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玠:美國新總統的外交政策與中美關係的推測

2021-02-08 全球宏觀對衝

 一、導言

   任何一個新總統上任,一定會有他自己的外交政策,殆無例外。尤其是繼任於一個毫無章法、酷似脫韁之馬的川普總統之後的拜登總統,其必須承當的重任,不僅須撥亂反正,甚至須找回美國「國魂」(拜登自己用語)的大業。其艱巨之情,所需涉及事項之繁雜,不言可喻。本文不存奢侈之心;只求就其輪廓試作刻畫與分析。雖然偏頗遺漏在所難免,但如欲推測拜登任內美中關係之可能動向,則非先對其外交政策之主軸有相當認知不可。

   

   二、拜登總統外交政策之梗概

   教科書一般對外交之主要關切,強調的不外乎是國家安全。但對美國安全的威脅,不是來自國外而是來自國內(見下)。另外,如果對國家安全來自外在的威脅與其對外關係有休戚相關之牽連的話,那川普個人應承擔不可迴避的責任。

   幾乎任何人,本能地即可指出川普四年來所犯的錯誤,真是罄竹難書。儘管他在2016大選是以高呼「使美國再度偉大」的響亮口號而僥倖當選,可是川普在總統任上,卻得罪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要國家,譬如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也是盟邦、NA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也是美國最靠近的鄰國(墨西哥與加拿大),並離間了由37個國家所組成的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大多數成員國。當然川普對中國發起新冷戰,是眾所周知,無須重複。除此之外,在他指揮之下,美國退出了2015在巴黎籤署的有關環保的協定;並且退出了原先由前任歐巴馬總統精心設計由12國組成的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他如此做,無形讓中國在多數注意環保國家的心目中,成為世界帶頭領導保衛環境生態的主人翁。而那針對與TPP相對抗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卻伺機由概括15個國家相應組成。由繼任的拜登總統來檢視,這些川普犯下的滔天大罪,均是須要一一糾正的。

   再說拜登所說的找回「國魂」,雖是抽象,但如考慮到由川普手中在國際上對美國形象造成的摧毀,已思過半矣。這又牽涉到國內自黑人弗洛伊德5月25日因民尼索答州警察之粗暴而窒息至死所引起各方抗議警察暴虐與種族不平之上街示威遊行、迅而轉變為武打搶劫與槍擊種種暴行,充斥了21州數十個城市。川普政府對之毫無對策。徒然引起國際上包括歐洲以及世界各國的恥笑與喝倒彩。識者認為此種糾紛不但是違背了傑弗遜「獨立宣言」器重國家對人民生命財產保障之誓言,而且是恥於美國自開國以來之立國信念。何況自新冠疫情進襲以來,美國無論是感染或因而死亡之數據,均焯焯領先全世界。在諸多數據中,AARP(美國退休者協會)指出雖然美國的老人住養於老人院者僅佔美國人口1%, 但卻佔全美百分之40的死亡率。這如不是反映了政府之失控與無能,就是政府對老人草菅人命之態度與陋習;徒然令人感覺美國一向自我標榜的民主制度黯然失色與蒙羞於世。因此而謂之為「國魂」之失落,良有以也。所以說美國國家安全之威脅,來自國內之成分多於國外,也正是此意。

   

   三、新任拜登總統之外交取向

   有鑑於以上各節,拜登上任之初,如說其外交政策勢必以撲滅由川普帶來的火種為當務之急,雖不中亦不遠矣。濃縮言之,當為「撥亂反正、找回國魂」八個大字。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將與對中國政策有直接、間接關係。雖然細節仍待具體化,但已可由以下三項來源揣摩得出大致輪廓:(一)拜登對美國「外交協會」的「交心」深談;(二)拜登在其他場合的相關談話;(三)他已揀選或指定的負責外交方面內閣成員之背景與傾向。

