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終,商務印書館推出「2021年味兒春聯禮盒」,讓您開開心心迎新年!
《年味兒》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京味兒畫家楊信的年俗畫冊。生動傳神的年俗畫和溫暖的文字,帶您回味小時候的濃濃年味兒,感受北京文化,感受中國文化。(購買地址在文末喔~)
壹
壹
現在手機搶紅包,從前流行送財神
舊時,北京大年三十兒天剛一擦黑兒,家境貧寒的童男童女撒丫子跑著串胡同,挨門兒挨戶地送「財神爺」。
「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院兒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麻利地跑出來拿著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兒;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左邊有對兒金獅子,右邊有對兒金鳳凰」等等之類的口兒彩。
這種「神」,紙最為粗糙,是以木板水色印刷的,上邊印著「增福財神」字樣兒,正中印一戴紗帽的財神爺、利市仙官、五路公明……遇這場景兒每一家兒沒有不接著的道理。一般人都為圖個吉利兒,便用高於財神像成本幾倍的價錢迎接進來。
貳
貳
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已延續兩千年
臘月三十兒,全家人迎接完財神就開始包團圓餃子。
過年的餃子一定要包點素餡兒,麵筋、豆腐、木耳、黃花兒、雞蛋、白菜,「菜」是取「財」的意思,剁餡兒時要全家輪流剁,邊剁,邊說「剁小人」。包時在餃子裡還要放一枚小銅錢兒,全家人誰要是吃著這個帶錢兒的餃子,全年就能走好運。
除夕吃餃子的習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相傳張仲景在冬至這一天,看見老百姓饑寒交迫,耳朵被凍傷。張仲景便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兒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從此鄉裡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餃子為「扁食兒」。
叄
小孩出門「賣懶」,新年flag的早期玩法
年三十兒晚上,吃過了團圓飯,家長大多帶著孩子,提著小紙燈籠或「氣死風」燈,走在街上「賣懶」。
一邊兒走還會一邊兒吆喝:「年三十兒,賣懶噢!年三十兒,賣懶噢!」家裡的長輩兒說,年三十兒晚上得把全身的「懶」都賣光了,新的一年就不會再懶惰了。勤勤奮奮地幹好自己地裡的活兒,新的一年就會有新的長進。那個年代,過年個個都穿得漂漂亮亮的,大棉褲、大棉鞋的,雖然天氣很冷,孩子們的臉蛋兒凍得通紅,卻是異常快樂的時光。
肆
大年初一,起五更拜大年
三十兒的餃子過後,接下來就是要給長輩兒拜年了。
按慣例沒有分家的家庭都要先給祖宗拜年,接下來就是給爺爺、奶奶、大伯、大媽、叔叔、嬸嬸、哥哥、姐姐依次地往下磕頭,這個過程是不能減少的,也是最隆重的,說清楚點兒也就是得真磕。
長輩兒們端坐在炕頭兒上,逐一接受晚輩兒們的大禮,拜年過程是從大兒子磕起,再到大兒媳婦,再到孫輩兒,再到耷拉孫兒,均行三叩首禮。整個拜年過程無論家裡有多少人必須按輩份兒磕,中間不能中斷,到了剛剛會走路的孩子磕頭時,往往都是滿屋的笑聲。禮畢,坐在炕中間兒的長輩兒,照例要從小笸籮裡拿出早已經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兒們,當然壓歲錢一定是嶄新的。
伍
初三掃窮鬼、初五趕五窮
民間風俗把年初三這天叫「窮鬼日」。
初三一早,家家戶戶都會「掃窮鬼」,將初一至初二囤積了兩天的垃圾清掃出去,意味著掃走汙穢晦氣和窮根。所以這一天不讓家裡人外出串門拜年,就是怕被人當「窮鬼」掃走。
年初五這天還要「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
從黎明即起,拉鞭放炮,打掃衛生,表達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兒」,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都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了。
陸
大年初七 人日
正月初七,民間相傳是「人日」,也稱「人勝節」。
這天老北京人喜歡吃「及第粥」,寓意希望孩子高中科考狀元。這一天,鄰裡間要互相尊敬,官府不能處決罪犯,家長更不能教訓孩子。
柒
正月十五,元宵和袁世凱
當年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果實當了大總統,他覺得「元宵」諧音兒不就是「袁消」嘛,於是下令改稱「湯糰」。
北京前門大街正明齋的少掌柜有一天叫賣時說漏了嘴,喊了句「元宵」,忽然間就被袁世凱手下掌摑了兩個大嘴巴子,還被罰了兩百銀元。後來大總統下了臺,正明齋的門前再次懸燈結彩,並懸掛出「本店出售元宵」的特大招牌,「元宵」倆字兒寫的特別大,以示歡慶解氣之意。
捌
正月十六 碰燈和走橋
正月十六夜,小孩子們拿著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燈籠重重一撞,笑哈哈的看著燈籠著火,這叫做「碰燈兒」。
因為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形式銷毀。當然誰家的小孩子的燈籠燒著了,也不是件高興的事。而平時大門不出的婦女在這一天可以結伴行遊街市,遇到有橋的地方,手拉手一塊走,據說可以消除百病、青春常駐。這種風俗稱為「走橋兒」,又叫「走百病兒」。
商務印書館涵芬文創
現正推出「2021年味兒春聯禮盒」,
現在下單,12月20日發貨。
包含:
對聯+橫批 1副
福字(大)1張
福字(小)5張
紅包(大)1個
通用紅包 6個
迷你紅包 2個
門神 1對
高端大氣上檔次,
送禮自用兩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