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背悅美」第145期】
詩意生活,悅背悅美。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聆聽「悅背悅美」第145期。
上期,我們欣賞背誦了南宋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懷古諷今名作,現在,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遍吧!
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宋)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móu),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詩配畫:北京市文匯中學初二 曲翀
今天是立秋節氣,我們就應時應景,一起來欣賞背誦這首寫立秋的詩作吧。
立秋
(南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劉翰,字武子,湖南長沙人。曾有詩詞投呈張孝祥、範成大。其久客居臨安,以布衣終身。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它意味著秋天開始、暑去涼來。立秋以後,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也有「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之說。今天的具體立秋時間是15點39分58秒,看來是「熱死牛」的節奏啊!大家要做好準備哦!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可見對立秋的重視;在宋代,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裡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故有「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說法。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乳鴉指幼小的烏鴉,玉屏是指精緻的屏風。幼小的烏鴉啼叫著飛散了,只有精緻的玉色屏風空自寂寞佇立著。突然間起風了,秋風習習,頓覺枕邊清新涼爽,就好像有人在旁邊執錦扇在扇風一樣。這兩句是寫傍晚時分景色的變化,調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全方位感受描寫,使人如臨其境。「乳鴉啼散玉屏空」,乳鴉比較喜歡叫,聲音比較柔和。起初小烏鴉還在樹枝上或屋簷上叫著。天黑烏鴉結群歸巢了,它們的叫聲也就消散於空中。屋裡變得昏暗,玉屏上的字畫也模糊不清了,安靜地佇立在那裡,更顯屋內的安靜空曠。「一枕新涼一扇風」,寫出了秋天扇風的獨特感受。「新涼」中的「新」字寫出了感受上由夏的暑熱到秋的涼爽的變化。「一枕」和「一扇」兩組數量詞也寫得很妙,讓人仿佛能夠看到一下一下扇風的閒適、感到涼風習習的舒適。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詩人在睡眠中朦朦朧朧地聽見外面秋風蕭蕭,於是欣喜起來尋找,卻什麼也沒有找到,只見明月朗照下,梧桐葉落滿臺階。「睡起秋聲無覓處」,此句寫出了夜裡秋風由勁吹到停止的過程。由「無覓處」可知「秋聲」,即秋天西風吹得樹木蕭瑟作響的聲音不小,驚醒了詩人起身尋找。古人很有詩情,對季節變化很關注也很敏感。白居易尋春,寫道「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劉翰此處尋秋。但是,醒時風已停,已經找不到秋聲了。但是,秋風過去,留下了分明的足跡:「滿階梧桐月明中。」這句詩如一個特寫鏡頭,畫面感很強且極富秋夜美感。明月高懸於幽藍的空中,灑下如銀的皎潔月光,如輕紗一樣籠在院中。那剛剛在夜中被強勁秋風吹落的梧桐葉鋪滿了臺階,它們靜靜躺著,安然沐浴著這清涼的秋月。「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所以李煜寫「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溫庭筠說「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李清照感慨「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明月下的「滿階梧桐」讓秋意一下子撲面而來。
讓我們再來朗讀一遍吧。
立秋
(南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我們還踩著盛夏的餘熱,卻在不知不覺中步入了秋天。這首立秋詩作很細緻地描寫了詩人在夏秋季節交替時的細微感受變化。仿佛一立秋,大自然立刻更換了容顏,時令感極強。也可見我們古人是多麼聰明,這「二十四節氣」入選非遺可不是浪得虛名的。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慾開始增加。大家今天別忘了貼秋膘哦!
天地大美不言,生活自有詩意。謝謝大家聆聽今天的「悅背悅美」。朋友們,讓我們詩意相約,明天不見不散!
歡迎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悅背悅美」公眾號,共享詩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