   他對「外交協會」的訪談是他當選後最早也是最全面對外交政策透露的初衷。他首要的關切,是如何將美國再度強化為亞太地區的強權,以回應崛起的中國。其做法是仰賴現存貿易規章法則以及聯合「與國」(譬如澳大利亞、印尼、日本及韓國)建立一個統戰聯盟。不過他不是像川普的搞新冷戰,而是要促使與中國在不同層面的合作,譬如環保、能源、反恐與反核擴散等等。在他多年參與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期間,他曾鼓舞贊成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而在他任職歐巴馬時代的副總統時,曾支持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也就是要以統戰方式制衡中國影響之擴張。在他對「外交協會」的談話中再度「交心」確認他歷來的觀感。

   

   四、拜登對華政策與美中更深一層的預測

   除了拜登以上對「外交協會」深談中所透露他對中國的看法與可能的對華政策大致走向以外,還有其他兩個來源讓我們能藉以揣測他可能的選擇。一個是他在川普對中國貿易戰問題上對媒體的評語。譬如川普上任時在美中貿易上美國的逆差是每年美金五千億之數。而在他上任後對中國之進口貨物增加關稅後反而貿易逆差陡增至美金六千九百五十億元前所未有之新高。而每年增長額亦在美金250億至400億之間。這表示川普增加關稅的貿易戰,並未奏效;徒然增加了美國購買這些物品消費者的負擔。顯然並未傷害到中國的製造商。言下之意,拜登有可能考慮逆轉川普的增稅做法。關於此點,他以後卻明顯改變初衷。可能基於兩點原因:第一是他要利用關稅之祛除作為與中國討價還價之籌碼;第二,可能是他所挑選未來與中國周旋的內閣成員中有相左之意見所致。

   現在,我們不妨對這些成員作個檢視,看看是否能對我們對拜登政府未來的對華政策以及因而產生的美中關係有個較為更清晰的瞭解。

   拜登所揀選的外交班底,最重要的三名分別為擔任國務卿的Antony Blinken(且譯作:安東尼·布林肯)、國家安全顧問的Jake Sullivan(傑克·蘇利文)以及駐聯合國首席代表的Linda Thomas-Greenfield (琳達·託馬斯-格林菲爾德)。他們三人均是歐巴馬總統任內的人物,與當時身為副總統的拜登過從甚密。所以與今後拜登總統合作無間,殆無問題。三人中,除了託馬斯-格林菲爾德大使在工作上與中國關係較為淡薄以外,其他兩名均直接有密切關係。據我所知,布林肯國務卿以前曾做過美國駐印度大使;而蘇利文傾向於培植印度以配合當初歐巴馬(與屆時國務卿希拉蕊)意欲完成的印太戰略連橫的計劃,正好可以與布林肯的印度經驗搭配得稱心如意。如果拜登總統真要執行上述「統戰」手段以應對崛起的中國的話,其方向將是如何,可想而知。

   印度一直與RCEP 十五國談判加入成為第十六成員國,一直到拜登總統宣布他外交班底的前夕,印度突然宣布退出談判,不考慮參加RCEP組織。此舉恐暗藏玄機、絕非偶然。

   

   五、拜登內閣的中國通

   假如本文即此結束的話,也許會有人相問:那麼拜登的外交班底就沒有一個中國通嗎?答案所幸的是:有兩位。一位是暗藏而未被人注意;另外一位是經拜登遲至後來才提名公布的。先說前者。Avril Haines (暫譯:海恩斯) 的履歷包括一度是哥倫比亞大學世界研究項目的副主任,負責的是中國部分;以後擔任歐巴馬總統時代的副國家安全顧問以及CIA(中央情報局)的副局長。由於她有研究中國的經歷,她認為美國如藉重與中國在控制新冠病毒上合作,勢必全盤更改美中關係,從競爭改變為合作。而這樣合作的開始將轉移至經濟合作的層面。在拜登於2007至2008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之際,海恩斯正好是該委員會的副主任律師,所以有與拜登合作無間之經驗。

