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谷的色彩是如何誕生的,悟到這3個地方,你的藝術段位高於常人

2020-12-13 畫in畫外

梵谷的色彩是如何誕生的,悟到這3個地方,你的藝術段位高於常人。

荷蘭畫家梵谷,在現代社會幾乎家喻戶曉,他的作品曾經一度成為世界上最貴的藝術品。

梵谷的畫作《有圍欄的麥田和犁田的人》在拍賣會上被拍出813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39億),創下梵谷作品第二高價的紀錄。

每當梵谷的油畫在世界各地展出時,人們總是爭先恐後地去欣賞,成為了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人們把梵谷當作藝術的象徵,以談論梵谷為榮。自然也更喜歡談論梵谷的色彩,梵谷的筆觸。但是,大家知道梵谷的色彩是怎麼來的嗎,他為什麼要這麼畫。這是熱愛藝術的人應該了解的內容,在與別人談論繪畫的時候,彰顯個人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品質。

其實,作為半路出家的畫家,梵谷的繪畫色彩,有著不同尋常的發展路徑,以下的這些分析,將助你更深刻地認識梵谷繪畫。

1印象派繪畫的色彩成就,成為梵谷的階梯

1882年,梵谷跟隨他的表哥安東莫夫學畫,後來他自己研究畫畫。

他早期的作品是這樣的。

這些繪畫中素描關係明確,筆觸肯定,與後期梵谷是作品是一致的,畫面中黑白灰的層次拉得很大,對比強烈,可以看出梵谷當時是以素描關係為主導的繪畫。畫面中也是有色彩的,只是色彩強度較弱,沒有後期強烈,其畫面,主要是以素描關係為表現對象,但是畫面筆觸特徵還是很明顯的。這一點從梵谷的很多素描作品中可見倪端,如下圖,

他畫的素描同樣是黑白對比強烈,中間過渡部分較弱,沒有柔和,含糊不清的畫面關係,這樣的畫法很有表現力,為日後的繪畫風格埋下伏筆。

上圖這幅人物素描,同樣如此,更為有特點的是,畫面中的筆觸比較誇張,有明顯的排線,這是梵谷的一種表現手法。

後來,梵谷結識了很多印象派畫家,包括莫奈等人,經常舉行聚會,探討,無形中會對梵谷的繪畫產生影響。

梵谷與印象派畫家,左排第三個就是梵谷

後來,梵谷的繪畫中明顯地增加了色彩的表達成分,畫面中的黑白灰成分減少了,逐漸被冷暖顏色所代替。畫面中的的色彩有了較強的冷暖對比概念,這在他早期作品中是沒有的,並且,梵谷的畫面中出現了。黃藍對比這樣的互補色應用,與早期的作品截然不同。

我們知道用冷暖代替黑白來表現畫面的素描關係,和互補色的應用,是印象派繪畫大師莫奈的主要特徵,並且是其首創,因此,梵谷的繪畫色彩中,有了印象派的色彩概念,表明了他的色彩是受了印象派的影響,但是,作為繪畫的筆觸,則被梵谷保留了下來。

上面這幅繪畫,就是既有印象派的冷暖,互補關係,又有梵谷的黑白對比強烈的特點,例如這個畫面底部的水溝,因為天光的照射,而顯得很亮,而畫面中那棵樹,陰影部分很暗,甚至有的地方都用了黑色,這種繪畫的特點,對於色彩的豐富性,有很大的作用。此幅作品,證明了梵谷繪畫中的印象派色彩的影響。

2印象派畫家創造一個藝術的真實,梵谷色彩表達感情,彰顯個人性格

雖然梵谷的色彩借鑑了印象派的冷暖互補概念,但是他仍然有著自己的繪畫目的,這一點與印象派繪畫有著本質的不同。

印象派畫家,通過冷暖互補等色彩語言,來代替黑白灰的關係,創造出同樣的空間體積,他們的目的是創造出一個以色彩為手段和表達內容的繪畫,力求於建立一個藝術的真實感,這一點已經非常成功了,這種色彩的魔術,已經騙過了很多人的眼睛,讓大家對印象派的繪畫內容,信以為真,人們認為莫奈畫的是真實的自然。很多人並不認為莫奈的畫,是用自己的色彩塑造的一個虛幻的錯覺。

