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網球巡迴賽落下了帷幕,我終於得到休假的機會。我「無網球不生活」的方式也是朋友們都非常了解的,所以當松山湖網球協會會長李慶堂邀請我在休假的時候來參加今年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的時候,我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松山湖科技精英網球賽是由松山湖網球協會和美國矽谷華人網球協會聯合主辦的,目的是以網球為媒介,引領華人科技精英相約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
我之前也參加過不少比賽,現在也是有國家排名積分的人(此處插播一條廣告:參加中國網球巡迴賽任何級別的賽事,你都將獲得中國網球國家積分排名,想知道你在國內的水平嗎?別猶豫,中巡賽等你來,找到你的熱愛),且自己又是做賽事運營的,應該對業餘比賽見怪不怪了,但是這一次松山湖的跨界賽給了我一個全新體驗。
既然是科技精英賽,參加比賽選手的「段位」肯定不一般。今年賽事方邀請到4位院士、8位博導、6位博士後、48位博士和眾多位教授、研究生等等。
不設立獎金、按學歷制定競賽規程的舉措(如,第一男雙必須是博士、教授、研究員;第二點混雙兩人必須都是博士;第二男雙要求為科技創新項目帶頭人、企業高管和研究生)、給各界精英搭建了一個純粹的信息交流、以球會友的平臺。
今年組委會特別拿出了一天寶貴的時間安排大家參觀、並且請大咖分享自己的經歷。說老實話,要早起又要參觀、聽演講這種事我從一開始內心是很抗拒的,但是會長說這是最有意義最重要的一part,我就抱著隨大流的心態去參加了。結果,不虛此行。
參觀的第一站來到「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這可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松山湖這個CSNS建成後,成為世界四大之一(其餘三家為英美日)。聽羅書記介紹到這裡的時候,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散裂中子源簡單的說,就是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的科研裝置。當你需要了解一個材料的構成、想改進結構、更好滿足需求時,可以拿著這個樣品來中子源進行分析,這個平臺免費對全世界開放。我問了一個極其外行的問題「如何盈利」-_-||,科學家說你完成材料分析的同時,也給平臺留下了科研數據。
第二站的目的地是清瀾山國際學校,我多年的老友Chole在這裡負責網球學院,所以我對學校早有耳聞。在校長帶領下參觀時,我唯一的想法是「回到最初上學的年紀」。學校的軟硬體設施我就不贅述了,分享一下清瀾山的校訓「嘗試一切可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最後兩個小時的分享會我全程無X點,津津有味地聽著院士、科學家分享他們在自己擅長領域的見解和經歷。這一天完全顛覆了我對科學家的「印象」,不光智商高情商也高、風趣的話語無不展示著他們的自信和對祖國的熱愛。當然,網球也是大咖們的愛,累了乏了沒思路的時候,他們都會選擇走上網球場,recharge到滿血復活。
說回網球賽。
大咖們在比賽時的表現也一樣的優秀。網球本身就是一項Mental的game,自身強大的人對比賽的掌控能力和面對壓力所展示出的精神面貌是完全不同的(我就是那種抗壓能力差一到關鍵分就手軟的主-_-||)。
著名的主持人許戈輝代表北京科技精英隊參賽,她對網球的熱愛和甜美的笑容也感染著每一個人,平易近人的她成了每位選手爭相合影的對象。
許戈輝
因為疫情,矽谷華人科學家們無法回國參賽,但是也通過線上線下跟松山湖賽區的小夥伴們一起互動。今年三歲的松山湖科技精英賽逐漸成為全球華人科技精英的社交平臺,在這裡切磋球藝,對接資源、落地項目,真正做到了網球+。跨界網球怎麼搞?科技+網球應該怎麼玩?松山湖給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一個發展完好的人,必須是體學兼優的。」
最後送上兩位創始人的寄語。
So grateful for your support. Without you it wouldn't be possible to promote tenni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It will encourage experience sharing in innovation among global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ties. Let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world class tennis platform for global tech elites.
我這三天的「休假」收貨滿滿,感恩。
(文:周兵,編輯:Ge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