   再說另一位中國通。Katherine Tai(中文名字:戴琦)是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的華裔律師(父母來自中國臺灣,於甘迺迪總統時期移民來美)。拜登對她的選擇,可說煞費心機。他要指派一位身為華裔的中國通;可是其履歷必須是無懈可擊、絕不致被人指控會偏袒中國大陸的頭目。在她律師生涯初露頭面之際,正好是美國政府對貿易夥伴不公正行為檢舉糾正的執行律師。是在歐巴馬與拜登連袂主政時代。現今職務是國會眾議院Ways and Means Committee (籌款委員會)的首席律師。這個委員會是眾院最富強勢的單位之一,管轄稅率、關稅以及其他收入來源事項。最重要的是:因為她有如此剛強的背景與鐵面無私的記錄,拜登能任命戴琦為他內閣的USTR(美國貿易代表),其職責乃在對與美國的貿易夥伴依法「執行」公正的貿易行為。

   

   六、結束語

   本文試圖由拜登總統對外交的取向(包括對川普外交失誤須作適當糾正的考慮)以及他的外交班底來揣測新內閣的外交政策,以及因此而可能帶來美中關係的變化。濃縮的來說,他須做的是撥亂反正、找回國魂,已如上述。

   但結束時,我想指出無論是他的政策或者因而帶來的美中關係走向,其背後推促的動力,均是以美國利益為依歸。他與川普的差異,主要有兩點加一:第一點是:川普直到他進駐白宮以前從來沒有一天曾為政府任何機構服務。他完全是以管理自己公司方式來治國;所以常常鬧得貽笑大方。而拜登則完全相異。他在任職歐巴馬時代的副總統之前曾經是參議院重要成員凡36年;包括在外交委員會時間最長,而且一度是該委員會的主席。第二點則與他們為人習性有直接關係。譬如川普毫無自我約束,所以為人做事正如脫韁之野馬。而拜登為人則循規蹈矩,這是他的習性使然。另外,上面我還說了他們的差異除了這兩點以外,還須「加一」。那就是由這兩點之延長,即川普治國從來沒有顧慮到國家利益,而拜登則正好相反。以上的分析,正好顯示了拜登對國策(包括外交政策)的刻畫,為國家利益之考慮可說盡心盡力。這樣的表現,對一個總統來說,較為正常。其理自明。

   以上的分析,正好顯示了拜登對國策(包括外交政策)的刻畫與依歸,可說是為國家利益之考慮盡心盡力。這樣的表現,對一個總統來說,較為正常。也因為如此,我們可以推敲:在他處理美中關係時,是否也會以美國國家利益優先為出發點。

   這是很合理的問題,但此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須看他在美中關係上如何解釋美國的國家利益何在。我們知道拜登曾矢言他反對美國外交政策企圖以其雄厚勢力改變他國政府性質之目的。

   此點意義非同小可,因為自尼克森(與基辛格)以來,美國與中國交往雖然是要聯合對付蘇聯,但其中暗藏了一個不可言喻的秘密動機。那就是希望通過不斷交往會有更多華人仰慕美國的民主制度,因此會增強民間壓力促使共產制度的改革。這個也相當於美國國家利益,只是意識形態之表達而已。而拜登的反對立場,是極為務實的。如果這個信念能做其外交指導原則的話,那將表示在拜登任內美國的對華政策將比較正常與規律化。

   