印象派繪畫中淡化了畫家的個人因素,屬於「無我」的狀態,更多的是理性科學的內容。

梵谷生前唯一賣出的作品《紅色的葡萄園

但是,梵谷這方面沒有追尋印象派畫家,或許他認為已經有人在這樣做了,自己再重複別人沒有意義,也或許梵谷個性太強,總想獨樹一幟。不管怎樣,他的繪畫作品,放棄了追尋真實效果的這個方向。梵谷更趨向於表達自己的內心,用有個性的色彩,和有鮮明特點的繪畫筆觸,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梵谷的繪畫在虛實方面與其他畫家有明顯的不同,包括莫奈在內的印象派畫家的畫面中都有虛實處理,虛的地方很虛,而梵谷的繪畫中,沒有虛的地方,為什麼這樣,筆者認為,虛實處理手法是繪畫追求真實性的一種手段,而梵谷既然已經放棄了真實感這個方向,因此,畫面必然用不到虛實的手法,而用他獨特的筆觸來表達個性特徵,更為有利。

因此,梵谷是繪畫中屬於「有我」的狀態,畫面凸顯個人因素的存在

3表現主義主觀用色,創造繪畫形式美筆觸

梵谷與印象派繪畫的不同方向,迫使他也在不斷地尋找新的表現形式,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梵谷發現了日本的浮世繪美術作品,給他帶來了靈感,而把目標轉移到東方。他借鑑了浮世繪的色彩和繪畫形式,加上自己特有的奔放筆觸,創造出了新的形式美。

上圖是梵谷作品的局部,我們看大師的筆觸與顏色,誠然這樣的繪畫形式,已經把繪畫的真實感完全拋棄了,甚至是三維的空間感也被拋棄了,只有平面的效果,我們暫且不去考慮這些內容,僅這樣的色彩和旋轉的筆觸,同樣不是也令人著迷嗎,這樣的筆觸了充滿了節奏和韻律的音樂感,同樣感人至深。

我們自己觀察畫面,每一個筆觸,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嚴肅認真,態度鮮明,這不正好是梵谷的個性寫照嗎。

上述特點,在這幅睡著的農婦中,完美呈現,這幅繪畫是梵谷參照大師米勒的油畫作品創作的,畫面中的色彩是完全由梵谷主觀創造的,完美的形式美,富於情感的色彩,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總之,大師梵谷的色彩之旅,曲折而波瀾,有其自己內心的表達,也有其對大師的借鑑,有西方的內容,也有東方的形式,這樣的色彩,是富於感染力的,雖然我們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有喜歡真實感的,有喜歡表現力的,但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是,大師這種對藝術的真誠態度,是值得大家學習的,其實不論學習什麼風格的繪畫,大家多接觸,多了解一些大師的東西,必定會有收穫的,有時候,任何靈感的突然到來都是有前期的準備的,大家對此是怎麼看的,歡迎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好有理有據,則敬佩之至。

