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常識:4種典型的地質構造(水平、傾斜、褶皺、斷裂)

2021-01-13 博易地理

地質構造:承受地殼運動的巖層或巖體,在地應力的作用下發生變形變位的結果。不同的地質構造會形成不同的構造地貌。今天主要介紹最常見的4種地質構造:水平、傾斜、褶皺、斷裂。

1.水平構造:原始水平巖層在地殼垂直運動影響下未經褶皺變動而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產狀者。第三系紅層中常見。 如下圖廣東韶關仁化的丹霞山,屬於典型的水平構造。

韶關丹霞山

另外,在我國西北地區的雅丹地貌也存有典型的水平構造。如敦煌雅丹地貌的水平巖層,這就屬於典型的河湖沉積相。

在委內瑞拉、巴西和蓋亞那三國交界處有一個巨大的平頂山群,就是羅賴馬山,也是南美洲北部帕卡賴馬(Pacaraima)山脈的最高峰。這些桌山、方山,(山頂非常平坦的意思),也屬於水平構造。天使瀑布是電影《飛屋環遊記》中的「仙境瀑布」(Paradise Falls)的原型,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瀑布。

另外,南非開普敦市的桌山(Mountain Table),狀如平桌,被當地人稱為「上帝的餐桌」,是開普敦的地標。

2.傾斜構造:是指巖層經構造變動後巖層層面與水平面間具有一定的夾角(5度-85度)。當單斜構造上部的巖層較堅硬或軟硬相間時,在差異剝蝕作用下常形成單面山和豬背脊等典型地貌。

3.褶皺構造:巖層的連續彎曲。褶曲的基本類型:背斜和向斜。後期會重點介紹背斜和向斜的區別、特徵和影響。

4.斷裂構造:巖石受應力作用而發生變形,當應力超過一定強度時,巖石便發生破裂,甚至沿破裂面發生錯動,使巖層的連續性完整性受到破壞。主要分為節理和斷層。節理:指巖石破裂後無顯著位移的裂隙。在空間上表現為面狀。如山丘上常見的破裂石塊、石縫、「一線天」等都與節理構造有關。