   熊玠,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來源:愛思想

相關焦點

  • 胡利奧·裡奧斯:美國遏制政策是中美關係惡化主因
    參考消息網9月2日報導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8月31日刊發題為《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文,作者為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裡奧斯。文章摘編如下:我們不應忽視以下事實:在2002至2012年,當前趨勢就隱約可見,中美對抗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性。
  • 樂玉成在外交學會與美國亞洲協會共同舉辦的中美關係視頻對話上的...
    中美走向合作的大勢是擋不住的  ——在外交學會與美國亞洲協會共同舉辦的中美關係視頻對話上的致辭  陸克文前總理、王超會長,  尊敬的各位嘉賓,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很高興出席中美關係視頻對話
  • 傅瑩「喊話」美國新政府團隊:重新激活中美關係
    作者:滕飛審稿:淺夢《紐約時報》近日發表了一篇文章,而這篇文章則是由中國資深外交官傅瑩所作,其內容則是中美有機會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據媒體報導,美國總務管理局近日向拜登團隊發起通知稱,川普政府準備開啟總統權力過渡程序。同一天,拜登也宣布了首批國家安全和外交事務重要官員。而在新組建的美國政府逐步成型時期,傅瑩這篇「重新激活中美關係」的文章,也引發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該文章傳達了很多重要信息,所以被外界看作是,向美國新政府團隊的一次「喊話」。
  • 站在歷史正確一邊,中美關係將重新激活?
    撰文:張三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美國的總統選舉大局已定,而拜登上臺以後,將會改變美國原先的外交政策。之前川普所領導的美國在國際社會上採取了一系列的「反華措施」,中美兩國的衝突是之前四年國際社會的大背景,而拜登上臺以後,雖說中美之間的衝突,大局上大概率不會轉變,但是在衝突之中也必然會有所合作,這也會緩和當前的國際衝突局勢,中美關係的激活對整個人類社會也有好處。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可以說,在歐巴馬政府時期,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對守成大國美國的「權勢衝擊」已經開始引發美國政界、學界的憂思,並深刻影響了美國對華戰略觀、安全觀和外交政策的發展演變。儘管對於如何調整,美國戰略學界尚未形成一整套清晰思路,存在「有限接觸」與「全面遏制」的分歧,但美國對華戰略的定位已經全方位負面化,由「接觸」向「規鎖」轉型,給正在形成的新戰略注入「新遏制政策」的既成事實。 這種變化在中美之間攪起「行動-反應-再反應」的鏈條,深刻影響兩國的情緒和判斷,推動中美關係發生形態和性質上的轉折。
  • 中美關係來到新的十字路口!王毅談2020年中國外交:釋放對外開放...
    壯大外交關係「朋友圈」:不斷深化同各國友好合作,積極運籌大國關係,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走深走實,維護拓展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積極推進新型國際關係的建設。釋放對外開放「新紅利」: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積極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拓展健康絲路、綠色絲路、數字絲路新願景,為全球經濟復甦注入關鍵動力。
  • 美國智庫警告:拜登須謹慎處理中美關係,臺灣尤其是關鍵
    文/行走斯圖卡自知總統地位不保的川普,以及野心十足、想搞砸拜登總統任期的國務卿蓬佩奧,就像兩頭怪獸,將美國現有的內政外交局面砸得稀巴爛。留給拜登的爛攤子,棘手只是小事,有些事情可以用兇險來形容。1月14日,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發布了一份報告,列出了目前全球範圍內跟美國相關的地區衝突風險,其中臺灣問題被列為最高級別的風險事項。有專家表示,中美兩國因為臺灣問題爆發衝突的風險,被川普政府故意推高,即便是他在白宮的日子已經進入讀秒階段,但仍舊在不斷挑釁中國。
  •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修復破裂的中美關係是當務之急
    而在新的組閣名單公布後,美國新一屆政府的外交政策也開始逐步浮出水面。對此,美聯社評論稱,這將是一份告別川普時代「美國優先」和蔑視國際合作政策的全新組閣名單。《華盛頓郵報》則評論稱,新一屆美國政府「是為了重建一切」。
  • 崔天凱談中美關係:要避免掉入陷阱,最好的辦法是開闢一條新路
    中美合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習近平主席在給美國當選總統約瑟夫·拜登的賀電中表示,中方願與美方一道,「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向前發展,同各國和國際社會攜手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
