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海怪又稱「克拉肯」、「北海巨妖」,指的是北歐神話的一種傳說中的巨型海怪,有記載說它有150米長,其形象通常被描述為章魚或烏賊的模樣。
據說,它居住在挪威和格陵蘭島海岸附近,平時伏於深海水底,偶爾會浮上水面,甚至攻擊過往的船隻、捕食鯨類等大型海洋動物,象徵著「扭曲的、纏繞的」生物。隨著考古中的一些未知現象的陸續出現,很多新的說法也由此被提出,比如這個挪威海怪。
此說法於2011年被首次提出,提出者認為:挪威海怪是出現於三疊紀時期海洋的一種生物,有一定的智慧,能將它的獵物魚龍的骨頭按照自己喜歡的排列方式擺放。
這裡的魚龍,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的2.3億年前稍微早一點,約9000萬年前它們徹底消失,比恐龍滅絕早了約2500萬年。
不過,對於挪威海怪有一定智慧的說法極少有人贊成,反倒引起了更多的質疑。當時,來自美國的一位古生物學家大衛·法斯託維斯基很是明確地表示:挪威海怪的存在,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不過,提出該說法的馬克·麥克梅納明卻是信心滿滿,他同樣來自美國,是麻薩諸塞州曼荷蓮女子學院的古生物學教授。
2011年,馬克·麥克梅納明和他的同事在美國內華達州柏林魚龍州立公園,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個魚龍椎骨的擺放姿勢有點古怪,呈現出了一種很怪異的線型。
魚龍是一種很古老的海洋爬行生物,生活於距今2.5億年的三疊紀時期,體積大概有一個巴士大小。於是,馬克·麥克梅納明就認定:應該是有一種巨大的頭足類動物,在玩弄它們的食物時,擺出了這樣的排列樣式,而這個生物很有可能是章魚或者烏賊。
此外,馬克·麥克梅納明還補充說,現代的章魚有一個習慣,給自己家門口擺放一些骨頭、貝殼或其它殘骸以遮掩洞穴入口。而現代的巨型烏賊更是厲害,敢和抹香鯨鬥,科學家在鯨魚的身上發現了烏賊觸鬚造成的疤痕,但烏賊被鯨魚吃掉的可能性更高。
所以,在馬克·麥克梅納明看來,這些生物骨頭被排列出如此形狀,足以證明頭足類動物擁有智力。雖然,學術界沒有更多人支持這一觀點,但還是有人客觀地說道:這些證據只能說是「客觀證據」。看來,人們還是懷疑這種說法。
因為,這些骨頭並不能直接證明,在遙遠的遠古時代就一定存在智力相當不錯的生物。或許,這種排列只是自然形成的,或是由於其它原因導致的「傑作」。
然而,當馬克·麥克梅納明拿到第二個證據後,他更加堅信自己的說法。
一名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長,將一張展覽的魚龍化石照片拿給了他看。對此,馬克·麥克梅納明就說道:當他看到這張照片時,真的非常驚訝,魚龍化石展覽時的排列方式,就是最初發現它的樣子,其中,雙排椎骨的「造型」和馬克·麥克梅納明第一次看到的那個殘骸的樣子簡直一模一樣。不過,其它散落的骨骼殘骸已經不在原來的位置上了。
與此同時,馬克·麥克梅納明還發現在胸腔有受損的痕跡,應該是某樣東西,沒準就是巨型深海海怪限制了它們,這一發現讓馬克·麥克梅納明大受鼓舞。於是,他和同事,再一次來到了柏林魚龍州立公園,做了更加深入的野外調研,希望能發現更多的魚龍化石來證明他們的說法。這次,他們很幸運,還真的找到了證據。
此次最大的發現,莫過於一個「喙」。
起初時,馬克·麥克梅納明當它是一條魚,不過,還是覺得有點奇怪,就沒有扔掉。當時,這塊化石具有非魚類的纖維,為了考證它,馬克·麥克梅納明特意網購了一個現代美洲大赤魷的喙。之後,兩者進行對比,它們的碎裂樣式及纖維匹配得相當完美。
於是,馬克·麥克梅納明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塊化石就是挪威海怪的喙。所以,這一證據完全可以說明,此處在三疊紀時,出現過巨型的頭足類動物。雖然,其他學者對馬克·麥克梅納明的論據還是不認同,但他依舊堅持自己的看法。他堅信這種骨頭的古怪排列方式,只可能是有意為之,不可能是自然的作品,比如:氣流或者泥土沉降造成的。
再加上馬克·麥克梅納明後來的很多證據給他帶來了希望,所以,他希望能夠有更多的遠古化石支撐他的說法。當然,在定論前,爭執肯定會一直存在。
其實,這個問題的焦點之一就是:那個時候是否存在這麼一個相當有智慧的生物?
按照馬克·麥克梅納明的解釋,自然界的一切力量,都是將事物朝無序的方向推進,而不是有序。因為,馬克·麥克梅納明的很多證據都表明,這個排列是不會無意中產生的,而是某種生物擺弄後的造型。
至於,其他學者會反駁,也許是他們覺得這個時間太過漫長了。再說,這片土地上也有其它的生物存在過,至於會不會是後來者的有意為之,誰也沒法肯定。也許,就像說出「客觀證據」的那位學者一樣,必須得同時證明骨頭擺放時間和魚龍死的是同一個時間。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最終揭開真相。
參考資料:
【《挪威海怪》、《海底兩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