相關焦點

  • 藝術之旅||梵谷•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
    梵谷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巨變。
  • 梵谷在世時也是可以成功的,理解了這3點,你就明白了梵谷的繪畫
    梵谷在世時也是可以成功的,理解了這3點,你就明白了梵谷的繪畫。大師梵谷的作品,在當今社會上可以說人盡皆知,因其天價的作品,因其誇張的色彩,因其奔放的筆觸,而成為藝術的象徵。作品飽受人們愛戴,畫家本人生前卻是沒有獲得大眾的認可,以至於一生只賣出過一幅自己的作品。
  • 梵谷的繪畫為何會享譽世界,了解這3個方面,彰顯你的藝術水平
    梵谷的繪畫為何會享譽世界,了解這3個方面,彰顯你的藝術水平。現在的人們都知道大師梵谷,但梵谷的繪畫好在哪裡,恐怕能說出了的人並不多,人們知道梵谷,大多都是因為聽說過他的故事,知道他是精神病人,知道他是個畫家,他的畫很貴,僅此而已。
  • 使梵谷自己割下耳朵的摯友——同樣精神異於常人的高更
    高更的《獻給梵谷的自畫像》今天雷語就跟同道們說談說談奇人高更,偉人的精神世界太過高深,咱只聊聊他的牛掰、偉大之處和成功的地方。後人對高更的藝術定位是——法國印象派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及版畫家,與塞尚、梵谷合稱後印象派三傑。19世紀80年代中期印象派膚淺的一面逐漸顯露,被很多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所認知。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客觀物象,主張用主觀的情感去改造客觀的形象。
  • 從莫奈梵谷說起,如何提高我們的色彩,3個方面,就看你否領悟
    從莫奈梵谷說起,如何提高我們的色彩,3個方面,就看你否領悟。為什麼有的人畫出的色彩會非常好看,而有的人畫出的顏色卻不盡人意,這仿佛與學畫時間的長短不成比例,對於色彩的理解,我們很多人都偏重於天賦和色彩感覺,認為這個是被動的依靠先天的素質才可以。筆者認為,對於色彩的學習應該更重要。
  • 梵谷繪畫:3處細節體現藝術水平,你若能做到一條,也值得高興
    梵谷繪畫:3處細節體現藝術水平,你若能做到一條,也值得高興。怎樣看待梵谷的繪畫,眾說紛紜,對於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是藝術得道者,藝術造詣登峰造極。對於質疑的人來說,他是精神病人,他所畫的筆觸與色彩都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對自然的扭曲印象,而在清醒的時候完成的。
  • 後印象派藝術大師梵谷作品20幅,大膽的筆觸與奔放的色彩,請欣賞
    ||後印象派藝術大師梵谷作品20幅梵谷出生於1853年3月3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經紀人,還當過傳教士,但最後他因熱愛藝術投身於繪畫。1886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藝術,視野的擴展使其畫風發生變化。1888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創作《阿爾的吊橋》;同年與畫家高更交往,但由於二人性格的衝突和繪畫觀念的分歧,合作很快失敗。此後,梵谷的瘋病時常發作,但神志清醒時他仍然堅持繪畫。1889年創作《星月夜》。1890年7月,梵谷在精神錯亂中不幸開槍自殺,年僅三十七歲。
  • 梵谷最後的藝術人生:用靈魂的那團火照亮自己和世界
    ,時長95分鐘,製作周期長達6年,深入調查梵谷生前的800餘封書信,製作團隊找了來自15個國家的125位畫家,以12幅/秒的速度疊加成這部油畫電影作品,試圖探索梵谷的精神世界與死亡之謎。一面是美得令人窒息的視覺盛宴,另一面是抽絲剝繭展現出的隱藏了一個多世紀的秘密,電影的線索是用一封無法投遞的信件來串聯起梵谷在去世前最後六周裡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之間的秘密,將觀眾帶回到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窺探梵谷最後的藝術人生。天才都會具有超出常人的才華,更比常人心思細膩敏銳,命運不濟的天才尤其如此。他們通常不善社交,或者被稱為怪人,易走極端,需要這個世界的包容。
  • 不朽的藝術 || 梵谷作品《夜間咖啡館》
    這也是他吃晚餐的地方,有一個星期,他在4天裡靠23杯咖啡加幾片麵包渡過了難關。夜晚四處遊蕩的人們,如果沒有錢支付一間寓所或者醉得無法被抬進寓所,可以在這裡寄宿,他告訴他弟弟,這種地方叫作『夜間咖啡館』,整夜都開著。在這裡,可以隨處看到喝醉酒在昏昏欲睡的流浪漢以及妓女和嫖客,咖啡館是一個使人墮落,喪失理智或犯罪的地方。
  • 色彩的翻譯-梵谷,喜歡畫畫的小朋友看過來