  • 崔天凱替中國人發問:美國能做什麼,改善下中美關係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官網8月10日消息,4日崔天凱大使應邀出席2020年阿斯彭安全論壇,崔大使通過視頻連線方式同阿斯彭戰略小組執行主任尼古拉斯·伯恩斯以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對外政策首席記者安德利亞·米歇爾進行對話。
  • 美國高官聲稱,俄羅斯漸漸衰退,中美新關係為平起平坐
    圖為拜登近年來,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掀起波浪卻漸漸害人害己,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困境。美國權力易主後,下一任總統將對中國採取什麼措施呢?前國務卿基辛格表示新總統務必要與中國合作,中美關係成熱點。中美會平起平坐?近日據環球時報轉載俄塔社報導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在接受美國《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對俄羅斯與中美關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承認,「俄羅斯軍隊非常優秀,但從廣泛的戰略意義上俄羅斯是一個衰落的國家」。
  • 美國的外交政策更像是一種行為藝術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史蒂芬·沃爾特2020年1月13日在美國《外交政策》雙月刊網站刊發評論文章:《美國為何如此不擅長制定外交政策》上任三年以來,川普總統成功地增加了戰爭爆發的風險、迫使伊朗逐漸走上重啟核計劃的道路、導致伊拉克要求美國撤軍、在世界各地引發了對美國判斷力和可靠性的廣泛質疑、使我們在歐洲的盟友們陷入驚恐而且還讓俄羅斯和中國看起來似乎成了智慧的象徵和全球秩序的維護者
  • 人大國發院閉門研討會:美國對華戰略、輿論態勢與中美關係演變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外交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的十幾位資深專家學者參會,就「美國對華戰略態勢」、「對華輿論態勢」、「大選後的中美關係演變」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
  • 環球論壇|普京年度記者會傳遞外交新動向
    新華社/法新 2020年12月21日,大眾日報五版(時事)刊發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李勇慧的署名評論《普京年度記者會傳遞外交新動向》。文章說—— 關於新冠病毒起源問題,普京表示,現在對病毒起源的種種推測都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
  • 章百家: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是鬥狠,中國需要恢復務實外交
    章百家強調,在開展對美外交中,中國一定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並堅守自己的目標。「戰略說到底就是管理目標的能力,我們需要有明確的目標。在和美國的戰略博弈中,我們更需要的是勇氣和智慧,中美之間的博弈不是鬥狠。」
  • 穆斯塔法·海德爾·賽義德:攜手69年風雨兼程,中巴關係是外交關係...
    69年以來,中巴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取得了許多裡程碑式的進展。它已成為一種外交關係的典範,不僅維護兩國的共同利益,而且蘊含了巴基斯坦人對中國人的善意,也飽含了中方對巴方的善意。巴中關係超越了巴基斯坦的黨派政治,巴國政界、民間和軍方就巴方與中方的戰略夥伴與雙邊友誼都有共識。這種關係已經發展為用中文所說的「巴鐵」,即「鐵桿兄弟」,意味著中巴之間牢不可破的聯繫。
  • 美國大選後的美國對臺政策走向
    這次選舉可以說將美國社會的分裂「大白於天下」,美國的政治形象與外交政策的影響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有德國評論尖銳地指出,在一個地緣政治四分五裂的世界裡,如果美國繼續搞單邊主義、搞反覆無常的政策運作,無異於「自我消亡」。
  • 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在即 兩國關係亟需"防暑降溫"
    中新社華盛頓7月7日電 (記者張蔚然)美國國務卿克裡與財長雅各布·盧7日從華盛頓啟程赴北京,參加將於9日至10日舉行的第六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國中國問題專家認為,在過去數月中美關係遭遇「逆風」的背景下,雙邊關係迫切需要「防暑降溫」,縮小在一些問題上的巨大認知差距,讓兩國關係重回「積極基調」。
  • 中美關係最大的風險點在哪? 賈慶國:臺海、南海和意識形態領域
    2020歲末,美國剛剛經歷了史上最驚心動魄的總統大選,新冠陰影仍籠罩全球,適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詭譎的國際風雲中,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關係走向何處?合作?對抗?脫鉤甚至是戰爭?什麼才是折射兩大國此刻關係的關鍵詞?
  • 美專家稱「習奧會」成果顯著 將惠及未來中美關係
    中新社華盛頓11月12日電 (記者 張蔚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於當地時間11日和12日連續會晤,達成一攬子合作成果。此間中國問題專家在受訪時表示,北京「習奧會」成果堪稱顯著,這將至少惠及未來一段時間中美關係的發展,包括對下一任美國總統推進美中關係帶來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