tumblr女權主義。《華盛頓郵報》和凱澤家庭基金會指出,每10位女性中有6位認為自己是女權主義者;這種情況在Z代人和千禧族裡尤為突出,18-34歲的女性中有63%的人覺得自己是超級女權主義者第四波女權主義運動開始蔓延,女孩們聯合起來提升大眾對「性別平等、性行為、性侵害對青少年的危害」等問題的關注2016年4月,《Dazed》雜誌發明了一個名為Tumblr女權主義的新詞組
  • 為"女權主義"正名:女權運動與性別理論雜談(下)
    如果以女權理論與女性視角為切入口,不難發現在這兩個領域都存在不少值得深思的嚴肅問題:在親密關係中的「浪漫」與「和諧」的表象下隱藏著權力不對等、性別壓迫與女性困境;而普遍存在於歷史書寫中的「女性受害者」形象,也恰恰反映了女性的失聲。在本文最後,我們將對三期文章中介紹的話題進行總結,並進一步思考女權主義的發展問題。
  • 中國式墮落女權主義正在一步步毀掉你的生活
    繼西方女權主義之後,我們國家的女性對於女權主義的呼聲也是日漸高漲,也確實出現了不少女強人或者精英的存在。老乾媽陶華碧然而隨著女權主義在我國的傳播與深入,漸漸出現了一些不協調的聲音,而且這類聲音在迅速壯大,比如偽女權主義,田園女權主義,或者女性沙文主義,我將之稱為中國式墮落女權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