斷層:指巖層或巖體沿斷裂面發生較大位移的構造。如裂谷、斷崖等。

華山-斷塊山

今天的地理小常識就介紹了4種最典型的地質構造。希望對你野外考察和旅遊的時候有用。

相關焦點

  • 常見地質構造,巖層彎曲形成的「褶皺」和巖層斷裂形成的「斷層」
    褶皺和斷層地質構造地質構造是指由於地殼運動而留下的「痕跡」,具體表現為巖層的傾斜、彎曲和斷裂等情形,地質構造對於地表地形的形成和發育具有極大影響。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大類,分別是「褶皺」和「斷層」。強烈的碰撞和水平擠壓,使得巖層發生彎曲,從而形成的巖層形態很像衣服上的褶皺,所以就成為褶皺地質構造。
  • 一次性把褶皺構造講清楚!
    褶皺是地殼中最基本的構造形式,也是地殼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種地質構造。一些常見的形式如下↓↓↓它的形成原因是再摺疊的水平應力和大氣衝擊/穿刺作用(更深又更輕的部分向表面移動的豎直位移)。F:盆地,類似於一個直立的碗,在某種程度上是與穹隆相反的褶皺,因為先前平躺在地面的巖層構造變形導致大規模巖層結構重構。構造盆地就是地質凹陷。
  • 褶皺構造分類總覽及識別方法(實戰篇)
    ①直立水平褶皺,軸面近於直立(傾角80°~90°),樞紐近於水平(0°~10°);②直立傾伏褶皺,軸面近於直立,樞紐傾伏角10°~70°;③傾豎褶皺,軸面和樞紐均近於直立;④斜歪水平褶皺,軸面傾斜(傾角20°~80°),樞紐近水平;⑤斜歪傾伏褶皺,軸面傾斜,樞紐傾伏;⑥平臥褶皺,軸面和樞紐均近於水平
  • 褶皺、斷層分類與判別標誌
    平臥褶皺:軸面近水平,一翼地層正常,另一翼地層倒轉。翻卷褶皺:軸面彎曲的平臥褶皺。c) 根據樞紐產狀分類水平褶皺:樞紐的傾伏角近於水平(0°)傾伏褶皺:樞紐傾斜傾豎褶皺:樞紐直立(90°)d) 根據平面形態分類按褶皺的核部地層在平面上出露的縱向長度和橫向寬度之比
  • 褶皺、節理、斷層
    褶皺的面向上彎曲,兩側相背傾斜,稱為背形;褶皺而向下彎曲,兩側相向傾斜,稱為向形。如組成褶皺的各巖層間的時代順序清楚,則較老巖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背斜;較新巖層位於核心的褶皺稱為向斜。正常情沉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皺的兩種基本形式。單個褶皺大者可延伸數十千米,小者可見於手標本或在顯微鏡下才能見到。
  • 分門別類看褶皺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大至區域衛星圖像上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構造現象看上去就是褶來褶去的褶皺實際上對於揭示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及其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學者通過對阿爾卑斯地層及褶皺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推覆構造理論褶皺的形態雖然多種多樣但從單一褶皺面的彎曲看
  • 【地理百科】經典野外地質構造照片,認出一半算你牛!
    樣品早期褶皺為不協調緊閉斜歪褶皺,褶皺兩翼翼間角小於30°;晚期褶皺為開闊褶皺,褶皺最大應變軸與早期褶皺軸面成約30°~60°交角,使早期褶皺軸面和兩翼一起再褶皺,早期褶皺軸面發生圓弧狀彎曲,從而在水平切面上形成新月形、蘑菇型等複雜的幹擾圖形。疊加褶皺在造山帶十分發育,在變質巖區也極為普遍。
  • 北京市地震局和北京市地質礦產勘查院召開北京城市斷裂構造探測...
    10月14日,北京市地震局到北京市地質礦產勘察院就北京城市斷裂構造探測工作進行交流座談。市地震局震害防禦處、震害防禦中心和市地質礦產勘察院綜合處、地質調查院有關負責同志及業務人員參加座談會。座談會上,市地震局介紹了北京市地震韌性城市建設、北京城市數列構造探測、推動區域地震動區劃,提高活動斷裂和淺層精細化結構探查結果的社會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工作情況。市地質礦產勘察院介紹了北京地區 「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地質規劃和調查任務,及其開展完成的多項北京平原區斷裂調查、重大地質問題評估項目和掌握的城市地質基礎資料等內容。
  •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_礦業知識_行業百科_我的煤炭網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哪些    常見的地質構造有兩種:褶皺和斷層;褶皺又有背斜和向斜之分;斷層又有地壘和地塹之分。如下圖所示:           地質構造(geological structure) 是指在地球的內、外應力作用下,巖層或巖體發生變形或位移而遺留下來的形態
  • 地勘人必備:閱讀地質圖基本功!
    正常情況下,兩翼地層相背傾斜。  向斜:核部地層時代新,兩翼地層時代老。正常情況下,兩翼地層相向傾斜。  褶皺要素  >(4)基巖地質圖(5)水文地質圖(6)工程地質圖:橋梁工程地質平面圖,縱剖面圖
  • 這幾張直觀地質圖,一次把向斜背斜說清楚了
