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達興業(002002)與法液空籤署合作意向書,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根據協議,鴻達興業與法液空將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本次鴻達興業與法液空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液氫民用的產業化發展,助力新能源汽車、電子冶金工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提速。
中歐液氫巨頭攜手布局液氫
冬天的廣州,依然處處鮮花可見。11月19日,鴻達興業與法液空全資子公司液化空氣(杭州)有限公司在中國廣州市廣州圓大廈正式籤署合作意向書,將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鴻達興業董事長周奕豐、法國液化空氣工程與製造中國區副總裁HAN zongkui等眾多嘉賓出席了籤約儀式。
根據協議,鴻達興業與法液空將在氫氣液化領域開展合作,鴻達興業將建設液氫裝置。法液空將協助鴻達興業進行液氫裝置的技術和經濟性分析,並就相關技術方案進行合作。而世界領先的液氫集團法液空和擁有中國第一家民用液氫工廠的鴻達興業開展合作,也意味著中國液氫民用進程將進一步提速。
資料顯示,鴻達興業是我國知名的大型資源能源綜合產業上市公司,擁有「氫能源、新材料、大環保和交易所」四大產業,形成了完善的一體化循環經濟產業鏈。在傳統的強勢產品PVC和稀土之外,鴻達興業近年來在氫能和土壤調理劑方面異軍突起。特別是在內蒙古設立的鴻達氫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建設運營了我國首個民用液氫工廠。
據了解,作為我國氯鹼行業的龍頭企業,鴻達興業通過對工業副產氫氣特別是氯鹼制氫的生產及應用研究,目前囊括氣態、液態、固態三種不同氫形態的制氫、儲氫和運氫技術,形成氫能源上遊全產品服務商模式,成為中國領先、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氫能源主要供應商。
法液空成立於1902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氣體和醫療氣體以及相關服務的供應商之一,向眾多行業提供氧氣、氮氣、氫氣和其它氣體及相關服務。液化空氣(杭州)有限公司是法液空全資子公司、全球工程技術事業部的核心成員,、最大工程製造中心,主要生產氧氣、氮氣和氬氣的分離提純裝置以及一氧化碳、氫氣的分離和液化裝置。法液空業務遍及80個國家,員工68000多人。
合作有利於加速液氫國內民用
液氫是公認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但液氫技術卻是國際級難題。據了解,目前全球僅有少數幾家公司有能力生產液氫。法國液化空氣工程與製造中國區副總裁HAN Zongkui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氫能現在還處於市場培育的時間,一些技術壁壘相對較高。
鴻達興業與法液空的合作可謂是中外「強強聯手」。此前,由鴻達興業投資興建的國內首條民用液氫生產線,已生產出液氫、高純氫和超純氫,這是中國首次由民營企業生產出液氫產品。同時,標誌著民用液氫實現了零的突破。
鴻達興業董事長周奕豐表示,液氫技術門檻一向很高,比如氫氣需要在-253℃才能變成液體,同時還要解決儲氫、運氫等難題,面臨投入成本高、建設周期長等問題。「氫能作為一個創新的產業,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的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需要企業界領頭去創新。」
此前,國內液氫在航天領域的應用已日漸成熟,但產能較低,在民用上仍屬空白。多位業內人士向記者坦言,國內的液氫向民用、商用轉化進程已落後於發達國家。在產出第一桶民用液氫後,如何突破液氫自身物理特性約束、建立高效儲運體系以及更大規模化發展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全世界範圍內,我國的民用液氫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根據2019年的數據,全球已有數十座液氫工廠,總液氫產能為470噸/天。從市場應用來看,美國壟斷了全球85%的液氫生產和應用,美國本土已有15座以上液氫工廠,產能達326噸/天以上,居於全球首位。此外,歐洲有4座液氫工廠,產能為24噸/天。
在亞洲,除了中國,日、韓兩國均在積極布局液氫民用市場。今年初,韓國紡織和化學企業曉星集團宣布,將與林德集團一起投資3000億韓元建造全球最大的液氫工廠,其產能可為10萬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燃料。去年12月,世界上第一艘液氫運輸船也在日本亮相。我國,在鴻達興業的氫液化工廠項目投產前,國內只有應用於航天領域的液氫工廠,總產能僅為4噸/天。
據了解,除了在氫燃料電池車與加氫站上的應用,液氫在高端製造、冶金、電子等領域亦可發揮巨大作用。相關數據顯示,全球應用於工業領域的液氫佔總產能的70%,與此同時,高端裝備製造業對液氫和超純氫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
「從技術開發的角度來講,國外發展得比較早,但中國有強大的後發優勢,未來一定會後來居上。」HAN Zongkui表示,氫能在國內的需求龐大,源於人口基礎、供應鏈的工業基礎都有無法比擬的優勢。
不難看出,本次鴻達興業與法液空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液氫民用的產業化發展,助力新能源汽車、電子、冶金工業等戰略新興產業提速。
液氫民用利好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
本月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規劃提出,加強智能網聯汽車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開發,突破計算和控制基礎平臺技術、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等瓶頸。有序推進氫燃料供給體系建設,推進加氫基礎設施建設,引導企業根據氫燃料供給、消費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氫基礎設施,提升安全運行水平,支持利用現有場地和設施,開展油、氣、氫、電綜合供給服務。
在多位資深人士看來,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亟待破解諸多技術障礙,尤其是氫能也出現產業鏈協同性不足、缺少整體解決方案、限制下遊的產業化應用等薄弱點。不過,這問題正在逐漸被鴻達興業所解決:氫燃料汽車尤需高純度氫氣,特別是超純氫,液氫正是提取超純氫的最佳方式。同時,隨著大規模液氫的製取生產,也解決了氫氣運輸的核心難題,為全面推廣應用清潔的氫能產品提供了便利。這將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應用推廣解決多項痛點。
氯鹼制氫具有成本低、純度高的特點,是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最佳氫源之一。為積極響應國家能源戰略發展布局,2016年鴻達興業成立內蒙古氫能源及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氯鹼產能基礎上開始向氫能行業轉型升級,相繼開展氫氣製備、氫氣加注、氫氣儲運、加氫站、移動加氫站、裝備研究等技術儲備布局。為了實現氫能產業的技術突破與生產落地,鴻達興業先後與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有研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等國內外知名企業開展合作,成功打造了氫能源製造、儲存和運輸的上遊全產業鏈。
據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全球氫能佔能源比重約為18%,氫能產業鏈產值將超過2.5萬億美元,且隨著技術研發和產業資本的持續投入,未來10~20年全球氫能產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重大機遇期。需求方面,到2050年,國內市場對氫氣需求量至少達到6000萬噸。作為終端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氫能將帶動形成一個12萬億元產值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