    梵谷的藝術故事,人物生平大家往上搜索一下就可以,不再贅述。接下來,我們從導入,知識點講解,決堤作畫步驟解析3個部分介紹今天的課題。導入以梵谷作品圖片的欣賞,導入今天的課題。梵谷的作品大部分色彩鮮亮,所以比較適合圖片導入的方法。圖片導入可以快速吸引注意力,激發求知慾,兒童畫教程《雞冠花》這篇文章中,我詳細講解了圖片導入的適用情況。
  • 梵谷:畫語人生|一個藝術、英語半吊子的感動
    我喜愛欣賞藝術,也想把生活過得如詩如畫,但我是個藝術上的半吊子,因為我啥理論知識都不懂,但凡我能叫上名字的藝術家,大概全世界都知道。
  • 文森特·梵谷傳記:他生命中的悲傷故事和他驚人的藝術
    這篇文章將是一個簡短的文森特梵谷傳記,將講述他的生活和他的藝術的故事。你很可能聽說過梵谷,因為他是後印象派和現代藝術中最著名、最受歡迎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然而,他一生默默無聞,無人賞識,但死後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本關於文森特·梵谷的傳記將涵蓋這些方面以及更多。
  • 文萃藝術人物——吳冠中眼裡的梵谷
    印象派愛光,梵谷愛的不是光,而是發光的太陽。他熱愛色彩,分析色彩,他曾從一位老樂師學鋼琴,想找出色彩的音樂,他追求用色彩的獨特效果表現狂熱的內心感情,用白熱化的明亮色彩表現引人墮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我從青少年學畫時期起,一見梵谷的作品便傾心,此後一直熱愛他,到今天的這種熱愛感情無絲毫衰退。
  • 塞尚、高更、梵谷同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你更欣賞誰呢?
    因此「後印象主義「一詞誕生,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特別是「三巨匠」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1890),這三人共同開啟了
  • 比你有天賦的人比你還努力——讀《梵谷手稿》
    我們往往驚嘆於一些偉大人物的天賦,天賦讓他們年紀輕輕就取得了常人即使在巔峰時期也達不到的成就。科比,詹姆斯,C羅,梅西都是年少成名,但即便是這些天賦遠遠高於常人的球員,也從沒忘記努力,科比十年如一日在早上4點鐘就到洛杉磯球館練球,詹姆斯在每個夏季的休賽期揮汗如雨,C羅32歲保持22歲的身體年齡,梅西「天生要強」。不怕有天賦的人,只怕有天賦的人比你還努力。
  • 從梵谷到安迪·沃霍爾,被「吃」影響的藝術風格
    在滿是泥濘的鄉間小路上,梵谷創作了他的最後一幅畫作《麥田群鴉》。這幅畫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梵谷那如春筍般向上生長的筆觸,更為精妙的是構圖的獨特性。要知道,此前梵谷已經賣出了一幅畫作,而與弟弟提奧一直處於緊密聯繫中。那麼加劇這種情況的可能另有原因,當然這在藝術史中並沒有記載,接下來小編將給看官們說說梵谷「亂吃」的野史。
  • 【藝術賞析】梵谷《夜間咖啡館》
    作品:夜間咖啡館作者:文森特·威廉·梵谷年份:1888 年材質:油彩畫布尺寸:70x 89 cm館藏處:美國耶魯大學藝術畫廊《夜間咖啡館》的內容是從前許多畫家處理過的題材,但大多數畫家都把咖啡館寫成歡樂的場所,而梵谷卻在此引出了一群無處可去的不快樂人,背景左側人物甚至趴在桌上昏睡,
  • 我們看到梵谷的畫會放鬆?原來藍色是最治癒人的色彩
    之所以叫「藝術維C,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藝術很高冷,很遙遠,但在我看來,藝術就像日常的維生素C一樣,在生活中無處不在。 從讀美術學院再到工作的14年裡,我都沉浸在藝術的世界,還有4年我就可以成年了(笑)。這聽起來挺漫長的,但扳指一算,時間其實過得很快。在14年的臨床經驗裡,我被人問得最多的問題是:藝術到底有什麼用?
  • 神秘博士眼裡的色彩鬥士——梵谷!
    1886自畫像文森特·威廉·梵谷:1853·3·30-1890·7·29文森特·梵谷於1853年3月30日出生於荷蘭南部,其父西是荷蘭教會的神職人員,祖父也是一位曾獲得大學神學學位的牧師;另外梵谷的家族中有三位是相當成功的藝術品交易商,幼年時的梵谷經常喜歡與他們談論藝術因此從小就與宗教和藝術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
  • 《至愛梵谷·星空之謎》沉淪與救贖之間,濃鬱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
    但如果僅從敘事和審美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未免有些暴殄天物,也對不起昨晚被梵谷的一個回眸Shock到淚流滿面的震撼,所以接下來的分析會從三個角度展開:電影美學、藝術風格、主題表達,較為全面地和大家一起體會梵谷遊移在沉淪和救贖之間,濃鬱色彩背後的熾熱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