    4、尖稜褶皺尖稜褶皺又稱之為膝折、尖稜褶皺形褶皺、鋸齒狀褶皺。兩翼較平直,轉折端急劇轉折、甚至成尖頂的褶皺。尖稜褶皺的幅度較大,而寬度較小,因此其幅度與寬度之比較大,其翼尖角較小,一般小於30°。5、平臥褶皺平臥褶皺又稱橫臥褶皺,是軸面和樞紐都近於水平(傾角和傾伏角均為0°~10°)的倒轉褶皺。
  • 經典野外地質構造照片,認出一半算你牛!
    樣品早期褶皺為不協調緊閉斜歪褶皺,褶皺兩翼翼間角小於30°;晚期褶皺為開闊褶皺,褶皺最大應變軸與早期褶皺軸面成約30°~60°交角,使早期褶皺軸面和兩翼一起再褶皺,早期褶皺軸面發生圓弧狀彎曲,從而在水平切面上形成新月形、蘑菇型等複雜的幹擾圖形。疊加褶皺在造山帶十分發育,在變質巖區也極為普遍。
  • 褶皺、斷層?原來地殼運動也有「足跡」
    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巖層,它們有的是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則被稱為構造地貌。褶皺當巖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便會發生彎曲變形,這叫做褶皺。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常常形成山脈。世界許多高大的山脈,如西瑪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
  • 高中地理:地殼變動與地表形態知識匯總
    地殼中的各種地質構造基本上都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因而地殼運動又稱為構造運動。就全球而言,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2. 板塊構造   (1)全球巖石圈分成六大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非洲板塊。   (2)板塊內部地殼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地殼活躍,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帶。
  • 分門別類看褶皺
    都可以觀察到這種構造現象看上去就是褶來褶去的褶皺實際上對於揭示一個地區的地質構造及其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前後學者通過對阿爾卑斯地層及褶皺的研究>1、直立水平褶皺(Upright)軸面近於直立,樞紐近水平2、直立傾伏褶皺(Plunging upright)
  • 四川蘆山7.0級地震看對防範山區地震地質災害的啟示
    冉勇康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蘆山縣發生Ms7.0級地震(圖1),地震造成近200人遇難,上萬人受傷,大量房屋受損破壞。這是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發生5年之後,龍門山斷裂帶發生的又一次破壞性大地震。
  • 世界地理小區域——阿特拉斯山脈(摩洛哥)
    新生代時期構造帶的地質變化促使阿特拉斯山脈形成,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脈像一道綠色的屏障,使山脈東南和西北兩側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圖示意阿爾及利亞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帶構造分帶及沿AB線的阿特拉斯造山帶構造演化剖面。(1)從板塊構造和地質作用角度,簡述阿特拉斯造山帶形成的地質過程。
  •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構造成湖說有學者根據太湖地區的古海岸線的位置、沉積相特徵、微古生物化石種屬特徵、長江三角洲發育過程等資料,認為太湖地區在全新世期間沒有海侵,因此否定了太湖是潟湖成因的說法,繼而提出了構造成湖的觀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所陳月秋在「太湖成因的新認識」這篇文章中提出,太湖坳陷盆地與北東向的斷層自印支運動以後就存在了,強烈的燕山運動奠定了太湖地區的地質基礎,在太湖坳陷中增添了北西向的深斷裂,使原有的北東向斷裂被錯動而分成了幾段(如圖1),在新構造運動的繼續影響下,太湖斷陷盆地逐步沿著老的構造線作西高東低的傾斜式下沉,湖區的邊框形態基本上與新老斷層所交織出來的形態相似,接近今日太湖的面貌,太湖西部山區的水系由苕溪
  • 聞名遐邇「臺群」地質運動
    五臺山地質構造是我國最古老的地區之一,也是全國地質研究對比的典型地區之一。五臺山的形成要追溯到26億年前。原始地殼上堆積了阜平群、龍泉關地層之後,發生了著名的「鐵堡運動」,使五臺山一帶形成北東南西向海漕,開始沉積細砂及碳酸鹽。後經變質,形成五臺群的石英巖、變粒巖及大理巖。
  • 華北克拉通形成與破壞野外地質實習指南
    >1-5 25 億年鉀質花崗巖及其與長城群的不整合(一步跨越7.5億年);1-6 密雲巖牆群(17.3 億年,固結紀典型巖漿活動)及其與長城群的不整合;1-7 沙廠環斑花崗巖雜巖體(16.9 億年,固結紀典型巖漿活動)及其與長城群的關係;1-8 克拉通一直穩定嗎